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dtu0928 (程見)》之銘言:
: ※ 引述《pttthu ()》之銘言:
: : 有人可以分析一下 "全面啟動"這部電影的劇本嗎?
: : 可能還是要專業的編劇版友來分析一下
: : 這部電影真的是近年來最複雜的劇本了
: 首先,這是個定規則的故事,我們看過那些定規則的故事呢
: 如果我們腦中有個複雜的規則,要在兩小時或三小時內講給觀眾聽,
這劇本並不複雜,只是作了一堆設定(或說遊戲規則),弄得看起來好像很複雜。
不過這些設定也只是「看起來」很複雜而已,真的分析起來,倒也很容易找到脈絡。
這部片基本上可以視為是科幻片。所謂「科幻」,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先從一個
或少數幾個「違反現實的假設」開始設想,也就是假想「如果把現實改成這樣的話,
那麼會發生什麼事」,也可以說是「if....,then....」的思想實驗或遊戲。
在科幻片中,被作為基本設想的前提(也就是上述語句中 if 後面接的東西),
通常是違反現實或沒有科學依據的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基本假設在作品中
不會再做解釋,也不容質疑何以如此(就算質疑也找不到答案,因為是前提)。
本片中,作為基本前提的事情有兩項:
一、人可以共享夢境(共享夢前提)
二、夢境分成好幾層(分層夢前提)
本片所有設定大約是從這兩個前提開始,剩下的設定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基本假設
,不斷地推想與附加規則。例如:如果人可以分享夢境,那麼夢境中各事物的來
源為何?如何區分你我的夢境事物?從這些問題進一步設計出所謂 architecturer,
dreamer, token, projective figures 等概念或設定。
類似地,基於分層夢前提,進一步推想出所謂 kick, gatekeeper, unconscious
levels 乃至 limbo 等設定。
為什麼說那兩項是基本前提,而其他概念是後續附加設定?因為後續概念設定大
都是在補完基本假設,或作進一步推想。如果某項前提假設不存在,那麼相關後
續概念也會變得多餘或無意義。
接著,本片作了一個相當巧妙的設計,將基本前提以及相關設定全部兜起來,
也就是片名所謂的 inception:潛入他人的深層夢境,改變他人潛意識(植入
意念)。
這使得劇情有了動機,遊戲有了目標,不只是一堆規則而已。
畢竟一般電影還是需要以故事為主,設定為輔。如果搞到後來,設定反客為主,
恐怕不算是很成功的作品。
==
最後想說的是,有些討論會認為本片跟心理學有關,片中大量用到許多詞彙,
例如潛意識、投射作用、心理抗拒等等,似乎都跟心理學有關。
然而這其實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有關而已。簡言之,這部片的幻想成分
遠大於科學成分。如果認為「頂尖對決」最後結局並不科學,那麼這部片其
實也差不多。
如果硬要跟心理學拉關係的話,最可能使人聯想到的是 Freud 心理分析學派
的理論。Freud 為了探討「潛意識」與治療精神疾病患者,也使用「夢的解析」
等方法;他的學生Jung 甚至提出所謂「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這些似乎都可
套到本片某些設定上。
不過,本片並沒有直接將片中任何科幻設定套到心理分析理論上。事實上,
我沒聽到片中提及 Freud 或 psycho-analysis 等詞彙,創作者似乎很小心
地避開這些既有的專業名詞術語。再者,片中許多設定也與心理分析無關(
基本前提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雖然作者沒那樣說,對當代心理學不熟悉的觀眾可能仍認為意有所指,
或詮釋成相關說法。這也只能說是觀眾/讀者的詮釋權了。
==
最後的最後,如果真想挑戰複雜的劇本,近幾年來我看過最複雜的編劇,
大概是「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導演和編劇是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編劇過「蘭花賊」和「王牌冤家」。
後面這兩部片雖然玩弄夢境、記憶、使用意識流等手法,但還算是可以釐清脈絡的
電影,「紐約浮世繪」就真的是火力全開(可能有人會用「不知所云」來形容吧)。
不過當然,這種片通常不會被當作主流商業電影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