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問題不是"稅金多少"
而是"加稅"這件事情...
你無法加稅才是重點.
如果這個國家,一開始不動產持有稅金是3%..
他的經濟架構都架構在3%上面.
那自然沒問題.
這就是生態系水溫的概念.
10度的水溫和25度的水溫內部都有生物生態系.
但是當你只要隨便把溫度變化個2度.
無論你把10度拉升到12度,或是25度降低到23度.
就會有大量的物種死亡...然後整個生態系退化回1000年前甚至1萬年前.
so...當你去加稅的時候,你的國家經濟結構因為"地基"被變更.
所以可能會衰退20年30年40年看狀況.
至於減稅,不會造成經濟結構崩潰是因為.
他畢竟不是水溫,生物太冷太熱都會死亡.
所以降稅對獨立經濟體來講都是增加更多的生存空間...所以降稅不會衝擊經濟結構.
當然降稅可能會造成政府稅收減少的問題.
因此降一點點還好,降太多就是政府自己財政出問題.
(畢竟你降稅造成經濟興盛和地價上漲之後稅金總收益再因此拉回來,需要過渡期時間.
企業投資大規模的怎樣都需要等個三五年以上,包含資金到位,開發計畫到位等等.
但是這三五年你降很多稅,經濟還沒起來,政府自己的現金收入大幅減少.
這樣政府負債上限一算就...破產了..XD)
另外,日本也不是傻傻地在經濟高點的時候加稅.
他挑的時間是,經濟危機+不動產崩盤.
也就是他是崩盤之後才加稅,想說反正經濟結構已經崩塌很多了,這時候改變生態.
想法很好啦.理論上也行..
但沒想到加稅之後造成的損傷,比崩潰還要嚴重.
也就是她崩潰了50%,日本以為加稅算起來剛剛好損傷50%...所以大家從新來過.
但沒想到實際加稅造成的損害是70%..只是因為不動產僵固性,讓它死撐在崩潰50的狀態.
因此失落了20年,等這個多損傷的20%空間慢慢補上.
不動產稅金過低的缺點我其實有寫過.
那就是會成為其他國家發展經濟的時候的提款機.
發展經濟需要熱錢.
而全世界的熱錢都是跑來跑去,尤其是那些經濟貿易自由度比較高的先進國家.
因此例如我美國稅金基底是2%,你中國是0.2%.
當今天大家一起降稅,降2%稅金就好.
因為數學公式最大值定理關係.
所以美國如果印出100單位的熱錢,中國因為稅金很低,所以可能印出500單位.
而這時候如果突然一個新的經濟熱潮開始,大家都要投資.
總共600單位的錢就會混再一起被美國和中國均分.
可能一個人分走300去投資...
so...整體而言,中國就幫美國多印了200單位的熱錢讓美國去發展經濟.
而如果大家都把熱錢都用光錢還不夠的時候.
美國還可以慢慢地降稅,然後產生10~20單位的小額熱錢.
但是中國,已經降無可降.
所以之後就只能很哀怨地看著美國自己又多搞了一堆熱錢發展經濟.
透過國家管制資金和在地就近投資的特性,美國有更多製造熱錢自己消化的淺在能力.
所以低稅又遇到經濟大發展的時候,會變成其他國家提款機.
當然高稅有高稅的缺點.
也就是再投資的時候,0.2%的稅金和2%的稅金,你要準備的預備金是差很大的.
這是風險問題,你必須考量到長期的現金流支出.
因此0.2%的地方會更吸引投資的意願...
因為風險低.
so...美國維持他高額的稅金,又不怕在投資競爭的時候弱勢.
是因為他掌握了技術和全世界最大的市場...
日本也是掌握了技術和國際大企業...
但是一般國家就會害怕稅金過高造成投資意願低迷...
so..高稅金很多都是頂尖國家的優勢..
你有壟斷性的條件,你在維持高稅金,這樣既部會太影響投資競爭力,也可以"存底熱錢"
至於對於我們這種準一線的經濟體而言...
很多頂尖國家的生態,也不是我們可以直接複製模仿的.
因為我門沒那個底蘊.
當然台灣稅金很低是事實,其實台灣如果維持0.5%~1%的稅金應該是可以承擔的.
但今天的問題,絕對不是台灣有沒有辦法維持0.5~1%的持有稅金.
而是沒辦法加稅這件事情.
是加稅做不到,不是維持0.5~1%的持有稅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