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日,為了法語喜劇片《貝禮一家》而來台北真善美,就順便看了法語悲劇片《美樂蒂情緣》,雖然是很苦的故事,但療癒作用很強!與貝禮一家的喜劇調性截然不同,但同樣令人滿懷信心而振奮!
瓦隆尼亞,又一首悲歌
繼上個月上映的《兩天一夜》後,本片給我們個機會再一次看看比利時法語區 - 瓦隆尼亞的社會寫實故事。導演 Bernard Bellefroid 是有那麼一點達頓兄弟的味道,兩老一少都出身瓦隆尼亞首席工業城 Liège,雖然差整整一個世代,但簡單寫實手持鏡頭語言非常類似,說故事平舖直敘充滿日常剪影,而所有主題與情緒幾乎都在日常剪影中讓觀眾自然感受自己震撼。
這次的瓦隆尼亞悲慘故事,比《兩天一夜》還悲慘,《兩天一夜》主角好歹是有車有房有家庭的技術勞工, 《美樂蒂情緣》主角則恐怕是個無家可歸的棄子!當然這個身分導演不會很狗血地說破,而要靠電影前十分鐘左右的側寫。我們知道女主角 Melody 穿著便宜俐落背著大包小包遊走城市,到處找人剪頭髮打零工,還夢想著要貸款租間店面一圓理髮師美夢,渾然就是一個年輕創業家的勵志故事。
不過鏡頭一轉,這個創業家實在過得太窮苦,有公車她不搭只要走路,每天晚上住在家徒四壁的空屋空床,每天洗澡刷牙去體育館的公共淋浴間,甚至大包小包家當還要藏在橋下函洞...
天哪!這次的瓦隆尼亞主角 Melody 居然還是個無家可歸的女遊民!遊民居然還肖想著要開間自己的理髮廳?拍個餐風露宿的遊民故事,恐怕沒多少觀眾看得下去,本片找 Lucie Debay 這個漂亮女演員來當女主角,有那麼一點點脫離醜陋現實。這時我回想起達頓兄弟上一部電影《騎單車的男孩》的髮姐女主角,那才比較有點滄桑與俗氣的真實感,不過本片找個氣質出眾的美女主角來演髮姐、演遊民,也算是有點作弊地鞏固了觀眾的注意力與同情心,這也可以肯定。
我們慢慢又會發現,「遊民」與「自己的」理髮廳都是一些意象,都在呼應 Melody 生命的缺憾。這缺憾是什麼?其實破題第一幕就拍出來了。第一幕是幾乎全裸的 Melody,蜷曲著身體側臥在一張紅色大床上,從每個角度看都是寧靜而安詳。這第一幕和接下去的所有現實描寫都大相逕庭,甚至我們知道現實中主角不但不敢這樣裸睡甚至還得穿著運動夾克睡覺,包得緊緊才有安全感,這馬上就可讓我們聯想到:第一幕只是個得不到的夢想,而這夢想,就是子宮裡安詳的嬰兒。
http://www.film1.nl/images/portrait/original/110015.jpg
核心主題:母親
本片巧妙處就在於,往往很快速地用生活情節和意象暗示了主題,但要真正點破主題還有得等。等到真正的主題「代理孕母」終於被女主角拿上檯面、拍照上網貼了廣告也找到了委託人後,我們才確認前面處處暗示的「母親」真的不是我們猜猜而已。主角自幼就是被母親遺棄的孤兒,一直很渴望找到母親卻不可得,也一直很渴望有人願意領養她這個棄子。那後來有沒有人撫養她長大呢?本片提都沒提,但不管有沒有都不曾填補過她的缺口。而她長到這麼大了怎麼面對這缺口?非常冷酷而倔強:反正沒人要我,連容身的地方都沒有,我要努力得到自己的理髮廳,我要獨立。
毅然獨立的 Melody,面對自己已經鄙棄的親情最能冷酷,用這個方法賺錢最雲淡風輕了,因此當了代理孕母企圖一次賺足所有資金成立理髮廳。要代理的人是誰呢?是第二女主角 Emily,一切都與 Melody 天差地遠,一個年輕一個年老、一個國際企業主管一個流浪髮姐、一個家財萬貫一個身無分文、一個住山坡豪宅一個餐風露宿… 怎麼看,這兩人都大不相同,只會是公事公辦的委託關係,卻沒想到接下來兩人像是互補的缺角一拍即合。
當然,兩人的合作關係也是從不信任到信任一步步卸除壁壘的,彼此一開始都拿出最光鮮美好的一面,說難聽是哄騙,說好聽則是希望對方不要多想、行禮如儀把這合約順利走完就好。Melody 杜撰了個養女兒的勵志故事引得 Emily 同情與信任,很快破功,還好 Emily 硬是成熟地包容下來了,讓 Melody 住進自己家裡也許是大方、也許只是工具化地豢養管束,但有一天居然心血來潮為 Melody 買了把高品質的剪刀回來(還好不是東方孕婦 XD),第一次把 Melody 當個有獨立感情的朋友來看待,才是兩人破冰互釋善意的開始。
而本片設定 Melody 為理髮師的特質,也就在此精采發揮。如果頭髮是人最光鮮亮麗的表面,那麼最有本事精準洞察真實、修飾表面的就是髮姐了,如同嬰兒時照料 Melody 的社工所加註的「對願意傾聽她的人毫無保留」,Melody 馬上投桃報李回以赤裸真誠,一眼看穿並溫柔撫慰女強人 Emily 的真面目:一拿掉假髮,突然間就蒼老了十歲!所有企業主管的容光煥發與威風凜凜全部消失,假髮底下的只是一具脆弱又帶著悲慘故事的蒼老軀體。第二女主角 Rachael Blake 把這兩面演得天差地遠,非常精采!
