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居風暴》-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0271505
==================================================================
今年初,當《分居風暴》再以探囊取物之姿拿下金球獎和奧斯卡時,這已經
是它的第七十幾座獎了。這是個樸實無華、卻光芒四射的故事。如果讓我圈
選,則不只是外語片、或原著劇本而已,這就是本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
==================================================================
關於「人」的故事總是最難寫的。因為在真實世界裡,沒有純粹的惡人,但人心千折百轉
,必定有明亮也有黑暗。我們都懂得原諒,或樂觀,或以和為貴;我們也都懂得理解,和
慈悲,和退一步海闊天空。然總有些人生時刻,當我們被逼至角落,明知在場的各位都非
惡人、卻退無可退,只能被自私和固執拖進更深的僵局。
所以關於「人」的迷宮和出路,也是最難解的。
自去年二月,在柏林影展拿下了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女主角「銀熊獎」後,來自
伊朗的《分居風暴/A Separation》便開始橫掃世界各地的「外語片」獎項。當台灣的觀
眾聽到「伊朗」二字,腦中大概會浮現破敗、黃沙、頭巾和可蘭經、被戰火穿透的砂樓吧
!但其實,這部來自世界上(目前)離戰爭最近的國家的電影,片中的市景家裝卻跟我們
熟悉的「都會」、「現代」相差無幾;它的故事更是近在你我生活中,可以被當代每個地
球住民所了解的。也是這樣的穿透力,那不論宗教不論文明、直指人性共通的困境的目光
,讓它勢如破竹。
納德(Nader)和希敏(Simin)是一對住在德黑蘭的中產階級夫妻。為了不讓十一歲的女
兒「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希敏申請了移民,但納德遲遲不肯動身,他的理由是:放不
下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父。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分居風暴》便展現了它的聰慧:在希敏
訴請離婚的法庭上,自法官的視點看去,納德與希敏各陳己見、時而交鋒,那怨懟和難處
清晰可聞,這一整段的氛味、節奏和自然,如此能量渾聚,甚至一鏡到底,讓人讚嘆得啞
口無言。希敏的理智(和痛得下心),納德的固執(與做不了決定),勾起了你我生活中
和他人相處的熟悉,這是編導對人際盤算/人情心態的深刻掌握。這也讓你明白了:面對
這部電影,要仔細聆聽,要用力思考,還不保證在最後能得到答案。
離婚不成的希敏決定搬回娘家去。而白天得上班的納德,只好雇人到家裡來照顧年邁的父
親,這位幫傭便是羅芝(Razieh)。她每天得在清晨帶著幼女、轉搭好幾班公車前來,雖
然拖著病體,卻有非工作不可的苦衷。結果,為了一起不經意(卻嚴重)的過失,納德在
一陣大吵後將羅芝推出門外、致她摔落了樓梯;事後,羅芝的丈夫胡嘉(Hodjat)決定控
告納德殺人。因為他的妻子流產了。
對納德而言,自認有理說不清,對羅芝而言更是有「苦」而太委屈。這場風暴便隨著訴訟
進行,以納德一家為主、羅芝一家為輔,細細拆數著難以理清的結。過程中,觀眾是唯一
的全知者,而各角色憑著己知己念、自身信仰的正義據理互爭,他們都有不得已和其情可
原之處,也都有掩蓋部分事實、自私自保的心機。隨著線索漸現,你我的同理心在各個角
色間流動著,最終只能承認:這道難題,沒有理想的解答,只有每個人都受傷的結局。而
我喜歡影評人羅傑艾柏特在此的註解:人的情感(human feelings)是無法被法律條文、
或宗教戒律所度量的。
在這故事背後,當然有豐富的解讀面向。譬如家庭教養,那對政治/文化環境的不信任,
反應在希敏對女兒譚美(Termeh)未來的擔憂上,即使有明亮乾淨的廳堂、高科技家電(
這也是前所說的,有別於台灣觀眾的錯誤想像),應當是享受資源的中上階層了,仍有想
離開伊朗的窒礙感。而絆住他們的老父照護問題,則是任何「進步」的社會中都難有好解
答的;反觀羅芝一家,承受著經濟弱勢者的困頓,讓她應得的同情/不忍又更多了。這故
事也在她身上體現了:「宗教制約」既是過於拘謹的束縛,又會在某些時候扮演深層良心
的守衛者。
我也喜歡這故事安排的:兩造家庭各有一個獨生女,兩個女孩的眼神都特別利,毫無畏懼
地直視、觀察和評斷這一切,彷彿兩陣營背後的創作者目光。此同時,孩子也是大人內心
無上價值的體現:納德讓譚美替他決定最後的命運(將良心寄託於孩子的信念),羅芝則
為女兒的幸福而不惜推翻好不容易掙來的解套。這是對人性的洞穿,更是讚揚。
在「分居」這名字的背後,還有更幽微的婚姻課題。在風暴裡,火線上的納德執著於用力
抗辯(而不願認錯或和解),相較之下希敏的冷靜與實際,初看是對真相的不那麼在乎,
實則是基於對枕邊人的了解而扮演的踩煞車/互補的角色吧!若我說「成家和責任不會徹
底改變一個人」,恐怕有很多長輩朋友要不同意了;但如果我說:「婚姻生活可以把兩人
從小建立的價值觀、那些稜稜角角通通都磨平」,那覆議的人一定更少。在面對決策時,
夫妻往往因為個性的差異,而有相左或甚至相衝突的應對(並拿理當「對外」的砲火攻擊
彼此)。究竟捍衛自尊和意氣用事的界線在哪裡?為了孩子與為了自己的差別又在哪裡?
這幾道人性真相的交界處,是多少家庭痛苦的來源。而其中也有了戲,如一面面的鏡。
為了爭一口氣,或名譽清白,或為了信仰和良心,你能承受折磨與生活的顛簸到何程度?
不論故事或真實人生裡,都沒有答案。當場景又回到離婚法庭,那不可說的結局伴隨著鋼
琴音響起,你才發現這整部片是沒有配樂的。不靠戲劇化的口吻或情緒鋪陳,卻能抓住你
的注意力到這種程度,這就是功力。今年初,當《分居風暴》再以探囊取物之姿拿下金球
獎和奧斯卡時,這已經是它的第七十幾座獎了。這是個樸實無華、卻光芒四射的故事。如
果讓我圈選,則不只是外語片、或原著劇本而已,這就是本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