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樂] 配樂心得

作者: Yoshikia (無言的小狗)   2009-05-24 19:50:07
不知道寫在這個版對不對,但我也想分享一下心得。
這一陣子一直狂替作品配樂,我曾試圖採用好幾次室內樂的風格或是歐美管絃樂的風格,
希望能提升台灣配樂的品質,可是管弦樂應用於台灣的配樂是有定難度的(即使用虛擬音
色亦同)。
我們說配樂配樂,其實說穿了它是要跟影像結合為一體的,不能單獨分開(經典作品當然
可以),而配樂在許多層次上甚至救了許多影像把它導向一個方向(如「無間道」裡黃警司
被丟下樓下那一幕)。如果今天把這段配樂換掉換成緊張音樂,那又給觀眾不同的方向。
然而,台灣年輕一代電影導演似乎很容易吸收灑狗血的畫面、或是張力很大、反差很大
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受道台灣霹靂火的影響,常常把電視劇那一幕搬到電影上面來,茲
就以目前所見來略述管絃樂配樂的困難度︰
一、劇情不夠緊湊,且幾乎為「劇情片」︰
要讓配樂發揮到淋漓盡致,不但影片精采,連配樂都在搖旗助陣故步懸疑,讓觀眾叫好
又叫座,在影像上的剪接功力要加強。
台灣在「導演作者論」的影響之下,並沒有辦法充分和配樂師密切合作(如宮琦駿和久石
讓兩者相輔相成),加上導演對於節奏感並沒有太明確的概念,所以剪片出來上院線過沒
多久就下檔了。
劇情片就有很多的內心戲,內心戲的呈現手法並不是透過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就可以引
起觀眾共鳴。就像是「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裡面的人並沒有哭天搶地、而是透過淡淡
的哭泣聲,讓室內樂來主導整個氣氛,這就很好。
其實美國也有很多劇情片(光是從早期「春風化雨」開始就有不少好配樂),劇情片照道
理來說應該是非常適合入樂的。可是會造成配樂出現難度,往往在於演員太多灑狗血的反
應、拖戲的鏡頭,對於鏡頭運用掌握失敗(如平行剪接、交錯剪接的手法不對)。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配樂就要扮演起後製導演,努力去統合這些鏡頭,把這些零碎的鏡
頭透過音樂德方法結合成為一個段落。另外台灣配樂必須要扮演「海綿」,把一些過於灑
狗血的情緒吸收回來(演員往往誤將「電影」當成「舞台劇」),比如在這段演員情緒反應
過度時就不要加配樂、在空鏡頭太多時透過大提琴或是鋼琴的手法將情緒吸收掉,這樣才
不會變成電視劇。
而相反過來說,管弦樂的地位卻會因為片子拍的糟,而變的非常廉價,似乎用電子音樂
來做或是罐頭音樂反而還比較好一般。在這種情況之下,短期之內就算使用虛擬管絃樂其
實並無法助長台灣電影品質。
二、內容不夠內斂
這些其實都是導演的大忌,拍電影不是在拍霹靂火,電影是要呈現最精華的部份,並且
你想要告訴觀眾什麼?比如就以「天使與魔鬼」來說,如將小提琴換掉變成電子樂,那麼
恐怕會破壞對教宗以及教會的詮釋。
每項樂器都有靈性,所以你用什麼樣的樂器來配樂,就會把觀眾導向那個時代的氛圍,
就以天使與魔鬼來說,小提琴和背後的大鍵琴、大合唱就會將觀眾導向於教堂裡面(就算
獨立聽也是)。這不但是樂器用的好,也是旋律夠內斂。
日劇裏面內內斂的片比比皆是,光就我看的「夢想起飛」、「女王的教室」、「野豬大
改造」、「交響情人夢」、「一公升的眼淚」…等等來說,其實劇情可以再更誇張點,配
樂可以再更灑狗血點,可是日本的配樂卻又習於將一些很情緒化的鏡頭透過清淡的配樂中
和掉,讓觀眾不是只停留在這一個灑狗血的點而已。
而在台灣,其實很多年輕導演拍出來的片讓演員任意咆哮、歇斯底里,結果應該呈現內
心最深處以及想表達的反省卻被演員的情緒破壞殆盡。你可以想像在「夢想起飛」裡面香
田機長變成一個大老粗,對著所有的副機長鬼吼鬼叫,這時候背景音樂也非常懸疑,日本
的導演絕對會跳出來說︰「這不是我們日本人的電影!」
同樣,歐美在許多強檔好片,他們的「灑狗血」是透過劇情來表現,但是在演員本身他
們會將情緒吸收回去,讓整部片子的節奏維持在一定的控制之下。如果在黑暗騎士下的小
丑恐嚇方式老是用鬼吼鬼叫、或是蝙蝠俠習慣破口大罵,那麼這樣的片子要反應的重點就
