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retch.cc/blog/milstein/22932045
謊言對決短評
要分析好萊塢電影,大概十之八九可以如此反向推敲:
他想告訴我們什麼故事?這個故事的背後有什麼值得討論的?
因為製作人拿著劇本和公司高層meeting時,多半就是用這樣的起始點來說服
他們投入資金。而Body of Lies的製片就是導演Ridley Scott自己,因此更確
定的是,這劇本、攝影師、燈光、剪接……這票班底,既是身為製片的他自己
找的,也理應是他最能掌控的。因此就觀眾的角度來講,這部電影可以十分肯
定的貼上「Ridley Scott」認證標籤,品質不會太差。
「謊言對決」(Body of Lies)想告訴我們什麼故事?這個故事的背後有什麼
值得討論的?
故事在描述美國和恐怖組織對抗的故事。
但是,他並無意太深入探討美國與恐怖之間的複雜糾葛。
即使如此,仍然看到了Ridley Scott之所以能為大導的本事,在這個議題上的
火侯控制,既不涉入太深弄了個尾大不掉收不了場;卻又不致在這個議題上一
片空白,而是適如其份的點出,給了一點思考,但還不致太深,然後將重心巧
妙的轉移掉到其他地方。
Body of Lies是在描述一個美國和恐怖組織對抗的故事,這個故事背後要講的
是「信任」。
更往故事細節看,Russell飾演的Ed Hoffman是中情局高層,掌握著國家資源
,他運用他手下的棋子-Leonardo飾演Roger Ferris-來進行這場戰爭,試圖
逮到恐怖組織的首腦,為了需要的援助,而引入了約旦情報局Mark Strong飾
演的局長Hani的介入此案。美國與約旦兩造,便在掌控情報/隱匿情報/分享
情報的取捨上進行不穩定、缺乏互信的合作。
整個故事的重心,並不在恐怖戰爭這件事情,而是在講這個現代反恐戰爭中的
,人與人之間之沒有互信基礎,人被工具化情況下,關於「信任」這件事情。
Ferris是Hoffman的工具,Hoffman是國家的工具,Hoffman雖然有家庭,但他
被電影表現的更像是家庭中那麼名為好父親好丈夫的工具。重視信任的是Hani
,但是他的信任其實也遊走在模糊的邊緣上,說到底仍是被用來達成其目的的
手段,因此,不論是美國的Hoffman,還是約旦的Honi,其實都不信任人,只
是一個開門見山,一個則隱藏在斯文背後,被夾在中間的Ferris,既是工具,
也利用別人為工具,又有殘存一點信任,因此是電影中內在衝突最強烈的角色
。而導演其實又各自賦予Hoffman和Honi一點點信任的「殘餘」供觀眾想像,
使他們不致淪為性格扁平的角色。
三個演員的表現是最關鍵的,讓這部電影的重心可以順利的放在他們的肩膀上
。(有太多太多的失敗組可以對照,其中有基努李維、李察吉爾等名字列在其
中)。Hoffman立場鮮明,不轉彎,不裝模作樣,直接醜話亮在前進行交涉;
直接挑明著他「結果導向」的立場,他說:「誰管什麼信仰,誰管他們信不信
任」;Honi深沉而令人畏懼,需要付出信任,但是容忍不下欺騙。這兩個人僅
僅只有一場對手戲,卻擦出閃耀的火花,其他的,則是依靠中間的Ferris來完
成兩人的交手。也就是說,光譜兩端的Honi和Hoffman,依靠中間的緩衝Ferris
,不斷不斷的擦槍,就算兩人直接交涉就那一場戲,則以足夠讓走火,而中間
的Ferris自始至終都在衝突。整部電影始終處在高張力之下,原因就出於三人
之間源自「信/不信」的衝突。
原本對Robert De Niro和Al Pacino合演的Righteous Kill期待甚高,錯過一次
去看的時間後,當時得到的網路惡評就已讓我卻步。但是,這部電影卻得到了
當初希望得到的:精采的演員表現,精采的彼此交鋒。電影的對手戲不是Russell
和Leonardo,而是Russell Crowe和Mark Strong之間。(不過,最後試玩片後
,老闆們即使這麼認為,也還是會決定用Leonardo和Russell作宣傳主軸,要
是我也會這樣做)
至於電影技術面,則完全在Ridley的掌控之中,對Ridley而言,故事線再複雜
,他都能夠像烹小鮮一樣從廚房端出一道好菜給你。節奏的掌控,故事的起伏
,人物的性格,主線副線的經營,主角配角的比重,每次看他的電影就有一種
很罩的感覺。要爆破有爆破,要緊張有緊張,真的是他想怎樣就怎樣,絕對到
位。
這部電影不是那種拍了想要擺進影史經典的那種,是一個典型的製作優良,各
方面平均表現傑出,訴諸商業胃口,卻又不失平俗的好電影。
10/09/2008 Mil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