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影展看過艋舺和一頁台北後, 感覺反差極大.
猶記那句「意義是三小, 林北只知道義氣」,
當然, 義氣一定是有意義的, 簡單地去相信去做, 比說大道理的意義更有意義.
沒想到, 艋舺這部片忘記了這句話, 很努力地要說出什麼意義來.
相對地, 看似沒什麼意義的一頁台北, 簡單地Romantic, funny and silly,
裡面隱藏的意義說不定比艋舺更令人回味再三.
看艋舺時心情相當複雜, 一方面很驚豔於場景、色彩、運鏡、動作等, 看得出
來拍得相當認真, 有努力要求每個鏡頭的品質, 整體來說相當精緻, 至少比起
近年來慘澹經營的台灣電影都精緻多了; 不過精緻的外表下, 真正看進這個故
事裡, 只能說這只是一部八點檔, 導演與製作團隊抓意義、說故事、再現意義
的眼界與手法, 就是這樣而已.
1. 想探討的主題太多
這部片到底是父子兄弟親情劇呢, 是校園幫派問題的社會劇呢, 還是末代武士
面臨世界轉型的時代劇? 任何一個其實都可以獨立發揮得很好, 如果功力夠的
話把這三個結合在一起也會很精采, 但是功力不夠的話, 只會失焦, 讓本來扣
人心弦的主題變得有點瑣碎.
主題的瑣碎具體呈現在劇情支線的選擇上, 有幾條線我個人覺得可以完全拿掉,
反而能讓剩下的主題變得更有力: 譬如 (1)和尚老爸被砍手的故事, 這個故事
讓和尚殺Geta老大的動機變得很含糊, 要說是為了時代變遷、保護艋舺、甚至
是保護志龍都變得不太有說服力, 當然動機可以是很複雜的, 只是如果想要好
好發揮想講的主題, 就最好別拿次要主題出來亂耳; 如果一定要拿次要主題出
來, 就不要這樣敷衍了事地草草拍一拍就算了; (2) 蚊子與灰狼的父子關係,
不太必要, 光是媽媽的舊情人這點就很夠衝突了, 把關係設定成父子是要引爆
什麼更大的衝突呢? 身為外省黑道老大的私生子, 突然間把一個平凡的受霸凌
學生一步步誤入歧途的故事, 變得不太清楚, 令人不知想要講什麼.
這像是八點檔連續劇, 劇中人物錯綜複雜, 每個禮拜都有不同的主題與故事來
發揮, 根本不求從頭連貫到尾的中心主題而只是在四十集中把能玩的梗都好好
玩一玩, 哄得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每天熱血一個小時; 電影可不是這樣, 電影只
有一次兩個半小時不到, 太多主題混雜在一起, 令我想熱血都很難熱血起來,
只是平淡地知道很多事情而已. 前面已有網友以「速食麵」比喻艋舺什麼都
想拍卻什麼都只點到為止, 我非常認同.
2. 要拍出的劇情太多
許多網友已經點出許多劇情不太合理之處, 這個我可以體會, 因為順暢的劇情
自己是有生命的, 只要基本設定這個「基因」已經寫出來後, 劇情自己會照自
己的邏輯走, 再也不是編劇想加什麼就加什麼了. 看得出來, 有幾場戲是編劇
「想要」加進去而加得很硬的, 譬如狗仔兒一定要犯件事情被殺死, 就讓他不
知死活地去動志龍的女人; 譬如Geta老大一定要在無目擊者時被和尚殺死, 就
搞個任務全員出動沒半個人留在老大身旁 (甚至在另一位老大才剛被暗殺時);
譬如Geta老大被殺時一定要讓蚊子發現死在蚊子懷裡, 所以讓這個全員出動任
務獨獨蚊子不知道, 還只能從小販口中聽說... 這些都是編劇為了讓劇情走下
去的「必要」劇情, 但是當這些劇情違背了基本設定時, 就是斧鑿的「刻意」.
3. 「說」得太多
前面已經很多網友說過了, 艋舺很多地方都用「說」的, 包括主角出場介紹說
很多, 灰狼與文謙講時代大道理說很多, 灰狼講風與草的事情說很直接, 最糟
的是蚊子伸手擁抱和尚後給他致命一擊也要用說的... 這是電影, 用的是影像
語言而不是文字語言 (就算是文學用文字語言也更不會如此直說) ; 很多動人
的鏡頭不用明說大家都懂, 說破了反而破壞美感. 很多重要的主題, 光說沒用,
光聽灰狼說時代在變光聽文謙說滿清末年, 卻什麼相關劇情影像都看不見, 怎
麼能刻在觀影者的腦子裡呢? 好歹拍個具體的事件讓大家見識見識時代變遷的
嚴重性吧...
4. 灑狗血的結構: 太多樣板與老梗
不用很熟悉台灣八點檔, 只要稍微看過幾部, 就會對艋舺中的結構覺得似曾相
識, 「又來了」. 主角不會是個平凡中學生, 一定有身世之迷等到最後爆出來;
主角身在黑道一定也有個清純的夢想, 譬如要看看櫻花 (盍各言爾志時說櫻花,
真的很冷也很假) ; 主角身在黑道一定也有個靜謐的內心角落, 一個清純的風
塵女子, 而且主角絕對不會侵犯她一丁點.
5. 灑狗血的呈現: 演得太用力
許多角色的「演技」受到普遍的讚賞, 許多網友稱讚他們演得很淋漓盡致, 譬
如阮經天的哭戲、趙又廷的哭戲、趙又廷抱著馬如龍喊「來人哪」、馬如龍狠
狠打阮經天那場戲... 我只想說, 這種「演技」相當灑狗血, 讓人看了單場戲
血脈賁張, 覺得他好會演他好厲害, 但這其實就是八點檔感動人的機制: 用單
場飆戲來煽情, 卻不走戲火慢熬讓人逐漸自行建構起心得的長程路線. 聽前面
一位網友說馬如龍受訪時曾提到打阮經天的戲拍了一整天, 我真的不知道這有
什麼好津津樂道的... 電影動人之處要建立在這種地方嗎?
6. 畫虎不成
我個人最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是幾個明顯挪用其他電影手法的梗: (1) 片末回想
起當天兄弟們在牆上伸出手 - 這豈不就是「王佳芝, 上來」? 只是李安很抑
制地讓它一閃即逝就留下了無限惆悵, 豆導卻忍不住要把他的中心主旨一個字
一個字地講出來, 並且在最後「艋舺」的字義解釋繼續講. (2) 片末人死了,
櫻花開了, 大家都笑了, 這很像「美國心玫瑰情」片末凱文史貝西被殺死時的
笑容; 只是凱文史貝西剛好在死前一刻才從平日的虛榮中找到了他的人性與情
感, 死而無憾; 那蚊子在死前得到了什麼呢? 他突然間超脫了什麼而能視死如
歸嗎? 如前所述, 本片一大堆硬加進來的次要主題都沒解決, 很難讓我相信蚊
子今日已經死而無憾了.
我不怪豆導, 也不怪編劇或製作團隊, 因為他們畢竟在台灣電視圈裡生存久了,
眼界與習慣難免就是那個樣子, 我當然也希望他們以後能夠有所超越. 不過我
也很感謝他們, 他們把八點檔連續劇用最精緻最考究的手法與認真態度好好地
呈現在兩個半小時中, 這點絕對值得台灣不論任何類型的電影學習, 期待這樣
基本品質的製作成為未來台灣電影至少的標準, 而能有其他故事好劇情好主題
有深度的台灣電影紮紮實實地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