蘇轍買房記
文/李開周
原文網址 http://www.myohue.com/archives/13625
朋友送我一套《欒城後集》,說是蘇轍寫的,筆下成熟老
到得很,簡直超越他哥蘇東坡。我翻了翻,還沒瞧出來蘇
家哥倆哪個水平更高,倒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蘇轍
這人跟房子打了大半生饑荒。
中國人的老規矩,父在子不立,意思是說,只要當爹的還
在,兒子不管長到多大,都不必自立門戶,而父親過世前
,也有義務給兒子留些家產。用這個規矩去衡量蘇轍他們
家,你會發現,蘇轍的爸爸蘇洵就沒盡到義務。
蘇轍是宋仁宗寶元二年(一○三九)出生的,從這年起,
到嘉祐元年(一○五六)進京,蘇轍在眉山老家舊宅裏住
了十八年。等到他和蘇軾考中進士,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
年的官,在京城卻沒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倆借住公署。
後來蘇轍、蘇軾的妻妾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鬟、保
母,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裏住不下了,蘇洵才去賃了一
處宅院,幾十口擠在一起。嘉祐五年(一○六○),蘇洵
帶蘇轍移居河南杞縣,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一○六一
),蘇洵帶蘇轍回京閒居,還是租的房子。直到治平三年
(一○六六)蘇洵病故,除眉山老宅,沒有給兒孫留下一
處房產、一塊土地。蘇洵遺言中沒提房子的事,我猜他內
心應該是有些愧疚和遺憾的。
父親過世後,蘇轍守孝三年,再來京城做官,已經三十一
歲,該自立門戶了。然而,蘇轍的運氣似乎不大好,熙寧
元年(一○六八)政府分房,他在家守孝,沒趕上;熙寧
三年(一○七○)皇帝賜宅,他去了河南淮陽辦教育,還
是沒趕上。眼瞅著朋友李遵度在洛陽買地建別墅,眼瞅著
朋友王鞏在揚州擴建住宅,蘇轍心裏難過,他在給朋友的
詩中感慨道:「恨無二頃田,伴公老蓬萊。」二頃田就是
二百畝地。
熙寧十年(一○七七),蘇轍去山東徐州,租住逍遙堂;
元豐三年(一○八○),蘇轍去江西高安,借住部使府;
元豐八年(一○八五),去安徽績溪當縣長,住的是縣衙
;元祐四年(一○八九),去浙江杭州當市長,住的是府
衙;紹聖元年(一○九四)下放河南汝州,在許昌租了一
處民宅;同年七月下放江蘇南京,還是租的房子。
蘇轍下放南京時,王安石也在南京,人家早已置地買房,
「以為終老之計」,蘇轍見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
時蘇轍已經五十六歲,有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離入土不
遠了,即使不為自己考慮,也該給兒孫們置產吧。所以,
在元符三年(一一○○),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後,趕忙
拿出攢了大半生的工資,賣掉一批藏書,花了幾年時間,
陸續買下「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又改建
、擴建,治成一處百餘間的大院落,安頓下全家老小。
回到許昌時,蘇轍年近七十,兒子們都已成年,大兒子也
做了官,都該自立門戶了。但是,只要蘇轍還在,就有義
務給他們買房;只要蘇轍沒給他們買房,他們就有理由抗
議。在《欒城後集》中,蘇轍有詩道:「我老未有宅,諸
子以為言。」這個「以為言」,恐怕不只是提建議,還有
喋喋不休的抱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