http://www.filmfund.lu/var/www/storage/images/media/images/films/melody_3/31393-1-eng-GB/melody_3_film_lightbox_gallery.jpg
表面議題:代理孕母
當然兩位主角還有很多難關要克服,她們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有時惺惺相惜可以手牽手,有時卻又板起臉孔把門關得緊緊地。本片詮釋這段關係的手法是充滿驚訝的不連續敘事,讓人這一場戲情同家人、下一場戲馬上豎起自私壁壘,這壁壘只要隨便一個小徵兆小言語就可以啟動,翻臉如翻書,非常現實。
雖然以一般英美語系的劇情片慣例來看這樣有點跳躍而缺乏鋪陳,不過本片鏡頭非常精簡而且充分信任觀眾腦補空缺的能力。畢竟,本來暗潮洶湧的家庭關係或任何人際關係就是這個樣子,大家表面上都很願意付出自己關懷對方,但內裡壓抑的自我意識仍時時湧上心頭,來就來了完全無法控制。
本片表面上最吸引全球知識分子注目的議題,當然是「代理孕母」的道德議題,這東西在英國不能碰、在比利時不能碰、只有在歐洲邊陲帶點歐盟法外性格的烏克蘭可以提、更可以做。代理孕母議題,不外是種兩難:到底擁有基因血緣的算是真母親、還是在肚子裡一面養育一面共生九個月的是真母親?本片很聰明也很仁慈,完全避開這個尖銳的辯論,對兩邊的考量都付出設身處地的關懷,卻不以任何法律或倫理學論述來批判。
代理孕母問題只是表象,而在這表象的撮合下,兩位主角生命中的夢想與缺憾才漸漸浮出:一個因為癌症失去過孩子才這麼想要孩子,另一個因為不曾擁有母親才這麼想要當個盡職母親死不放棄。我們對兩邊都能付出關懷,但這兩者卻如此徹底地衝突,這時我們觀眾理想中的預期心理很快就會浮出來了:你們兩個在一起吧,兩位母親結婚一起撫養孩子也不錯;或是老 Emily 你收養小 Melody 為女兒吧,可以照顧養女也可以把親生女兒當孫女照顧,豈不皆大歡喜?此時雖然劇情充滿苦澀與衝突,我心裡卻一直嚷著「在一起、在一起」的聲音 XD
http://media.curacaoiffr.com/img/6656090bb93c4451974b396e546e0ca1.jpg
結局:苦澀與昇華
丟出了「在一起」的預期心理後,本片又很巧妙地滿足一部分預期心理,卻又超出觀眾想像走出另類結局。滿足預期心理的那部分,是 Melody 終於向 Emily 提出「收養我好不好」的無壁壘感情,任何人只要願意與她互相關心都可以是媽媽;可惜世俗包袱沈重的 Emily 並沒有答應得那麼爽快,她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我們觀眾都可以側面感受到:她的心理已經和 Melody 如同母女一樣互相關心了。
在向律師諮詢收養的可行性,也讓律師放兩位主角自己思考之後,她們真的執行了「收養」而成為圓滿一家嗎?本片很惡劣地保留模糊空間,不正面告訴我們,只讓 Melody 在 Emily 睡夢中欣喜地稱她一聲「媽媽」而已,不管法律怎麼判定,對 Melody 來說這個親情的美夢已然成真;而對 Emily 來說,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語確認,沒聽到 Melody 這一聲「媽媽」也罷、沒能眼見親生女兒出生也罷,光是自己願意把 Melody 接納進同一屋簷下當一家人關心照顧,她就已經成為「媽媽」,生不生得出親生女兒已經是次要的枝微末節。
但本片也沒說破,仍然不讓我們確切知道到底她們是否完成了收養程序,不過我認為這個留白更增韻味,因為有沒有名分都不重要,Emily 考量各種現實問題後有沒有決定收養 Melody 都不重要,只要她曾經認真地考量、願意想方設法留給 Melody 各種生活所需,對 Melody 來說就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媽媽」。
http://i.imgur.com/W2xgLwI.jpg
最後,儘管悲劇收場,Emily 終於不敵病魔,在小寶寶出生前就黯然離世,只剩孤身一人的 Melody 捧著大肚子還背個重背包繼續辛苦地走下去,彷彿完全沒繼承到任何遺產而回歸一文不名的孑然之身,但這悲慘到最後仍是昇華:
兩人共同的小女兒終於出生了,圓滿了 Melody 的女兒夢、也圓滿了 Emily 的媽媽夢,就算未來含辛茹苦養育女兒的奮戰仍然艱險,但只要這個親情的缺憾被填滿了,帶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也一定能破涕為笑,母女連心,永遠沒有過不了的難關。
http://media.curacaoiffr.com/img/20cc70b1636b47bfaa477782c044e7cc.jpg
《美樂蒂情緣》Melody 非常精采而震撼人心,但現在才第二週已經全台只剩台北雙廳三個時段,我很肯定下一週應該就要下檔了。至少在本週還有週四三場,我在此強力推薦,敬請有興趣的影迷們把握明天買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