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全熱其實國外跟中國發展蠻長一段時間,
台灣的話則是相關資訊近期才逐漸被大眾所接收,
一般來講全熱比較常用在溫帶地區,
冬天下雪或是有暖氣需求的國家,暖氣基本上是沒有停的,
這個時候開窗換氣或是換氣扇會讓暖房效率降低,還會增加一筆額外能源費用。
全熱藉由多層且易導熱的熱交換結構將室外空氣引進來,
再跟室內迴風做溫度混和減少熱量排出,
下面是熱交換結構的簡單示意:
\/\/\/\/\/\/\/\/\/\/\/\/\/\/\/\/\/\/\
室外空氣->
/\/\/\/\/\/\/\/\/\/\/\/\/\/\/\/\/\/\/\
<-室內空氣
/\/\/\/\/\/\/\/\/\/\/\/\/\/\/\/\/\/\/\
中間分層的其實是類似宣紙之類的薄薄材料,有皺褶增加表面積以利熱交換
層數越多熱交換效率就越好,
但是相對的相同體積下越多層就會增加風阻而影響進風量,
另外全熱除了將外氣引入之外,為了做到熱交換還需要建立迴風,
如果每個房間都要做基本的一進一迴,那走的管線就是單純進風的兩倍,
而且做完進/迴風還需要調整風量達到進風較大或至少平衡,
以免迴風太強形成負壓反而從門窗隙縫吸入未過濾/溫差太大的外氣。
這裡我曾經在對岸B站看過有人為了等全熱機配件及進/迴風調整,
整整做了三個月中間找了三四組廠商調整才完成做後續軟硬裝潢,
還有全熱的進迴風也不一定都要走天花板,
像是國外有做地暖的建案地板也可以安裝管線,做天出地迴之類的配置,
好像換氣效率會更高一點。
講完全熱再來講新風機,概念跟全熱也很類似
是拿掉熱交換結構改為濾網的純進風扇,
因為沒有熱交換結構所以同個風量下體機會小一點,
濾網有分初階、HEPA、活性碳之類的,這些濾材基本不貴,
而新風可以分成管道式的將新鮮外氣引入各個房間,確保換氣效率,
也有無管道單純進風形成正壓的VAF (可以配合建築對角裝抽風扇形成室內空氣流動)
拿管道式來講,因為只有單一出風管所以價格較全熱低,
如果是VAF的話更便宜只要主機價格就好。
(全熱或是新風機現在很多建商都會送,買二手全新機大概三分之一價)
我個人認為台灣的氣候如果預算有限可以安裝VAF就好,
預算再多一點可以選管道新風以確保每間房的換氣效率,
畢竟全熱交換貴的是配管和工錢,一進一迴就是雙倍價格,
價差十多萬以現在變頻冷氣的電費算,應該夠吹十年吧?
最後是吊隱式除濕機,
台灣濕度這麼高除濕機應該是必備了,
市面上幾家日本大廠的初階吊隱式除濕一台大概都能涵蓋室內18坪左右,
機器都是大陸做的然後大廠貼牌加上各家特殊技術上去,
連外型都長一樣,
台灣品牌就走自己,有各種客制化套件分風箱等等,
而吊隱式除濕的好處在不用倒水、免占地空間,
但缺點也明顯,一樣需要進迴風管線抽室內空氣除濕,
成本相比落地式差距就很大就是了,
(不過你家房價乘以除濕機佔坪超過吊隱式的話也可以安慰自己賺了幾坪回來)
有聰明的板友也許想到可以共用全熱跟除濕管路,
聽說以前不少人都這樣規劃,但是兩機同時啟用會出現管道內風壓太高,
除濕機出氣困難而頻繁啟閉導致機器過熱或電路異常,
我猜是因為除濕機有壓縮機,避免出氣不足燒毀而有保護機制,
所以現在幾家吊隱除濕機大廠好像看到共管就會不保固(但我不確定真否)
這邊如果風管加大是不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倒是還沒看過相關研究。
還有日廠除濕機廠商不知道是想多賣機器還是怎樣,
好像都不建議一支出風管配分風箱到各個房間的方式安裝,
說是濕度偵測不準確?
不過我是不太買這個單啦.....
回到共管的問題,
歐美品牌的話有廠商做全熱除濕一體機但價格不便宜,
還看過台灣水電自己做共管但有控制模組切換讓全熱/除濕不會同時使用,
其中搭配差異就見人見智啦。
我個人是對濕度和二氧化碳比較敏感還有家庭成員需求,
新風和除濕在我剛下訂就研究怎麼安裝,
但預算有限而且沒辦法客變導致很多房間沒有穿樑套管,
(對! 你如果要走管線穿梁管要先配好,不然用上過梁器會讓你樑下降至少5cm)
所以我選管道新風配上除濕機兩房間+公共空間出/公共空間一迴的配置,
利用壓差將空氣從房間擠出,靠公共空間吸入濕氣迴風,
原本是想到VAF加上除濕機出迴風達成加乘效果,
但如果沒有開除濕機那換氣效率就打折,只好趁除濕配管的同時拉了管道新風,
目前這套看起來應該可以滿足我使用的需求,
接下來就等裝潢完入住後再看什麼時候有心情補上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