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與黑暗之間-《蝙蝠俠:開戰時刻》
網誌圖文版: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2334
《蝙蝠俠》、《蜘蛛人》、《超人》這些超級英雄電影,都是由美國暢銷長
篇漫畫改編,也一直都是大螢幕上歷久不衰的題材,如果我來做個大致分類
,可以分成2005年以前和2005年以後,其中明顯的分水嶺,就是2005年的《
蝙蝠俠:開戰時刻》。
以往的英雄電影,著重於將焦點集中在動作特效。以早期蝙蝠俠為例,每次
新的一集推出,著重的是新角色新壞人,這一系列的第一集相當成功,可是
這個動作特效模式推到了第三第四集,正邪對抗的故事基調,已經無法帶來
任何新鮮感,於是在1997年號稱史上最差的《蝙蝠俠與羅賓》之後,蝙蝠俠
默默消失了好幾年,一直到了2005年,我們等到了諾蘭的重開機系列。
2005年(開戰時候)、2008年(黑暗騎士)、2012年(黎明昇起),有幸躬
逢其盛的影迷,想必都很清楚這一系列精彩的電影,是如何在全球帶來一致
的票房口碑和期待效應,依照我個人觀影經驗,應該只有《魔戒》、《無間
道》有達到類似品質水平的三部曲。現在,距離2005年的《蝙蝠俠:開戰時
刻》首映剛好十年,是時候,重新再欣賞這部難得的鉅作。
「為什麼我們跌倒?因為我們將學習怎麼站起來。」
電影前半段,導演利用三段前後交錯的倒敘,和所有觀眾重新介紹這位超級
英雄的身世。在這裡,很巧妙地以兩個父親的形象,辯證兩種截然不同的路
線對抗邪惡。小時候的父親,走的是光明正道,在城市中建設全新的大眾運
輸系統,想藉此讓所有人團結向上,可惜,一場不期而遇的意外,使得這條
路線永遠被終結,高譚市命中註定墮落,布魯斯韋恩命中註定無法得到救贖
。
在嘗試過自我放逐、自我墮落之後,其實如果沒有遇到忍者大師,布魯斯韋
恩可能是囚犯、可能是貴公子,但是將會永遠迷失、永遠不可能成為蝙蝠俠
。忍者大師如同義父一般,不但指引另一條比較現實的路線,並且親自教導
所需具備的戰鬥技能。
像超級英雄這種題材,編劇導演很容易就走簡單路線,將主軸設定在正邪對
抗,壞人很厲害,最後終究被英雄打敗,上個系列的蝙蝠俠走的就是這個路
線,最後走到死胡同裡去。諾蘭導演接手時身負重任,一開始便表明要走出
自己的路線。
「如果你可以超越自己的極限,為一個理念獻身,你將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一個傳奇。」
諾蘭的路線,其實就是電影裡忍者大師所提出的路線:唯有打敗自己,才能
夠打敗罪犯,唯有對抗過自己內心的恐懼,才能夠對抗強大意志的邪惡。
於是乎,看這部電影很過癮,但過癮的地方,不僅僅是布魯斯韋恩如何接受
忍者訓練、不僅僅是我們見證蝙蝠俠的誕生、當然更不是看蝙蝠俠如何大顯
神威,最最過癮的,是看一個曾經迷失而自我放逐的人,如何戰勝心魔、克
服內心深處不知名的恐懼,最終成功貫徹自己所找到的理念。
電影後半段,蝙蝠俠開始鏟奸除惡,同樣地,諾蘭並不滿足於正邪對抗的武
打戲,而是乘機進行另一場接近哲學性質的辯證,忍者大師再次出現,關於
正義應當如何實現的路線之爭,也再一次被提出來。
這一次,布魯斯韋恩已經成為蝙蝠俠,他們不再是在遠離世俗的高山上議論
,而是真真實實地,以高譚市的命運作為賭注的對決。
忍者大師的辯證方式,是好人的不作為,才會使得惡人猖狂,因此光是打擊
罪犯沒有用,然後高譯市的狀況是,好人都已經被邪惡汙染,所以只有好人
壞人全部一次鏟除,才是一切皆空的涅盤式解脫。
蝙蝠俠並不認同這個路線,應該說,因為自己小時候一直揮之不去的陰影,
使得蝙蝠俠痛恨一切的暴力犯罪,當然也包括忍者大師的淨化理論,然而蝙
蝠俠的困境在於,他沒有辦法再做回布魯斯韋恩,所以也沒辦法走他親身父
親的那條路線,蝙蝠俠的確成為了邪惡的剋星,但是卻永遠無法成為正義的
力量,這個永遠了切割他和瑞秋的情感,在檢察官瑞秋的眼裡看來,蝙蝠俠
只能嚇阻邪惡,但是絶對沒辦法杜絶邪惡,因此他們兩個註定是平行線,在
感情上不會有結果。
「要讓別人心生恐懼,必須先克服自己的恐懼」、「要克服恐懼,必須先變
成恐懼本身。」電影最後,布魯斯韋恩成為恐懼本身,讓蝠蝠俠成為一種象
徵,
甚至以打敗了形同自己再造父親的忍者大師,但是也讓自己被夾在光明與黑
暗之間,正因為這個困境,才有接下來的《黑暗騎士》和《黎明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