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1792188 (劇照圖文版)
==============================================================
如果魏德聖只是想拍個讓主角悲壯、讓觀眾悲憤的故事,大可避開種種
挑戰道德觀的鏡頭,直接認同抗暴的一方。但他沒有。對他而言,賭上
讓更多人不理解的危險、說出一個文明的「真實」,是更重要的。
==============================================================
「可憐的日本人呀……和我們一起到祖靈的家,去當永遠的朋友吧!」說這話的是個好年
輕的孩子。
那天晚上,我在電腦前面坐到很晚很晚,像一顆煮不開的蚌殼,悶悶地想著上面那句話。
它給我的衝擊太大了。電影已經看完了,我卻只驚覺自己對那段歷史、那個文化的認識這
麼少,少得不只缺乏細節,更對核心的生命觀一無所悉。而正是這無所悉,造就了不理解
,不理解帶來主觀的解讀、跋扈的介入,於是衝突,才這麼發生的。
但在此,我還是想先回到這問句:你去看了嗎?去看《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了沒?如果
答案是「還沒」,就先別往下讀了吧!因為我想把結論說在最前面:這部電影,請你一定
要去看,一定要進戲院去看。不是為了「支持國片」這麼輕揚的理由,也不只是為了每個
人都該瞭解那段史實、面對那則過去,而是一定要去見證、去體會——
體會什麼?體會在大銀幕上、在環繞音響中間,在黑漆漆的戲院裡和數百上千個人一起,
看一部真正追上了世界級質感的台灣電影,是什麼感覺。去體會一個時代,體會一片山林
,體會一場悲劇的艱難;如果可以的話,更試著體會那對異文化的「不理解」,讓那價值
衝突在體內打轉流竄一番。是的,《賽德克巴萊》還可以更好,它在技術面拍出了一部商
業大片的規模,但在劇情面更像「述史」而少了點細緻的說書味;然在它的核心,是個想
「還原歷史現場、重建行動邏輯」的企圖,這讓我非常地尊敬。而其外顯在銀幕上的各種
「場面」,更無愧於這麼多年的期待。所以我願意為之疾呼。
譬如什麼樣的場面?譬如電影一開頭,銀幕上的青年莫那魯道縱入水中、急流怒奔下的水
底攝影已經先叫我喝采;譬如電影中間,一八九七年的人止關伏襲,峽谷上的落石是天崩
如神罰的壓迫感(這時我心想:那是我們家從小就走過的山路啊!)譬如電影最後,《太
陽旗》的收尾是個退遠的鏡頭,從老英雄緊繃的面容、逐漸帶出操場上滿地屍首,那身影
在視覺焦點處,倏時變得茫然無所從……
譬如草原上的兩軍對峙、兵馬交鋒;譬如村落裡的歌舞營火,輝陽夕紅;譬如運動會一早
,霧色瀰漫中,穿雲而來的殺意和騷動——《賽德克巴萊》花了七億製作,這可是以往最
大型國片的五倍十倍有餘啊!但魏德聖真的辦到了全面性的技術革新,從造型、服裝到時
代設定都夠考究,在搭景上更是大手筆(想想那一整條霧社大街和馬赫坡的部落);在聲
音方面,他讓擔綱的杜篤之說出:「一言以蔽之,就是『屌』!」;更別忘了動作戲部分
,那一次次氣勢懾人的捕捉、在林間毫無破綻的交手視點,都讓人震動。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手痕之上,是魏德聖身為導演的藝術目光。《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從取鏡到遞運、剪接到畫面的深淺,都不只細緻而且「美」,讓我相信他是真的「早把每
個畫面每一幕都在心中想好,很久很久了」。這在視覺上的魅力(就算特效亦瑕不掩瑜)
搭配素人演員們驚人的型和聲(當初顯然是看中他們的「渾然天成」,但最後能有此成果
,魏導的磨戲更是功不可沒!)疊出了足以服人的視聽和動感,也織成了台灣電影不曾達
到的夢。
容我再這麼提醒吧: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你可曾有一分一秒、一絲一毫的懷疑過「這不是
一八九五/一九三零年的霧社」?——如果沒有,那請再想想:上一次在一部台灣電影裡
,看見一個和走出戲院後完全不同的時空,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是了。這些都是成績。作為整個台灣電影界期待了十多年、且在後《海角七號》的三年裡
席捲全國媒體的一次夢之製作,這樣的成果,已絕對值得。作為一部國片,《賽德克巴萊
》真的讓我驕傲。所以接下來,一定有人要問了:那從客觀的「電影」角度來看,它的評
價如何?《賽德克巴萊》贏得了身體,是否也保住了它的「靈魂」?
