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DSL (VDSL)》之銘言:
: ...真不知道怎說,喬治六世宣布對德開戰的演說就可以得獎,整個英美世界已經找不到英
: 雄了嘛?
: 天啊我不想說柯林佛斯把喬治六世演的像久居深宮的語言障礙患者,讓我想到聲音尖細的
: 溥儀以及戰犯裕仁.....剛好他們都是同時代的人....
: 而且說真的,宣戰演說官腔到不行,沒有感人肺腑想要拿槍幹掉納粹,那時候希特勒也沒很
: 想打英國,海獅計畫N年後才啟動
: 而且演說之時,感覺國王只想盡可能在不結巴的情況下把稿子好好唸完
: 那時他還有心去揣摩意境嘛??
: 這部片到底在得獎什麼??
人在英國,看到這樣的觀影期待和感想,
真的只能說是台灣片商把片名取得太花俏…
又是王者,又是宣戰的,光想像就是一幅兵臨城下準備開幹的圖像 =.=
但是,這個故事裡本來就沒有刻板形象中的王者,
而且,成就故事動人的重點,也完全不在於宣戰。
其實「久居深宮的語言障礙者」這形容,還頗為貼切,
整部電影花了很大的篇幅不就在告訴你:
一個向來扮演父兄影子的「王次子」,如何在時局和命運的逼促下,
必須去面對並且克服自己的障礙,以填補眾生期待和需要的「角色」嗎?
在我看來,The King's Speech是一部談「皇室的角色扮演」的電影。
這部劇本在許多細微的橋段上,
反覆突顯"Royalty"在現代國家政體中,必須透過刻意的安排和鑲嵌來維繫存在,
並且透過劇中人物的舉措和自白,直中"Royalty"本身的「表演」性質。
某種程度,這部電影其實是「反英雄」的,
只不過,它更進一步地在解構皇室的神聖和尊貴之後,
反過來告訴我們:
但是,這樣的「演出」得以存續,必須也來自於有充分的社會同意與共識。
也就是說,在最後那場宣戰演說中,
那些引頸摒息的英國老少人民們,並不是在期待喬治六世做一個英雄式的王者領導,
而是寄望在戰雲密布的未知氣氛中,把握住一個維繫社會共感的依憑。
皇室是做為社會集體的象徵存在,
它的功能在於解釋為什麼亂世當前,你和我和他,加起來還要等於「我們」?
而不是大難臨頭,各自紛飛,方為上策。
當然,透過這樣一個過程,
The King's Speech最終仍然呈現了一種集體式的英雄主義,
但那跟伊莉莎白時代那種殖民競爭,開彊拓土的王者霸氣,是截然不同的。
我看這部電影,是在星期五下午的特價場次,
平常這個時間,身邊就多是有錢有閒的退休老先生老太太,
當天是首日上映,三五百人的場子更是坐無虛席,
映畢,至少半場起立鼓掌,許多人甚至是字幕跑完還久久不肯離去。
在我們看來只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宣戰講話,
對這些老先生老太太來說,卻是對一代人最深刻共同記憶的招喚。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出色之處正在於:
精準把握了一個平凡王者的人性,在一個平淡少起伏的故事中,
成功觸動了一個社會集體想像下糾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