很容易被模糊掉。
拉回主題,配樂的重點就是在於此,我發現管弦樂要入台灣電影的最大困難度就是除了
要扮演撐起劇情的角色外,你還要嘗試用音樂去導引觀眾「這是電影,不是電視劇」,又
很可惜台灣並沒有如此優秀的配樂家,只有學會跟著劇情走的配樂師,所以當鏡頭在脫線
時,配樂也跟著開始搞笑。
如果我們請Hans Zimmer來詮釋一段台灣的影像,依他的功力他會先去把一些脫線的鏡頭
用配樂拉回來,並且用大小調的改變來輕微帶過這些鏡頭。
我們可以假設一「劇情片」鏡頭是這樣的︰
鏡頭 開場 灑狗血的畫面 平淡無奇的過程(內心戲) 即將步入結尾
那配樂該怎麼做呢?當下你要看的是「灑狗血」、「平淡無奇」這兩個劇情是否到位,
是否已經很明確的告訴觀眾︰「我是『電影』,而且我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假設這導演的鏡頭都不太對,交給一個配樂家時,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交錯方式︰
鏡頭 開場 灑狗血的畫面 內心戲 即將步入結尾
配樂 主題旋律出現 大調的旋律或是小調 節奏趨於緊湊 主題再現
但是輕微的旋律 不要讓鏡頭散掉 並且將過去的旋律
交錯統合
那在台灣某部份電影來說,由於作品還不夠成熟,所以用管弦樂雖然或多或少都有加分
,然而他的地位會隨著影片的好壞而增加或降低他的價值,而就以目前來看,似乎加分比
較少(甚至有點到達「有和沒有是一樣」的地步)。
三、導演人文素養要加強
許多台灣電影界畢業的都想當導演,這是好事,然而在普遍缺乏人文素養之下(比如對於
某項事物歷史的了解、對於人群深刻的體會、或是對於領悟到的哲學概念),拍出來的戲
大部分就清一色是愛情戲、同志戲,就算想要藉由拍片介來紹台灣美景,仍然脫離不了這
樣的框框之下。
當然這種愛情戲跟內心戲在美日影片大舉侵入台灣電影院之下絕對是會被封殺的,因為
好或壞對觀眾是現實的,不會因為「我們同情國片」之下讓國片身價上漲,這樣其實國片
工業要起步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日本對於內心戲描寫的非常深刻,甚至近達嚴苛的地步,配樂也必須有一定的水準,然
後將影像和配樂結合後是否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甚至配樂本身就是在講故事,這是
非常重要的。久石讓可以、Hans Zimmer可以、莫利柯納可以,但就台灣來說?
適當的配樂可以導引故事,然而台灣我目前還沒看到「配樂家」,充其量是「配樂師」
,這會隨著電影的問題而產生不了「配樂家」。比如台灣的導演對於嚴肅的題材並不感興
趣、對於人文素養感到陌生、知識不夠豐厚、歷練不夠多之下,你很難去拍出像「貧民百
萬富翁」這樣的片子,更遑論一些歷史電影或是觀眾想買帳的電影。
為什麼TDK可以讓蝙蝠俠復活、為什麼Star Trek可以讓觀眾再度回憶畢凱艦長的時代,
為什麼天使與魔鬼可以讓觀眾評價兩極、為什麼大家要期待變型金剛二的上映?這些不是
過去的老梗嗎?
因為這些院線片用新的詮釋方法來詮釋舊的片子,這是台灣的導演要去歷練的,先拍出三
十分鐘的短片,用新的方法來詮釋台灣現在國片沒有說過的,多做一點功課,去深刻體會
人群、歷史、現代的糾葛,就算用這樣來詮釋愛情片,他的品質相信也會比較好。
而最後如我剛說的,每項樂器都有靈性,所以小提琴可以用的非常有古典意涵、也可以
非常爵士化,甚至你用一項樂器就可以代表一棟古老的建築,所以配樂在精細的細節就顯
得非常重要。以目前來說,不只是導演本身的人文素養,配樂本身的人文素養都該提升。
這就是我看完「天使與魔鬼」之後最大的感觸,希望台灣有一天能出現像Hans Zimmer這
樣的人。
作者: ericjc ( )   2009-05-24 20:01:00
專業文必推~
作者: berlinch2000 (蠹酸齋齋主-子迂)   2009-05-24 20:01:00
一定推
作者: smaljohn (平平)   2009-05-24 20:46:00
這邊應該可以po 不過也有配樂版 movie-scor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