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38839063
(手機排版抱歉)
近年來,其實不只近年,越來越多以身體有殘疾或者病症的主角為劇情發展的電影出現,
例如新科奧斯卡影帝后,艾迪瑞德曼成功詮釋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史蒂芬霍金傳記電影《愛
的萬物論》;朱莉安摩爾演繹阿茲海默症患者十分到位的《我想念我自己》;其他也有同
樣是漸凍症的《漸動人生》、描寫亞斯柏格症主角的《X+Y 愛的方程式》;或者是《模仿
遊戲》中也有著溝通障愛的圖靈等等。古今中外有太多舉不完的例子,而這些作品絕大多
數都能引起兩種結果,世人對於不熟悉的病症能有更多了解;希望藉由電影劇情達到激勵
人心的效用。
而《生命騎士》對我來說,就是後者。
雖然同樣是罹患肌肉萎縮症(漸凍人),但《生命騎士》不同於《愛的萬物論》或者《漸
動人生》的地方在於,本片並沒有像後兩者一樣將主角從得知罹病、漸進式的發病,以及
發病所辦隨著痛苦拍攝出來,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主角漢斯「早就」知道自己罹患不
治之症,而藉由他的選擇-安樂死,再藉由好友固定的單車之旅去延伸出後面的故事。
電影換了一個方式,去讓觀眾知道、去思考,病人除了發病之外,更深的心理狀態:得知
自己罹病,是要坐以待斃?抑或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
漢斯的爸爸死於相同疾病,但他卻是選擇自然死去,「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
每天都很珍貴;但我知道。」正因為自己決定了自己離開人世的日期,所以在這所剩不多
的日子裡,更顯得無比珍貴,漢斯選擇在人生最後幾天與好友相伴。
「一路上有你,苦一點也願意,就算是為了分離與我相遇,一路上有你,痛一點也願意,
就算這輩子註定要和你分離。」很想把這首歌送給漢斯與他的老婆、好友們。
除了主角本身的坦然面對,他的老婆、家人、好友們的心理建設也是滿值得令人思考。或
許是朋友,所以當得知好友即將死去會想要叫他好好休息,但正因為是好友,才會更支持
他在人生最後的幾天裡坐著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能做的,正是陪在他身邊。
對我來說,可惜的地方是劇情如果只是單純的「與好友騎單車享受最後的旅程」這樣,多
點歡樂、正向的能量,或許會更動人,甚至用中途加進來的女孩去對比「知情與不知情的
人面對事情的心態差異」這樣的點綴是很不錯的,不過小拜筆就是配角-瑪萊與多米夫妻
關係太過搶戲,劇情花太多篇幅在他們夫妻身上,不是說不行,只是多了,培養出的情緒
時不時刻被打斷,實在很難去將動人的氣氛延續。
我懂電影就是希望以正面、歡樂的劇情去看待生命這件事,但我不是很贊同用「跟主線無
關的歡樂與搞笑(例如夫妻的情趣)」來讓此類型片看起來不那麼沉重。
整體來說,《生命騎士》在前半段確實有照著該走的方向走,但後面似乎有點後繼無力,
連負責安樂死的醫生出意外的老套橋段都出現了,看到這幕我心裡真的有種:別鬧了。的
念頭出現,好險最後的結尾是有圓了一點回來。
在觀影過程中我有注意到一個地方,就是當醫生助手說醫生出車禍無法替漢斯安樂死時,
我有看到漢斯的母親嘴角上揚,那種鬆了口氣卻又感到惋惜的表情完全就像是家屬應當會
有的心境反應,當然我不知道是導演安排,還是演員不自覺流露出來的表現,但看到這幕
我真的是覺得他們真的就像是一家人一樣。
另外,《生命騎士》最後的兩首歌(有出現歌詞的)滿好聽的,如果有找到再分享給大家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