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講這是部好看還是難看的片,可以瞭解一下,為什麼有些人
失望,覺得難看,而有些人卻又覺得amazing。
許多繁複無明顯節奏的多幕剪輯拼湊,不同角度的沙塵、刺眼光
線、燃燒火焰;電影聲音若遠似近,爆炸、吶喊、哭聲、車聲,
交雜在一起。這種類似紀錄片的「技法」往往讓一般觀眾無所適
從,特別當習慣於過去戰爭片——由強烈節奏為導引而層層編入
的聲光效果——時,一般人頓時會失去一種節奏感,以致於抓不
到畫面想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麼?只是,這才是導演心目中
的戰爭本質:無法抓準的無節奏,使得時間顯得無止盡的漫長而
需要無止盡的繃緊神經。
不只是技法。劇本塑造的主角的個性,那毫無所感的瀟灑,更讓
這種拍攝技法令人繃緊神經,這種前景的「無感」與背景的「混
亂」,坐在螢幕前的我們被弄得不知所措,焦躁緊張因而逐漸到
達極致。
這部片的架構是由一次次的任務串接起來,這些任務在敘事上由
James 奇特的個性(不顧一切地使小隊處於危險,卻又受到不瞭
內情的迂腐長官高度肯定)作引子,而背地裡導演正透過上述那
種「讓人處於無止盡的不安」的技法,帶我們領略戰爭的「現場」。
還記得他們在沙漠裡遭遇中東人,先是不清楚是敵是友,在一陣
恐一觸即發的緊張檢查中,因確認中東服飾外衣下的是自己人而
稍稍停歇,但當心情慢慢放鬆之際,一陣槍響卻劃過天際,子彈
從不知名的地方射了過來,所有人忙著重新武裝自己並向「所有
方向」掃射。然而,在死了幾個人後,在確認狙擊手位置後,在
找到掩護屏障之後,戰鬥才真正開始。原來戰爭不是那幾陣的慌
亂,而是在接下來不知何時是終點的無盡不安中相互對峙著,重
點不在於瀕臨死亡帶來的緊張和恐懼,而在於不知終點在哪兒的
無窮無盡。
這種無止盡的終點其實也是美國人對於戰爭的夢魘本質,從越戰
開始,這種不知道終點是何時的焦慮就每每於美國發動聖戰時,
在無數美國人心中蔓延著焦慮,從越戰到波灣戰爭以及這次的對
伊戰爭,恐懼由政客強化,而緊張焦慮在無盡頭的對峙中逐漸上
升,而終究無感。那次爆發的對峙狙擊,終在眼睛乾澀而太陽西
沈之際, James才略帶遲疑地說「結束了。」(We are done.)
說了兩次。
三個隊員其實各自扮演著人面對戰爭的典型,Eldridge怯懦而顯
得恐慌,Sanborn照規矩而強作鎮定,James則神經粗大到近乎瘋
狂。三個人也隨著一次次任務而有著不同的個性轉變,Eldridge
幾次瀕臨恐慌發作而最終開槍克服了迷亂,卻又在 James下令的
胡亂行動中終於崩潰咆哮; Sanborn每每力圖將戰爭導引自標準
程序作業(SOP)之中,試圖讓近乎混亂難解的炸彈現場,出
現一種可以令人掌握以致於安心的節奏,卻又每每遇到 James的
瘋狂作為而瀕臨崩潰。 James毋寧是靠著直覺在行動,這不是說
他有著天才般的敏銳,能抓住危機的一舉一動,相反地,他被戰
爭毒品養得毫無所感,沒有味覺,也因此在終得以返鄉後,面對
大賣場架上那令人炫目的各牌早餐玉米片時,他反而有點慌亂了。
危機倒數是部相當成功的實驗性電影,掌握了紀錄片形式所能帶
來感官經驗,卻又適度地運用劇情片塑造角色的特質,以另類的
方式結合兩者,更對一向充滿英雄與反英雄辯論的戰爭片類型,
塑造了完全不一樣的主題:焦慮。說到底,焦慮不只是存在戰場
之中,更是延伸到戰場之外,作為戰爭發動的原因,對大規模武
器的焦慮。這部片對於時間∕節奏的掌握完全抓住焦慮的特質,
沒有盡頭的對峙,混亂的節奏氛圍,甚至觀眾無所適從給了個負
評,希望這篇能多少帶來一點觀看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