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巴黎二日情》vs《巴黎初體驗》

作者: jimulder (That's life.)   2007-07-31 04:01:37
由茱莉蝶兒自編自導,並與亞當戈柏合演的新作《巴黎二日情》(2 Days in Paris),
是一部自傳色彩濃厚的女性電影。片中描敘法國女友帶美國男友到巴黎住二天,在這二天
當中所發生的奇聞異事。透過美國男友Jack的雙眼,除了見識到異鄉客到巴黎的文化衝擊
(Cultural shock)之外,也體驗到法國人對於「純粹」的擇善固執。
《巴黎二日情》表面上談的是法國人對於土地、情感與人民的博愛。這種浪漫性格對於重
視個人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幾乎可以說是災難。他們不忌諱在公共場合對性事高談闊論,或
是對時事與現況的不滿提出批判,得理不饒人的天生反骨令人咋舌。只是電影一路看下來
,我們發現,就算法國人敢在沙龍藝廊大談性解放,對於「感情」處理的態度,卻仍是尊
崇普世價值,也就是「了解與信任」。沒有任何互信基礎的愛情,不論是在任何國度,都
沒有辦法維持良好的關係的。
飾演茱莉蝶兒美國男友的亞當戈柏就是文化衝擊下的受害者。他或許可以忍受女友當街接
受前男友的調情,卻無法忍受舞會上跟「所有前男友」眉來眼去的模樣。他認為法國根本
就是個一時「性」起就可以拉到角落肛交的淫亂天堂。或許就是對於「感情」認定的純粹
,讓法國人覺得,就算沒有感情牽累,大家還是可以變成很好很好的朋友。
對於「性事」的不經意總令我想起前年一部貝托魯奇的電影,《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二部不同年代的電影,卻將同樣的法國性格描繪的栩栩如生,而且相似處極
多。
《巴黎初體驗》改編自英國影評人兼作家吉柏阿岱爾的小說處男作《神聖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描述一名美國留法學生馬修,在法國認識一對法國雙胞胎兄妹,中
途所發生的豔情奇遇過程。
二名雙胞胎兄妹就像亞當和夏娃般的原初完美。哥哥Theo有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的真人
再生,妹妹Isabelle則像維納斯女神般的美麗脫俗。由於二人的好客,以及馬修對於電影
知識的豐富閱歷,三個人馬上變成很好的朋友。藉由介入二個人更私密的生活,馬修發現
二兄妹之間近乎亂倫的曖昧情愫,而自己也因此越陷越深。
除了強烈的影片風格與流暢剪接外,貝托魯奇鏡頭底下呈現出來的巴黎,也是格外的異色
情迷。電影的重點並非放在大場面的社會運動的抗議上,而是以混亂的街頭運動,點出法
國人對於自由、民主、博愛精神的純粹追求。
電影裡的Theo和Isabelle像是一杯摻不得任何雜質的清水般。思想上的絕對左派讓他們對
於社會運動懷著某種浪漫情懷。他們崇拜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人手一本毛語錄救世界。
這種革命情懷放在遠如歐陸的法國是浪漫的,殊不知這種理解脈絡放在東方世界只能說是
荒唐可笑。但他們就是如此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若思想上的純粹能夠解放,行動也會成為
他們的語言。
這就是為何我喜歡電影的最後一場戲,Theo與Isabelle拿著不顧一切衝向最前線,向警方
丟擲汽油彈示威。僅管馬修極力勸阻,要雙胞胎不可以暴制暴,用思想來拯救世界才是王
道。但Theo與Isabelle根本聽不進去。馬修可以將美軍出兵越南的舉動合理化,卻將他們
以行動參與社會運動指為暴民化的行為。這種矛盾的論點正是貝托魯奇反諷「大美國主義
」的最佳例證。
行動,就是社會運動的精神。沒有行動的社會運動只是精神上的自慰,就像觀眾透過大量
的攝影機鏡頭偷窺雙胞胎裸體一般,滿嘴的仁義道德和唾棄,卻仍是目不轉睛的窺視下去

《巴黎初體驗》中有許多對大師致敬的電影片段,如高達的《法外之徒》(Bande A
Parte)與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基頓與尼可拉斯雷的電影自然也沒有缺乏,基頓甚至還
被拿出來和卓別林做比較。以電影喻電影諷電影,這大概也只有大師才能夠拍的理直氣壯
吧!
作者: stranck ( parlami )   2007-07-31 07:35:00
毛澤東的只做愛不做戰?
作者: stranck ( parlami )   2007-07-31 07:37:00
推一下巴黎二日情,結局非常讚,Daniel Bruehl 也很搞笑XD
作者: jimulder (That's life.)   2007-07-31 12:56:00
字眼使用不妥,已改進,謝謝樓上
作者: irres ( )   2007-07-31 17:01:00
我覺得你描述雙胞胎的思想很傳神~
作者: guavartis   2007-08-18 04:51:00
巴黎二日情 推推 讓我開懷大笑 片中的感情令人回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