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有需要問這段是很不錯的
:
: 據 壇經上記載,臥輪禪師偈語說。
:
: 臥論有技倆,能斷百思想;
:
: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
: 我們的六祖慧能聽到就說
:
: "此偈語並沒有解釋到人心的妙用","如果依此那只是增加束縛呀"
:
先假設此事及其背景為真
原文並不像你翻的那樣
我回溯一下: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為"心"本來就不是"穩定"能夠"不動"的東西
要常常使它不去動 反而只是多加束縛於無謂之事
這也是坊間解慧能偈最最常見的毛病
都已經說"不是在心上下工夫"
但還是把"息心"甚至"心靈環保"當唯一重點
試問"時時勤拂拭"是不是"心靈環保"?
那為什麼貌似承繼慧能思想的流派 最後開示大眾的
卻還是用神秀的方式去作呢??
順便幫忙解釋一下原因 再解決這個偈
(必須把話說回來 因為它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總以為某章某處錯一句話 斷一個字沒什麼大不了 反正禪宗本來就不立文字"
通俗誤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然而第三句話是最常被傳錯的
原本該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本清淨,何處有塵埃?
也就是說:
重點在於 直指本性
性 不增 不減 不可垢 不可淨
而不是繼續在天生就很動態的"心"上下功夫一直讓它不動
這不是說"息心止念"沒有好處 而是它並不是慧能強調的重心
民間撂了一句"本來無一物" 大家都覺得"好帥" "拍拍手"
反而原貌那句"佛性本清淨"
要大家心無旁騖注意的地方 就完完全全被忽略了
反正"本來無一物"
"好懂" "容易接受"
自然也容易為人所相信了
再這樣回去看本文: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惠能說自己"我無所能" 既無能於斷千百種思想(也不願意這樣去搞)
看到環境變化 心思也自然會順著應世方向跟著調整變化
這看在你們追求息心的人眼裡一定很差勁吧?
但我知道我們該行的道路是契合於那不增不減不可淨不可垢的 性 呀
就像在礦場挖掘玉石
我們應該先把重點放在使那玉石自現出來(見性即現性)
而不是到處看那裡有泥土便往那裡清
那你會清不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