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國片稍微有點大製作或口碑的時候就最怕這種狀況了
輕視者用最高好萊塢標準檢視,質疑畫面質疑劇情質疑演技,認定該片沒有得獎能力
支持者用國貨愛好心態辯護,冒著降低個人標準的風險浮誇地讚美
兩方較勁會從國內影展、國際影展、持續到下次奧斯卡提名有沒有機會代表台灣,
接著前者會嘲弄該片無國際觀,必定不能打動國外觀眾,大家洗洗睡
支持者辯護感動不分疆界,但私底下擔心老外看不懂,並覺得國片走不出台灣
然後最終因為沒有提名成功或沒有得獎,於是進入好萊塢大勝利模式
PTT再次成為反指標不意外,你看看你
每次有部值得討論跟欣賞的國片就會這樣
一定要分成酸酸跟迷迷兩派,這次大概會加入仇日糞青跟媚日皇民元素
雙方各自進化為仇日酸酸跟迷迷皇民,然後從電影板吵到八卦板
但有趣的是,四年多前的刺陵就沒有酸酸跟迷迷,
去年的天機:富春山居圖更沒有人會想像它去參加什麼金馬獎或奧斯卡。
有些電影你壓根不會去思考這種問題,不管它們是不是高成本製作、明星加持,
講什麼方言,應該屬於哪一國。
反過來說,當一部電影被人們這麼正反地討論,那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