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主要描述 Mark Zuckerberg 創辦 Facebook 的秘辛,談到了許多關於人際關係
、道德、權謀、金錢、背叛等精彩元素,其中我最感興趣的點在「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會導致道德感、價值觀不正常」這點。
發展心理學提到:幼年時若無法與家人、他人建立穩固而親切的關係,對於一個人的心理
發展會有很大的傷害性。最近我在讀一本書《天之驕子教養處方》,是一位美國兒童與家
庭精神科醫生 Robert Shaw 在執業數十年後,為扭轉現今父母抱持著「尊重孩子,給予
孩子充份的自主、隱私權」觀念,卻導致整個社會充滿了難以管教、自私自利下一代所寫
的父母教養處方。
Robert Shaw 在書中提到:「喪失同理心對造成孩子內心無法磨滅的傷害」(p.226)如
果孩子沒有同理心,他便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進而,當他做那些會傷害別人的事時
,他根本無法去設想別人會因為他的行為而受到多大的傷害。
雖然沒有提到童年生活,但 Mark Zuckerberg 在這部電影中,就是這樣沒有同理心的一
個人。
從 Mark 與約會對象的片段就可以感覺得到: Mark 在與人面對面交談時,其社交能力薄
弱, Mark 極快的講話速度,以及完全自我中心、看不起對方就讀學校的講話方式,沒有
一個正常的女生會喜歡,被拒絕是理所當然。然而 Mark 並不自我反省,他將這股怒氣,
轉而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在 blog 上羞辱對方,並做了一個美女 P.K 網站(
Facemash.com),吸引眾人目光。
常人在面臨「要不要製作一個這樣的網站」時,會考慮到「這麼做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隱私
權」、「別人應該不會願意被這樣公開在網路上品頭論足吧……」這點,然而氣忿當下的
Mark 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連事後在會議中被問及對於非法入侵伺服器取得他人資料時
,還義正嚴詞的認為校方應該就他「能揭露系統漏洞」此點予以獎勵。
缺乏同理心的人格缺陷,在 Mark 全力使 Facebook 更為茁壯的這條路上,不斷的呈現出
來:划船兄弟在相中 Mark 的技術能力而邀他協助架設哈佛校內聯誼網時,萬萬沒有想到
Mark 會竊取他們的創意,並藉由不斷拖延,而搶先架設 Facebook ,更甚者,當划船兄
弟還在因為自詡為紳士而遲遲未採取法律控訴行為時, Mark 這邊已被 Napster 創辦人
充滿無限發展可能性的言談給深深吸引住。
Mark 滿腦子想著如何讓 Facebook 更加壯大,他怎麼可能有心思去想到「當我竊取別人
創意時,別人會非常生氣、難過」這件事?當他急著在小屋裡和團隊拚命寫程式時,他怎
麼有同理心去想到那初期資助他的大學好友此刻正在為了接洽商業廣告四處奔走是多麼辛
勞?他甚至連好友第一天就辭去了實習一事都沒放在心上。
當公司股票要擴大發行時, Mark 難道不知道稀釋的只有好朋友的股權?他難道不曉得好
友在得知此事後,會難過至極?
我相信 Mark 是知道的,但他忙於他的 Facebook 王國,一個他所謂「make the world
a more open place by helping people connect and share」的王國,但於此同時,他
和往日好友之間的 connect 卻已逐漸斷絕。
影片最後,我們聽到律師助理對 Mark 說:「你不是一個壞人,但你正努力地成為一個壞
人。」缺乏同理心的 Mark 即使再怎麼努力協助人們在網路上和朋友們更容易溝通分享,
即使 Facebook 已是現代人和朋友保持聯繫的良好助手,現實生活中的 Mark 和他的往
日同學卻已到了對簿公堂、相互控訴的地步。
這是一個諷刺的現實故事,即使劇情如果由 Mark 來寫可能會截然不同,但是至少我們能
夠確認 FaceMash.com 確實存在過、划船兄弟的法律訴訟曾經發生過、Mark 好友的股權
爭執確實發生過。
當我們在 Facebook 上大方分享自己的家人、所在地、心情想法時,是否曾經考慮過其創
辦人的道德水準能否值得信任?當我們坐在電腦前,天天看著好友的最新動態,感覺自己
和好友經常保持聯絡,這究竟能否取代「和好友約出來聚餐聊天」的聯繫感情方式?
我想,如果這部電影的目的是要提醒 Facebook 使用者反思自身是否變得與片尾不斷按著
Refresh 鍵的 Mark 一樣,在螢幕前渴望被肯定、被關懷,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和人
互對,至少對我而言,的確有達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