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RENOREN (黑輪)》之銘言:
: (1)2.39:1是怎麼訂定的?
: (2)70mm膠卷用2.39:1換算一格是約莫30mm嗎?
: 謝謝
2.39:1來自20世紀福斯在50年代推出的CinemaScope(新藝綜合體)規格
技術上他使用了特殊的壓縮鏡頭,將畫面橫向的壓縮,曝光在接近正方形的畫格中
請看維基的圖解:http://bit.ly/oOJlmO
影片在剪接之後,印成放映拷貝,放映機上也使用壓縮鏡頭,投出還原比例的畫面
開發這套鏡頭的廠商叫做博士倫(Bausch & Lomb),因此拿到奧斯卡技術獎
大家應該想不到隱形眼鏡的廠商居然跟電影扯上關係吧XD"
下面來提點歷史:
50年代由於電視出現的競爭,各大片廠要想出各種噱頭吸引觀眾重回戲院
招式包括彩色片、3D電影、寬銀幕等等,寬銀幕跟彩色片的影響是最為成功的
在此說明一下,
每格畫面佔四個齒孔是從愛迪生時代流傳的不成文標準(拍攝與放映皆然)
由於大半個世紀以來放映機都是照這種規格設計,很難改變
所以各家開發寬銀幕規格幾乎都在攝影上動手腳
最後放映時還是要把畫面塞到四個齒孔的範圍裡,不然你就得自己搞一套放映機…
院線越多還是越有利的,大家當然都選擇可以相容既有市場的作法
CinemaScope比起更早之前的寬銀幕系統Cinerama(新藝拉瑪)更有競爭力
因為新藝拉瑪是三機合體的寬銀幕,CinemaScope只要單機就搞定
其他片廠都跟福斯取得授權拍攝CinemaScope格式的電影
不過能不花這個錢就不花,所以又有人想出新的方法拍攝寬銀幕電影
這次他們用「遮的」!拍的時候一樣在底片上曝光1.37:1的畫面
只是放映時改用比較小、長方形的片門,投出來的畫面一樣是寬銀幕啊顆顆
這招不需要又大又重的壓縮鏡頭,也不用付授權費,只是畫面粗糙了點
後來因為博士倫生產壓縮鏡頭的速度無法跟上市場需求
Panavision補位吃掉市場,甚至開發了影像品質更好的攝影鏡頭
而且較便宜又不隸屬於特定片廠,當然很多片廠就轉向Panavision
最後連福斯自己都不玩了,在1967年停止拍攝CinemaScope規格的電影
雖然後面幾十年裡,想拍變形寬銀幕就要找Panavision
但是他其實還是基於CinemaScope的架構
所以大家都以Scope來稱呼變形寬銀幕規格,而相對用遮的那套就叫flat。
70mm規格的故事又跟35mm不太一樣
70mm也是在50年代為了跟電視搶觀眾而重新被業界重視的
最早的Todd-AO規格是2.20的銀幕比例(畫面5個齒孔高)
以這個規格拍攝的電影包括阿拉伯的勞倫斯、窈窕淑女、真善美等
拍攝用的底片實際上是65mm,放映拷貝才是70mm(在片邊增加容納聲軌的空間)
這個規格的畫格寬度為52.48mm(拍攝時)或48.56mm(放映時,片門會稍小一點)
不過要是你問的是IMAX那就更不一樣了
因為IMAX規格的底片是橫走,不同於35mm跟一般70mm的直走
也就是說他的畫面跟我們拍照一樣是橫向並排的
他的畫面高52.63mm,差不多等於一般70mm的寬;寬則有15個齒孔(70.41mm)
故官方也簡稱為15/70規格
但是IMAX的銀幕比例是1.35:1(拍攝)/1.43:1(放映)
所以35mm拍攝的影片轉換成IMAX規格的話
要不是保留左右兩邊完整畫面(letterbox,上下會有黑邊)
就是填滿銀幕但是犧牲左右兩邊。
想想一般35mm的銀幕比例是1.85:1(flat)或2.39:1(scope)
這樣一裁實在是少掉很多東西呢…
補上參考資訊(英):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en/wiki/CinemaScope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en/wiki/70mm_film
柯達出的The Essential Reference Guide for Filmmakers
http://bit.ly/qJxjuL (有分章節,都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