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6.html
(網誌版 from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影評]救救菜英文──失衡的女性意識
印度是現今世界上男女最不平權的國家之一,但當西方對於自由以及各種平權的概念逐漸
滲透印度時,即使路途遙遠,這股能量總會逐漸轉化成現實的制度或者藝術。《救救菜英
文》就是一部印度文化下又帶有女權思想的電影。
圖、莎希與她快樂的英文課夥伴們
「傳統」與「女性」的雙重弱勢
女主角莎希是位擅長做手工甜點的傳統印度婦女,先生是位現代高知識分子的企業精英,
並育有一對兒女;她最大的困境是自身英文不好,同時在家中的地位並不高,連女兒都時
常嘲諷她的英文不好。莎希代表了印度傳統婦女在現代社會中的窘境,「傳統」與「婦女
」的雙重身分使其無法得到家人的尊敬。在莎希妹妹曼妞的邀約下,莎希抱著忐忑的心情
獨身提前四周到紐約籌備大姪女蜜拉的婚禮。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莎希瞞著所有人參加了
為期四周的英語會話速成班,並認識了男主角法國男同學羅倫。莎希與羅倫漸生情愫,撞
見兩人一同逛街的二姪女蕾妲也鼓勵莎希要勇敢追求愛情。
本片中的具有關鍵地位的男性角色有三人。莎希的先生薩提許象徵了外表看似現代、內心
仍相當傳統的印度大男人;對莎希一見鍾情、貌似布萊德利庫柏的深情帥哥羅倫象徵了典
型的現代西方異性戀男人;莎希的英文老師大衛則是刻板印象中的現代西方同性戀男人。
薩提許與羅倫的對比包含了:傳統印度對現代西方、穩定家庭對浪漫愛情、壓抑對自由、
歧視對尊重。大衛則暗示了另一種弱勢──同性戀──在現代西方的地位。莎希一段對失
戀後的大衛的評論其實更是對自身飽受歧視的反抗,她直指:「我們應該尊重,而不是嘲
笑。」
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比男性關鍵得多。莎希是典型的傳統印度婦女;妹妹曼妞象徵的是西化
後的傳統印度女性,雖然在美國獲得商業上成功,但仍把家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二姪女
蕾妲則象徵的是現代西方女性。莎希─曼妞─蕾妲,像是一道從傳統到現代的光譜,《救
救菜英文》描述的「應該」是莎希從光譜的一端轉移到另一端的過程──但本片真是如此
嗎?
圖、女主角莎希與男主角羅倫
選擇不自由是一種自由嗎?
如果《救救菜英文》是一部好萊塢電影,那麼故事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莎希放棄了原本的家
庭,選擇與羅倫雙宿雙飛在紐約開一家法國印度料理店;但這終究是一部寶萊塢電影,莎
希與羅倫最親密的接觸僅只於一次意外的擁抱,爾後又回到她的家庭,替她的家人作小甜
球。本片的高潮莫過於莎希最後的演講,但這卻是一段讓人昏昏欲睡的家庭倫理說教課程
──雖然莎希不斷強調「尊重」,但觀眾顯然看不出這段內容矯情到極點的癟腳演講能替
莎希帶來什麼尊重。
《救救菜英文》從頭到尾都在描寫莎希的改變與心路歷程,但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於莎希
,而在於「莎希的家人」。換言之,如果編劇真的想讓觀眾「認同」莎希最後為了選擇回
家,應該把重點放在「莎希改變之後如何改變家人的想法」,這才是一趟完整的英雄之旅
的描述;相反的,在目前這個「紐約改變了莎希」的結構之下,合理的選擇應該是莎希選
擇待在紐約,這才會讓觀眾看到「成長過後的英雄如何改變環境」。
除了演講這段以外,在第三幕中的另一段戲更值得討論。一段是莎希在蕾妲的協助之下,
原本打算抽空去考試,沒想到兒子卻打翻了她辛苦做的小甜球;莎希得作出選擇,去考試
或者留下來做甜點?莎希選擇了留下來做甜點,心中卻還懸念著考試。如果莎希完全不留
戀考試,那麼這就意味著留下來做甜點是一種「熱情」而不是一種「責任」;然而莎希的