這題,我得分成兩個階段來答。我先承認,在第一次看《賽德克巴萊:太陽旗》的時候,
我宛若一張白紙地進場,結果貫其過程,我的困惑其實一直都大於感動。當然感官是滿足
的,視覺是驚艷的,但我的理性千折百迴、不停運轉,不只對某些情節不能理解,更要承
受血淋淋的價值衝突。這也是文初說的,讓我找不到出口的理由。
於是那天晚上,我做足了功課。透過種種史料,我不只讀到賽德克文化的內涵,更在史家
們以起事者的觀點重建的動機中,看到了賽德克的主體脈絡。接著在兩天後,我又進場看
了一次。這一次我不只改觀,我根本豁然開朗了:《賽德克巴萊》不但不是個商業故事,
還是堂「歷史課」;它不只試圖告訴我們歷史,更想教導我們怎麼「看」歷史。我終於懂
了莫那魯道,更明白魏德聖為什麼非拍它不可了。
「要用真正清澈的目光,不帶偏見地去看這世界」。這是《魔法公主》裡我最欣賞的一句
話。《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以一八九五年清甲午戰敗割台、和年少的莫那魯道開頭,到
一九三零年霧社事件初燃的「公學校戰役」為終,這一路說的是日本步步「理蕃」的史蹟
。作為電影上半,這其實已經是衝突的核心,與整個賽德克悲劇的源由了。一九三零年十
月二十七日清晨,雖然知會引來殺身滅族之禍,莫那魯道還是率領六個部落社群起事、抗
殺日本人。 這樣一場毅然決然的赴死,其實可以輕輕鬆鬆操作成《阿凡達》、《300》之
流的簡便商業故事,但魏德聖並未如此。他想做的是盡可能貼近(目前公認的)史實,藉
由不太介入、不多解讀、「真正清澈」的目光去看見莫那魯道,及整個起事六社背後的決
意和理由。
必須消解的癥結,是我在文首引的那句話;而理清思緒的線頭則來自片中、莫那魯道說的
:「如果只是要報仇,那是我們馬赫坡自己的事。但如果要血祭祖靈,就要十二個部落通
通參加!」
在經過一番惡補後,我明白了當年帶著族人衝鋒的莫那魯道,其實真正想做的是捍衛賽德
克文明中、和「祖靈們」在死後相聚的機會。那是他們信仰的核心,也是在二十多年的日
本統治裡,被逐漸奪走的重心。的確種種「理蕃」、「現代化」的動作造成了賽德克族在
現世/現實生活裡的被欺壓被剝削,但這些都遠遠不及他們文化的被剝奪,亦即守護遵行
Gaya(祖先規訓)的機會。而在其中,還有更難解釋的「出草」儀式:
所謂出草,也就是獵人頭,是部落裡化解紛爭、及賽德克男人們證明自己的勇氣(以獲得
死後和祖靈相聚的認可)的方式。作為一道「前現代文明」的印記,這恐怕是當年的賽德
克和如今的(已把現代的價值觀徹底內化的)我們永恆的斷裂吧!不管怎麼說,殺人都很
難有正當理由。但必須明白的是,他們的文化篤信死後世界,因此死的本身對他們並不可
