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踏進電影院之前想看到什麼。
如果你所想的是像看《魔戒》、《英雄本色》(Braveheart)、《投名狀》那樣
很簡單的一個主線 一路爽到底,
那你來看《赤壁》,應該會很失望,失望到炸,
就像今天我去西門町「今日」,離場時,一堆觀眾在抱怨
「回去以後一定要告訴別人不要來看」
首先一個認知是 赤壁不等於三國演義、三國志、龍狼傳、火鳳、KOEI、真三國無雙
(有我沒提到的嗎?)
你單獨拿上面任何一個來鞭赤壁 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吳宇森的再創作,既是再創作,就沒有必要完全「忠於原味」
(何況什麼才是原味?)
除了一些「基本要素」以外,其它都可以加入個人想法
這才是一個導演所要表達的他的意念
當然任何文本都是前置文本的「引文編織物」(羅蘭巴特)
吳導在理解這個史事的同時,也必須要照顧到前置文本對觀眾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傳統印象還是有放進去
再來一點是 三國故事之於華人圈
就像法國人對雨果、英國人對莎翁一樣
太熟了 所以劇情根本不是重點
如何呈現才是導演功力所在
電影所呈現的應該是時代感與人性
我覺得這兩點吳導都算有用心
時代感來自於對白 來自於場景 來自於考證
場景就不用說了 這個大家都看的出來
排場之宏偉是歷年來僅見
(我不是說用的人多或少 或是電腦動畫畫出戰船有幾萬隻才叫宏偉,
而是說 這樣的排場呈現能不能有效的表現
而非無意義的堆砌,只知道「我請了很多臨演喔XD」)
我們不會看到像《夜宴》或是《見龍卸甲》那樣格格不入的口條
(讓我噴飯的「嗨,我叫趙子龍」)
至於小喬跟周瑜的對話 畢竟那是夫妻之間的耳語
所以白話一點是可以接受的
人性來自於導演對於片段的選櫛 還有自創的劇情部分
用牧童的笛音來呈現公瑾的風華
用琴聲作為瑜亮兩人交流的工具
用獵虎呈現孫權心中的掙扎
這幾處都相當到位而精采
(然而許多人以為這些是失敗之處…)
不習慣寫長文所以只好快快結束
我想吳導一定做了很多功課 思考了很久才決定拍這個難搞的主題
畢竟歷年來說三國故事的影視作品太多了
再加上三國故事是華人圈的空氣 每天每天都在吸 吸到沒感覺了
而且人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三國
怎麼拍都會有反對意見
其次 現在觀眾胃口太大了
你就算真的找了八十萬人來演八十萬大軍下江南
真的花錢弄了兩千多艘戰船又如何?
你再怎麼斷手斷腳噴血又如何?
這些都很難再給觀眾新刺激
所以我開始體會John的苦心了
他捨棄了簡單的路 畢竟抓著一條主線打打殺殺到底誰都會
而是採取了最不討好的路:所有元素俱呈
所以你大概會覺得琴聲對尬的地方很悶 比不能縮的咪咪還囧
八卦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