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發現文很長,慎入)
這些東西原本就是可能是葷的也可能是素的
每個牌子可能都不一樣
粉圓本來不應該是會含有明膠的東西
但現在工業生產, 追求口感.保質期.穩定度等等有的沒的
常常會添加一些其他的東西
明膠,食品添加劑,一些奇怪的化學成分都有可能
消費者只好自己張大眼睛
我是覺得有添加明膠的東西算好避免
身為純素食者, 購買東西的時候已經很習慣要確認成份表
容易掉進陷阱的是"不用標示清楚"的成分
例如原Po說的柳橙汁添加物
許多保健成分例如鈣質.omega 3等都是動物性來源
或是使用的油.添加的香料
成份表上可能不會寫那麼清楚
製程中使用動物成分則比較難避免
畢竟不會標示在產品上
只好靠自己去研究
像酒類可能用魚膠過濾.白糖可能用骨灰漂白等
都是要知道有這回事以後才會懂得怎麼去選擇
以下為個人意見抒發
說了這麼多,其實真正想說的是
應該是台灣市場太小的關係吧,純素食人口不夠多
以至於產品選項也好,標示規範也好,進步的速度緩慢
原Po文章裡面提到許多添加明膠的東西
像軟糖.棉花糖等,國外已經有蠻多純素牌子
在許多一般超市都可以輕易買到
而台灣目前幾乎沒有實體店面可以買得到
(連純素冰淇淋和純素起司都少得可憐)
而且國外可以容易找到清楚表示"Vegan"的產品
重點是這個標示是可信賴的
可以相信製程及產品本身都完全沒有使用動物性成分
有含奶蛋的會標示vegetarian,不會用Vegan這個字
分得很清楚
台灣則因為對素食的定義太混亂及不夠嚴謹
時常可以看到明明標示全素或純素,一看成分卻含奶
也常遇到餐廳使用的素排明明含有奶蛋卻搞不清楚
或定義不同,認為只要不含五辛就是全素
或是包裝只簡單寫了素食可,但不知道是哪種素
還有情況是這個東西寫了葷食,但可能只是含蔥蒜
總之到底算不算素,算什麼素,標準不一
會這樣,我認為大致上是因為吃素的原因不同
國外大部分吃素是維護動物權佔多數,是自發性的吃
台灣則是宗教原因佔多數,我歸類於是"被規定"的吃
加上所謂的Vegan其實不只是飲食,而是一種生活型態
而一般吃宗教素的並不會在日常生活上特別去避免其他動物性成分
造成嚴謹度的要求有落差
當然台灣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好了
素食餐廳本來就托宗教的福到處都可見
Vegan餐廳也越開越多間
還有很多推廣純素的活動出現
覺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