怕,可怕的是在那之後無法跨過「彩虹橋」抵達祖靈的家,變成孤魂野鬼。更該理解的還
有另一層邏輯:在賽德克的信仰中,「被出草者」的靈魂其實是會加入祖靈的行列,成為
獵人者的守護靈之一的。
這於是解釋了整場公學校戰役,其實是一次「大出草」——被日本人禁止獵頭的賽德克年
輕人們,個個都不曾證明自己是「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死後將無法踏進祖靈之家
。因此在這事件中,他們執行(被剝奪的)文化儀式以求永生的動機,是大過「把仇人們
都殺光」的。他們被奪走的精神核心,比我們想像的還多還嚴重;而他們施行的殺戮,則
不只是我們認定的「報仇雪恨」,還有更神聖的理由。
這也終於說明了那個年輕男孩、在面對一房毫無抵抗力的日本婦孺時,為什麼仍決定動手
。這的確是最難之處。如果魏德聖只是想拍個讓主角悲壯、讓觀眾悲憤的故事,大可避開
這些挑戰道德觀的鏡頭,直接認同抗暴的一方。但他沒有。對他而言,賭上讓更多人不理
解的危險、說出一個文明的「真實」,是更重要的。為了述史,他得選擇一個沒有觀點的
觀點(甚至藉著對白,他也質疑了「這樣一來,全族的年輕人都將赴死,我們連血脈都不
能留下呀!」)
因為賴以為生的獵場、帶來榮耀的儀式、及他們的Gaya都被破壞殆盡,而一個古老文明對
「文化靈魂」的依賴必然是巨大的。所以反應更激烈。看第一次的時候,我無法認同那殺
戮,即使是第二次我也只能夠「理解」而非真正地「接受」。但這正是他想說的吧!文明
或野蠻、現代與落後,都只是主觀的切分,都只會帶來更偏差的目光。對於在不同時空、
卻真正發生過的事,我們不見得需要認同,但一定要試著去「理解」;而絕對要避免的,
是帶著自己的價值評斷之。這不只是蠻橫,更是危險的。
日本人的觀點,漢人的觀點,多少年來都掩蓋了賽德克的主體意識。若從歷史認知的脈絡
來看,或許莫那魯道真正的悲壯早已不是數百族人之死,而是在事件核心處、那近乎永恆
的「不被理解」吧!
這樣的困境,終於在八十年後的今天,被魏德聖一人的執念打破了。當年,他在邱若龍的
漫畫裡看到這故事、看見了那一直被埋藏的星火,於是點燃了雄心要訴說它。就算我們不
能否認、這的確是台灣史上最有商業大場面潛力的故事之一( 讓我想起了《Super 8》裡
那個可愛的男孩查爾斯噴著口水喊出:「production value!!」)但我更明白他想透過一
場石破與天驚把這道文化不理解、這一枚被誤解的「結」轟轟烈烈地拆開。就算最後是壯
烈赴死(畢竟,能意識到這層用意的觀眾有多少?)但他真心摯意的嘗試,一定會撞出某
些東西的。
那最後,也該來回答這問題了:既然有高貴的靈魂,《賽德克巴萊:太陽旗》的故事是否
也講得極好了?