表情卻非常煎熬,這意味著莎希雖然「選擇」了責任,但她並不快樂。
選擇不自由是一種自由嗎?當然可以,但前提是:一個人是否真正理解自我真正擁有「選
擇的自由」。《哈利波特》中的奴隸小精靈托比甘願為奴,從他的角度看來,服侍主人是
一種「選擇」,但這可能是因為托比根本從來沒有想過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因此他出於
自我意識接受了這些「責任」;這也就是哈利拼了命想告訴托比可以過不同的日子,但托
比無法理解的原因。莎希根本就是托比,只是托比受限於種族,莎希受限於種族與性別。
雖然莎希的紐約行看似是一趟解放心靈的女英雄之旅,但事實上莎希從頭到尾都沒有解放
,她根本沒有讓自己試著表現對羅倫的愛,也根本沒有意識「離婚」是一種可能的選項─
─甚至,我認為她根本是「不敢去意識」,否則她的世界就會完全崩潰。因此,當莎希憂
傷地做著小甜球時,觀眾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到莎希仍然認為自己只能依靠做甜點得到自尊
,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有更多選擇。這是一段自我封閉、自願為奴的故事,根本不是
一趟自我進化的英雄之旅。
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電影最後一幕戲。莎希與薩提許坐在回印度飛機上,美麗的白人女空
服員用流利的英文詢問兩人是否需要讀報?薩提許要了紐約時報,莎希原本也想開口要紐
約時報,但她卻把話收回,改要了印度文的報紙。空服員對她說沒有印度文報紙,莎希就
放棄了讀報,最後則是薩提許意味深長地看著莎希。這段戲原本想表現,莎希決定回歸到
自己印度傳統女性的身分,因此讓薩提許尊敬她;導演跟編劇想表現莎希的選擇帶有正面
的積極性,卻反而強化了印度文化中的歧視。導演等於明擺著表示:「女人啊,選擇成為
傳統女性,才是一種真正值得男人尊敬的選擇!」雖然我不是女性主義者,但我對於這種
極端沙文主義的隱喻實在感到膽戰心驚──女性導演拍出來的女性主義電影,居然用如此
自我貶抑的方式收尾!而這段也意味著,莎希對英文的熱情完全停留於「用流利英文得到
家人尊重」的工具性動機,根本沒有提升到「英文是能替自己打開世界資訊之門的鑰匙」
的自我成長動機,層次極低。
圖、莎希與蕾妲
編、導、製皆表現欠佳
整體而言《救救菜英文》的水準並不出色。劇本充滿太多邏輯上的硬傷以及太多重複的資
訊,根本就是家庭肥皂劇的水準;導演不分輕重,該快速帶過的鏡頭卻處理得拖沓累贅、
該細膩處理的鏡頭卻草草了事,另外最重要的美學意識更是薄弱;而製片居然沒有適當剪
裁,讓劇本與導演的弱點完全暴露在觀眾眼前,事實上我認為這部134分鐘的電影根本可
以剪到90分鐘以內。我相信這部充滿印度意識形態的電影在印度應該會大受歡迎,但就電
影基本語言而言,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水準實在是稱不上「年度最佳印度電影」;即使今年
其他寶萊塢的電影都比這部差,讓稱號從缺都是更明智的選擇。
即使無視劇本的問題,我認為導演原本的發揮空間很大。例如導演可以處理成《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讓莎希從倍受壓抑的舊生活中解放,與新戀人過著自在的生活;也可以
如同《穿著PRADA的惡魔》,讓莎希在極端絢爛之後意識到原本的生活才更能實現自我。
不管是選擇改變或者維持現狀,都可以帶有很強的積極性,但本片兩頭不到位,只能說是
一部混亂而不知所云的作品。
近年來印度不乏好電影,但《救救菜英文》絕對不是其中之一。雖然我們能理解導演具有
拍出一部融合印度傳統道德與西方現代思維的企圖心,但在基本功上,卻非常明顯地力猶
未逮。讓我們期待下一部優秀印度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