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mdb.com/title/tt0326429/
預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z9XXeW1fI8
這是一部描寫德國國家足球隊在1954年世界杯奪冠的電影,剛好趁版上
的Kano熱,拿出來比較一下。
為什麼說是德國版的Kano?有兩點很類似
第一點就是劇中的球員全都由真實的球員扮演,最少都是業餘成人甲組
的球員,甚至有職業球員來插花演出。導演全部採用真實球員的原因和
Kano一樣:這是一部描寫足球最高殿堂決賽的電影,如果找一些帥哥美
女來演,球技方面完全沒有說服力,這樣的電影沒有一個歐洲人看的下
去。而足球技術又不是練一兩天就可以練會的,所以他寧願找真正的球
員來演。
第二點就是2003上映的時候一樣引起社會很大的反思和討論,這點後面
會說明。
劇情是透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開始,小男孩在一個典型的戰後德國家庭
:爸爸剛從蘇聯戰俘營回來,戰俘的生活讓他脾氣暴躁,帶給家人無盡
的精神折磨;媽媽是拾荒婦女,工作是清理被盟軍炸壞的各種廢墟,負
責養活一家老小;姊姊成了CCR,完全不在乎德國歷史,她只想每天和
美國大兵跳舞;哥哥則是左派奮青,對隔壁的東德充滿幻想,因為東德
不用背負戰敗的原罪。
劇情的發展,就是德國足球隊在各方不看好的情況之下,居然一路過關
斬將踢進決賽,即將和保加利亞爭冠。決賽前夕,爸爸為了改善親子關
係,借了一輛破車開往決賽地瑞士伯恩。因為德國隊的主將Rahn曾經對
小男孩說過,小男孩是他的幸運符,只要小男孩現場觀看的球賽他都會
贏(其實是球星哄小孩子的話...)
小孩子透過一場球賽重塑了父親的形象,而其他德國人則是透過這場球,
走出了敗戰的頹喪,重新找回自信,重塑了父國(不像台灣人喜歡講「
母親台灣」,德文的祖國是父國Vaterland)的形象。
Kano是用「不能輸」當作宣傳主軸,伯恩的奇蹟電影海報上的宣傳則是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父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夢想,每個國家都需要
一個傳奇」來當作主軸。
德國足球隊曾經三次在世界杯奪冠,三次都剛好是德國社會巨大變動的
轉捩點:1954年是戰後的重建,1974年是68學運和經濟起飛,1990年則
是兩德統一。雖說棒球足球不一樣,但這部片如果說有那些地方值得
借鏡,就是對於社會氛圍的嵌入做的比Kano深入:戰俘、廢墟重建、
CCR、左派等等。Kano雖然嵌了嘉南大圳來討論人和土地的連結,但
斧鑿之處仍然太明顯,30年代當時有太多東西可以連結(台灣文化
協會等)。
今年剛好又是世足年,年初開始Kano就開出紅盤,剛好想到兩部
片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所以提出來討論。伯恩的奇蹟也是考證
詳細,最後的決賽連轉播都重現了當年的著名的廣播轉播,電影
播出後也造成復刻板德國球衣大賣,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1954年
球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