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出台灣之美的練習曲~
新勢力紛抬頭,眾台片齊發春,大概是這一兩年台灣電影界不難嗅到的氣息,
而且很讓人歡欣鼓舞,聞了精神大振。其中,姚宏易《愛麗絲的鏡子》和陳懷恩的
《練習曲》都是過去曾與侯孝賢合作的攝影師初執導筒之作,也恰好都在去年完成
、今年發片上映。不同的是,姚宏易抓準年輕世代帶點叛逆的主題,卻中規中矩地
延續了侯導一貫寧靜淡泊的影像風格,像極了《最好的時光》第三段夢的前傳;而
陳懷恩不僅保有侯導電影常有的在地純樸之美,更能夠在敘事結構和氣氛營造上開
拓出一些新局,實在令人感到欣喜並值得大大地給予鼓勵。
《練習曲》講的是一位大學即將畢業的青年,為了實現心中理想,獨自從高雄
出發往東部腳踏車環島的故事,一路上遇到許多不一樣的人事物,也因此有了許多
人生感觸。故事非常簡單,然而貼切一點地說,這部電影帶著觀眾,隨著主角奮力
踩著單車,不斷地前進、轉動、前進,「看」盡台灣自然的美、傳統的真,同時也
「道」出台灣現代文明的種種問題。導演不愧是資深攝影師出身,整部片子從頭到
尾、整個台灣從南到北,戶外景致美不勝收,簡直可以說是戶外攝影的教學範本了
。雖然我個人感覺鏡頭長度再長一些會更棒,但從一個個寧靜的畫面當中,我們用
眼睛「看」,感受到了台灣這片土地上許多沒去注意的美,或者比原先想像中還來
得美麗的美,不只是那座山、那片海,還有精緻獨特的木刻手工藝,以及純樸虔誠
的迎神儀式等。探尋台灣的美,或許是大部分單車環島的有志之士,不畏艱辛、勇
於出發的最主要動力吧!而我相信這絕對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電影也讓我們經由耳朵「聽」,瞭解一些在台灣關於現代文明發展
的負面事實。或許說教的意味、宣導的痕跡沒能完全抹除,但是感覺得到導演已經
透過不經意的對話去極力避免了。關於綽號「肉粽」的消波塊,吳念真用半開玩笑
的語氣提起它的功用和來由,並順道說了消波塊對海岸景致的破壞;鄧安寧飾演的
導演在片頭就強調了一句,堅持要挑沒有電線杆的景來拍戲;許效舜談起他的美麗
童年時,對照過去的擁有與現在的失落;關於北火電廠的影響、海博館興建與否的
爭議;關於一群歐巴桑群起抗議的背後因素;關於好美里鳳凰木林的昔與今……陳
懷恩用說的方式,丟出問題,提醒大家看到寶島美麗景致的同時,很可能也正在失
去、正在破壞當中,不是嗎?可惜的是,「說」出這些問題固然富有教育意義,但
如果能透過影像秀出這些議題,應該會比較深刻也更有說服力。
請來鄉土味十足的演員加持,以及偶爾出現俗擱有力的橋段,使整部片子的氣
氛增添一些趣味,算是陳懷恩的在地情感與幽默吧!而敘事結構上的小巧思,更讓
電影不至於顯得過分單調。小女孩遇上魔術師的戲碼,像是額外插入的神來一筆,
藉由不飛的鴿子與風不停吹,引出想飛、自由的渴望。另外,短暫安插過去日本人
與許效舜祖母現身的片段,也很有意思。我原以為當主角回到了高雄正是電影終了
之時,如此簡單的想法,卻因為鄧安寧再度出現說了一句:"我要拍的是一部關於
單車環島的電影....",拉出了多樣可能,也嗅到了一點後設的味道。旅行,沒有
固定的起點和終點;而電影,結局也可以是片頭,片頭能呼應結局當然很好。幸好
,電影沒在高雄就立刻結束,我們最後才能聽見胡德夫美妙純樸的歌聲。
誠懇的態度是我對《練習曲》最有好感的地方。安排一位聽障青年,口說很不
流利的台灣人作為主角。然而卻因為他的安靜、羞澀與單純,這位主角盡量保持了
客觀的角度,他只是帶著觀眾環島一周,讓觀眾自行去感受台灣的美。這部堪稱「
台灣首部海岸公路電影」的作品,不灑狗血、不刻意設計衝突,只有一站接著一站
遇到的單純好心的人們,以及他們滿滿的人情味。戲外電影工作人員誠懇,戲裡在
這塊土地生活的人們也很誠懇,無論講台語或國語,或甚至來自立陶宛的外國旅客
。若要說台灣最美之處,應該就是這些令人感到窩心、溫暖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