這就真的難回答了。在看完了兩次後,我想給這故事「說」的技巧八十五分——相較於《
海角七號》的九十分,真的還有進步空間。我必須說,儘管魏德聖的觀點比《阿凡達》、
《末代武士》都高了好幾個層次,但在故事的細節處,仍有兩小點我想挑剔一下:
一是最重要的線索,亦即賽德克人對Gaya的重視、和「出草」背後的特殊意涵,都缺乏足
夠的篇幅解釋,真的很可惜。或許一部史實電影沒有交代/教導觀眾所有細節的義務(一
個文化的脈絡也不是四點五小時能夠理清的),但既然想解釋「歷史現場」,則能讓更多
人理解、而且是第一次看就吸收,絕對是更好的。《太陽旗》只靠著幾段言語和瀰漫全片
的吟唱歌詞交代信仰背景,對於他們的Gaya、及那三十年來被剝奪的種種、再加上「出草
」的神聖和正面意義(譬如他們如何善待自己獵到的人頭等等),如果有更具體、更感性
的幾場戲來呈現,該會多好。
第二則是我個人的苛求了。《賽德克巴萊》花了超多的錢、搭了超大的景,用四個半小時
的規模說故事,卻還是有點倉促、趕戲之態。還未看《彩虹橋》的我,無從判斷是否從頭
到尾的戰役都是必須的,但我覺得最惋惜處,是在這些市街、村景、木屋、房樓中,沒有
更多的「生活」。沒有一些安靜的、日常的點滴來讓情感更清晰、人物更立體、時代更鮮
活。沒錯,幾場跳舞的戲搭配不同天色,在營火邊、在晴空下、在初雨的木林中、在拂曉
的戰事前,都非常動人。但是《太陽旗》最讓我享受的,還是幾場穩重的人戲——是馬如
龍兩次點睛般的出場,是頭目女兒(溫嵐)和丈夫在屋內的寥寥幾語;是年幼的莫那魯道
聽著父親說話,那兩張被火燒得通紅的臉龐……
是這些時刻給了電影喘息的機會,和節奏收放的韻味。當我想起《魔法公主》,我會想到
阿席達卡在達達拉的那天晚上、他去參觀女人們踩板煉鋼的工房,那正是溫暖的「生活」
本身啊!我知道《賽德克巴萊》已經篇幅超長了,我也相信魏德聖就算心有餘、也力不足
再擔憂這麼多,但這麼大的景,卻少了相對應的生活現實感,真的可惜。
雖然不想要觀點、不為誰代言、不多做認同,但不代表就必須放棄讓他們更像個「人」。
不過沒關係,這部份,且讓我們寄望來日方長吧!
剛看完《太陽旗》的那天晚上,我一邊渴飲著各種知識、一邊亟欲解開腦裡的結。後來,
在周婉窈教授的文章裡我讀到了這段描述:2000年十月,七十三歲的賽德克牧師Siyac Na
-bu 在《霧社事件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賽德克語發表了一篇題為〈Niqan ka
dheran uka Sediq: Pccebu Sediq ka dTanah Tunux(非人的境遇——賽德克族看霧社事
件)〉的論文,周教授接著下了註解:「在國際研討會上這是不是第一次有發表者用賽德
克語發言,筆者不確定;若然,這個研討會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也是在那瞬間,我又明白了另一件事。
根據維基百科,全台灣使用賽德克語的人數約是六千人,就算在過往全盛時期,這數字也
大不了多少的吧?而在這族群之外,這語言是根本不會被聽見的。然,根據新聞:《賽德
克巴萊:太陽旗》上映的第一個半天,已經吸引了兩萬三千人次,合理推測到這篇文章竣
工的時候,已經破十萬了。十萬人、整整兩個半小時,沐浴在響徹山林的賽德克語中,若
說這是這種語言、及它承接的整個文化脈絡,前所未有地被最多人「聽見」的時刻,我想
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在電影一開頭,和干卓萬人隔著小溪交鋒了一陣後,少年英雄和他的族人們一溜煙地通通
閃光,只留下宣示勝利的豪語:「聽好了!我的名字是莫那魯道!你要好好地記住這名字
啊!」
那天看完電影後,我彷彿也在耳邊聽見這句話,只是那主詞、那說話的人不再是主角,甚
至也不是魏德聖——我所聽見的,是對全世界、及更重要的對這座島上所有觀眾喊出的:
「看清楚囉!拍出這部電影的國家叫『台灣』!你們要好好地記住這名字啊!」
我真的記住了。
==============================================================================
延伸閱讀:《海角七號》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7339297
《魔法公主》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08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