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Ourmovies 看板 #1J77x_W1 ]
作者: geniusleuth (相信台灣,堅持本格) 看板: Ourmovies
標題: [心得]《KANO》觀後感(下)稱霸台灣,揚威日本
時間: Sun Mar 9 22:47:04 2014
原文發表網址(附對應圖片、解說影片與相關資訊超連結)
http://crimenigma.pixnet.net/blog/post/32072219
(本文內容約略涉及關鍵情節,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以下是幾個關於《KANO》的特殊個人雜感:
(1)與2013 WBC的相似處
在電影上映之前,就流傳著一些與2013 WBC巧合的橋段,像是血褲之類的巧合
,我後來看電影的時候還發現一個,那就是在賽後記者會上,台灣嘉農隊的王
牌投手吳明捷應記者要求,示範他獨特的投球姿勢;而2013 WBC台灣隊的王牌
投手王建民,也應工藤公康的請求,在日本眾媒體面前示範伸卡球的握法。(
還有,「吳明捷」念得含糊一點,發音聽起來不正近似「王民建」嗎XD)
這些巧合,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相信這是《KANO》將會在日本取得票房
佳績的預兆。此外,日本人一直念念不忘 311大地震台灣捐款之恩,這件事一
定會對《KANO》的日本票房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如果說《KANO》現在上映有甚麼缺憾的話,那就是台灣棒球國寶、同時也是那
屆嘉農的球員蘇正生早在2008年就已過世,無緣看到這部電影。
(2)其他作品橋段的既視感
當我在看《KANO》預告的時候,就立刻想到幾個其他作品的畫面(不敢斷定說
是致敬,或許編導沒那個意思,但我確實有些其他作品橋段的既視感),像是
佐藤教練與近藤教練在居酒屋裡的對話,令我想到了《灌籃高手》裡安西教練
跟豐玉前教練的對話(差點成形的師徒對決VS差點成形的同學對決)。而主角
吳明捷騎車載人在舊嘉義街道繞行的場景,則讓我聯想到韓國電影《太極旗生
死兄弟》的某段場景。
(3)AKIRA凝望的那隻蝴蝶
本人曾對台灣的蝴蝶做過一番研究,台灣有一種蝴蝶叫青斑蝶,曾有遠渡重洋
,飛向日本的紀錄;因此當我看到 AKIRA最後一個打席,最後一次揮棒之前凝
望的那隻蝴蝶,腦中立刻閃過青斑蝶翩翩飛舞的身影。
如果大銀幕上的那隻蝴蝶能換成青斑蝶的話,那麼這一幕會更有象徵意涵──
象徵嘉農棒球隊克服萬難、遠征日本甲子園的壯舉,就如同青斑蝶從台灣遠渡
重洋到日本那樣不可思議。
(4)棒球術語
身為棒球迷,真的很難不喜歡棒球元素豐富的《KANO》,不過當中提到的一些
棒球術語,卻也讓我擔心會讓非棒球迷對此片的評價打折扣,例如劇中有場比
賽提到「揮臂投球」(下方的英文字幕寫著windup),我一開始還會意不過來
,後來才驚覺近藤教練講的是「揮臂式投球」。我覺得這個名詞一定讓一些非
棒球迷感到困惑。(投球還能不揮臂喔?)
幾乎每個投手都一定會具備兩種投球姿態:「揮臂式投球」和「固定式投球」
,棒球維基上有對這兩種投球姿勢作解釋,不過光看文字我自己看得也是霧煞
煞,直接用日本一代強投野茂英雄的投球影片來作說明,我相信會比較清楚易
懂。
壘上無人時,野茂英雄就會使用他的招牌「龍捲風式投法」,雙手高舉過頭頂
,接著身體作大幅度的旋轉扭曲,再將球投出,這也就是「揮臂式投球」;而
壘上有人時,為了避免被盜壘,野茂英雄就會改用動作較小的「固定式投球」
(影片第七秒之前的兩個投球都是「固定式投球」)。
而《KANO》提及「揮臂投球」的那場比賽(那場比賽拍得很棒啊,球一投出,
瞬間定格為報紙上的照片),近藤教練告訴吳明捷在滿壘的情形下跑者不會盜
壘,要他大膽使用「揮臂投球」,最後才得以解決滿壘危機(這麼一來,不就
代表「揮臂投球」的威力較強?我沒踏上投手丘投過球,所以無法領略兩種投
球姿態的箇中差異)。
基本上,電影裡頭講的棒球術語我都了解,不過倒是有個地方我不大懂,那就
是近藤教練要走上投手丘跟吳明捷面授機宜的時候,我不明白裁判為什麼會對
他說「教練請不要越線進場」?不知道是字幕翻譯的問題,還是我哪裡漏看搞
錯了?
(5)合拍片的典範
據傳因題材關係,《KANO》不會在中國上映,倘若如此,我覺得很可惜,我並
非不清楚對岸對棒球興趣不大,只是現今對岸的電影界很流行合拍(大陸跟香
港合拍),那些常常在搞合拍的港陸電影人應該來看看《KANO》這部電影。
《KANO》從某個角度來看,也算是合拍片(台日合拍),卻沒有港陸合拍片那
種彆扭的感覺。
其實合拍並非錯誤的做法(話說電影合拍不是早就行之有年?歐美電影不少英
美合資、德法合資拍攝的電影),但我卻常看到港陸合拍片老是把兩邊演員放
進同一部電影裡,然後用不同的方言在溝通(再不然就是配音),劇情上並無
太多合拍的需要,這樣的合拍意義本來就不大,又怎能得到觀眾的認同?
若合拍片能像《KANO》一樣,從劇情去著手,塑造出不得不合拍的必要性,那
麼合拍片非但不會被觀眾排斥,說不定還會是電影產業突破困境的方法之一。
從合拍的角度來看,《KANO》的成績堪稱出色,絕對值得港陸電影人的借鏡學
習。
(6)媚日?
關於魏導被批評媚日,我一直很不能理解,我看完魏德聖導演參與的三部電影
,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這三部電影的主題皆與「台灣」緊密相關。我不明白
為什麼會有人會先想到這三部電影都跟日本有關?或許那些人的言行就應驗了
「心中有什麼,就會看見什麼」這句話吧。
最後,希望《KANO》的票房成績,能像1931年的嘉義農林棒球隊那樣,稱霸台
灣,揚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