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只要活著就需要為居住空間支付費用
曾經有個35歲仍住家裡的朋友自得地說
【我沒有房租,平常都在家裡吃飯,
不用花什麼錢,每個月都可存不少。】
【人只要活著就需要居住空間,
怎麼會沒有房租?
不過把房租轉嫁給老邁的父母,
讓他們替你扛房租水電跟伙食費用罷了。】
他靜默反思了幾秒,覺得以後應該要多給父母一點家用。
無論這個房是租來的買來的,人都需要為使用居住空間付費。
- 自住只是身兼房客與房東兩個角色
如果我買了一間房子,
我可以自己住在裡面(自住),也可以出租給他人(收租),
但是現在我自己住在裡面,就沒有辦法把同一個房間,
再用來出租收取租金收益。
所以自住這件事的理解就變得很簡單 : 我租給了我自己。
同時身兼房客與房東兩職,
因為收跟繳房租都是我自己,所以明面上看不到資金流動。
- 如果買一項房產是爛投資,自住不會讓它變成好投資
如果把自住這件事,分解成收房租跟繳房租兩個部分,思考決定就變得容易很多。
房客跟房東考慮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答案不是直接拿房租跟房貸本利和來比較,
房客需要考慮的是"居住體驗",房東考慮的是"投報率"。
甲屋,裝潢美、採光佳、鄰里和睦、交通方便適合居住,但是投報率不高 :
=> 長租此地,另外購買投報率高的乙屋出租,用乙屋收取的租金租甲屋。
乙屋,外觀破爛如鬼屋、但是價格很便宜,買來改造後出租收益率很高:
=> 買下來出租給房客收租。
丙屋,居住體驗舒適,屋主缺錢周轉急售,投報率也佳 :
=>考慮買來自住。
丁屋,居住體驗差,開價過高所以投報率也差,但房仲說"自住沒差" :
=>當然是不買不住,我們寧願把時間留著拉屎,也不想浪費時間聽他們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