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amnumber1 (充滿疑問的人生)》之銘言:
: 本身父母個性比較內向又節省 而且蠻多東西無法吃
: 而先生家的父母很喜歡邀吃飯 又愛面子(禮數)
: 如果偶爾吃飯聊天也還好
: 不過先生媽媽是位大媽級人物
: 吃飯很急促(會一直說趕快吃一吃)
: 又愛講些臭屁的經歷
: 有時候我們家有些食物不能吃 但又愛塞給別人吃
: 跟她說不能吃 她只會說為什麼不能吃 吃一點不會怎樣
: 所以幾次之下 讓本身父母覺得跟他們吃飯很累
: 開始排斥進一步往來
: 最近先生父母又要開始約吃飯 ...
: 不知道大家雙方父母的相處模式為何?重要節慶噓寒問暖?還是三不五時互傳長輩圖?
或
: 基本上無任何往來呢?
: 是否同意記者抄文:NO
我和先生從交往至大概18年,雙方家長見過5次面。
提親前、提親、訂婚、結婚、小犬滿月酒。
我們夫妻都很不愛應酬,所以各自處理自己的父母,擋好擋滿。
他們雙方沒有彼此的電話或是通訊軟體,所有事情都要透過我們的人工傳遞。至於,怎麼
傳遞,有沒有傳遞,就是一門藝術了。
婆家人多,娘家人少。新婚時期,偶爾家長們也會因為年節而想要互贈,大部分是水果或
食品。
跟婆婆的說詞是「娘家只有父母兩人,東西給的多吃不完,給的少又很難看,不如不要給
。東西送去了,我娘家媽咪又要煩惱送禮,還要跟我打聽媽媽你的喜好,我真的覺得超煩
,不如我們就別送了吧?」
跟娘家媽咪的說詞是「婆家人多,平日買東西的份量都買的很足,年節更是收到非常多禮
,婆婆本想要我帶一些回來,都被我婉拒了。你再送去,婆婆應該會很開心的塞一堆東西
回禮,到時候我可不幫忙吃喔…你確定要送?」
雙方家長的送禮火苗,就這麼快速的被我掐熄。
幾年之後,彼此也習慣了不送禮。他們相互的了解,就是透過我和外子口中傳遞的近況。
吃飯這種事更好推,飲食習慣不同,時間橋不出來,幾年下來也沒吃上一頓飯,日子久了
,大家也沒那個親家聚餐的習慣了。
反正,就跟另一半講好,共同抵禦。
萬事起頭難,頭過身就過。
祝福你,雙方家長乖乖不要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