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文章有幾個盲點,導致你認為台北市高房價 "好似" 買得起的不多。
Q1. 你說:那是不是那些台北或新北越來越高價的房子就一直沒人買得起或是全部
都靠投資撐著了?
撇除投資買房的人以外,剩下會買房的我們就簡稱是剛需的買方。
剛需的買方有可能是首購族(你原文有提到的部分),但更多的是『換屋族』。
上週去看一間案子跟仲介哈拉,他個人這個月成交五間,五間都是換屋族。
包含我自己之前買的房子,前屋主也是換屋才賣掉原本持有 30 年的舊屋。
其實在台北房產買賣,換屋族占很大比重,他們把 10~20 幾年甚至 30~40 年前
早已買好的台北房賣掉或出租,去買一間幾千萬的台北房,其實一點也不吃力。
更遑論有些長輩幾十年前已經買了 2 間 3 間 N 間在收租或爽賺的。
這些人換屋 or 他們的小孩出社會成為首購族,多的是足夠的資金買得起台北房。
Q2. 你說:以主計總處統計2018年的薪資中位數大概在年薪49萬左右...(以下略)
看到你在算薪資,就知道你還是存在著盲點,盲點是甚麼? 來跟我念三次:
『買房靠的是資產而不是收入』
『買房靠的是資產而不是收入』
『買房靠的是資產而不是收入』
一個有 5 億資產的人,去找個 1% 的定存,甚麼屁事都不做整天吃飽睡睡飽吃,
一年也有 500 萬收入,跟一個受薪階級上班天天操年薪 500 萬的人一樣。
Q3. 你說:在台北工作我們抓高一點,抓個 60 萬好了...以下略
你只假設年收入 60 萬,你的邏輯在於主計處平均是 49,所以你加了一點 60 萬
,看起來好像已經放寬認定了,但其實這是自慰。
我是不清楚只看台北市的平均薪資是多少啦,但我知道男女平均有一顆睪丸。
台北市的房子又不是薪資中位數的人在撐盤,看平均根本毫無意義。
唯一的意義大概就是自我安慰而已...。安慰自己收入高於平均買不起台北房,
但有更多人薪資比我更低陪我,所以台北房價貴爆、不合理、不是我不夠好。
另外即便你要算沒資產沒後援的首購條件,以你的計算方式只有計算單人而已。
但實際上有買房的人,也有很大的比例情侶 / 夫妻共同努力購買。所以為什麼
之前版上才會講說真正不靠爸靠媽沒後援的首購族,大概預算抓到 2000 萬就緊
緊繃了,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 2000 萬目前在台北市能不能買到房子?
當然能! 只是那樣的物件你看不看得上眼而已。
說個總結,你會有原本的想法是因為:『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
※ 引述《zxccxzewq3 (NGNL)》之銘言:
: 新手弱弱的借題討論一下
: 因為目前買房還是以自住為考量,還沒有步入到投資的等級
: 想討論尤其是大台北地區的房價
: 以主計總處統計2018年的薪資中位數大概在年薪49萬左右
: 在台北工作我們抓高一點,抓個60萬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