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
去年8月8日,近午,陽光燦爛的台灣東部,看得到海景的辦公大樓。
「……好的。我會處理。日期是…?……。」林思佳在辦公室掛上電話。
當天下班後,她上網去申請「700俱樂部」帳號,不假思索地取名:123。
「123」簡單好記,她是「數字控」。
那天晚上她得回爸媽家陪他們吃飯過父親節。
她同時也是「日期控」。
若是她能安排的日子,她在做特別的事情時,喜歡挑選對她來說有意義的日期。
例如「簽約」這種事。選在好記的日子,很方便計算經過多少期間。
「數字控」、「日期控」這和她的大學養成教育有關。她畢業於台灣南部某知名大學會計
系。
台灣南部,她的家鄉有這所她喜歡的學校,讓她很方便,不用離鄉背景去讀她考取的位在
台北那所台灣第一學府。
思佳和她唯一的姊姊不一樣。她無法適應台北那種都市,也很佩服能長期住在那裡的人。
她覺得台北人像鴿子住在鴿籠裡,久了就會變成「gay呀登焦啊兜」(雞腸鳥肚)的人。
還有,她台北來的同學給她的「刻板印象」。
台北長大的小孩都以為自己很聰明,比鄉下小孩有學問、懂更多,有種莫名的優越感。
可是,思佳覺得,那裡補習班才藝班盛行,「優秀」的台北人其實不太曉得自己從小頭腦
所填塞的到底是不是自己要的或喜歡的。
他們填塞的通常是大人或別人喜歡的。因為環境使然,人口密度太高的關係。大家都做什
麼就得跟著做,免得跟不上別人。然後,這一大群人還得比個高下,再把「下」的淘汰。
這叫「競爭」。
思佳相信「環境心理學」的論點。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競爭」南部也有,只要人類社會
就有,只是「人口密度愈高」的地方「愈嚴重」而已。不能怪台北人。
思佳的台北市籍同學聽到思佳「污名化」台北人,很不服氣跟她辯論過。思佳那時請同學
看全台灣「人口密度」按城市別的統計數據排名,就止息了紛爭。
因為她在講的不是個案而是整體現象,就像大一他們必修的經濟學會分「總經」和「個經
」那樣。
這些有客觀統計資料的立論假設可以發展成「何以都市人普遍『雞腸鳥肚』」的社會學研
究。
可惜思佳在學時,她的學校沒有社會學系,否則她會去修幾門課,然後寫出幾篇有趣的報
告。
思佳大一的時候,本來上經濟學課她都聽不懂教授在講什麼。
直到有回系主任請他美國紐約大學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老師到他們系上發表專題演講,
短短不到二小時的演講就啟發了林思佳,從此改變她對經濟學的觀感。原來經濟學可以這
麼有趣而生活化。
當年大一的她,在當時就有幾個感想。第一,真把學問讀通透,真懂的人,講話不會很深
奧。人在似懂非懂時講話最難讓人聽懂。
第二,是她對她的自我學習模式的發現。她不需要老師填塞太多東西給她,她只要老師對
她有所啟發即可。
「不填塞,只啟發」的教育方式能讓她一直保持學習的興趣和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就像思
佳她媽媽對她的教養那樣。
她們系上從學長姊傳下來,戲稱商管學院最不容易唸的科目有三「計」:經濟,經常忘記
。統計,統統忘計。會計,快快忘記。
林思佳這三「計」都唸得很好,尤其是會計,因為她是用功的學生。閱讀和思考一直是她
的興趣和在做喜歡的事,所以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