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isy45 (我無所謂)
2015-09-09 00:12:28最近看了兩部少女主題的電影,一部是《我的少女時代》,另一部則是《蘆葦之歌》。
《我的少女時代》當中,述說著那些我們遇到的,不夠勇敢的,然後又錯過了的悸動。
但有一天回過頭來,我們還是會感謝那個遇見與錯過的身影。
但如果在那個青春年華的年紀,錯過的是一輩子的人生呢?回過頭來又該如何去面對?
《蘆葦之歌》說起了這樣的故事。
在走入戲院之前,曾經有過一度掙扎,畢竟這是個傷痛的議題。要面對的是戰爭的殘酷,
以及性別階級跟傳統文化的枷鎖。
走出戲院以後,眼淚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忍不住地掉,不是因為紀錄片的悲傷,而是從導
演的鏡頭當中所看到的勇敢與寬恕。對於這段歷史的傷痕,這樣的處理方式,需要更開闊
的胸襟。
電影裡面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片段。即使事隔一甲子以上,在阿嬤們回想當下時,
還是感覺得到那麼多的哀痛與遺憾。每位阿嬤的心願都是那麼的平凡就跟你我一樣,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垂手可得,像是織圍巾給心上人、拍婚紗照、當小學老師或空姐,
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但卻對她們遙不可及並且再也沒有機會回去那段錯過的少女青春。
時間走到今日,阿嬤們依然等不到日本政府的官方正式道歉。但至少她們在這段歲月當中
學習與當年的自己和解了。如同電影的最後一幕,阿嬤對著椅子上的紅布(代表日本兵)
說:你當年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但是我原諒你。轉過頭對著空椅子(代表少女時代的自己
)說:我也原諒妳,當時的妳還太小是被騙了。那霎那間,我突然看到那個年老疲憊
但被細細療癒的心靈,以及那個終於停止暗自啜泣悲傷的青春少女。
在電影當中也有一段值得思考的觀點,出自一位日本的性別學者。
他說:「走到現在這個階段,或許我們不該一昧只用受害者的角度來看待慰安婦,
以及她們所面對的課題。我們應該用一般女性的角度,那愛漂亮與追求幸福的女性角度,
來與她們相處。」我想,或許這才是更健康與溫暖的方式。
曾經造成傷害的,除了戰爭以及慰安婦的傷痕之外,還包含了身邊的親人,
乃至於社會的保守的傳統性別觀念。
踏出戲院時我不禁思考,若是同樣遭遇的女性出現在現今台灣的社會上,
我們會不會比較友善地對待她們並減少汙名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程度上有多少?我卻仍抱持著問號?
有些歷史傷痕一闔上書就好像不曾發生,殖民歷史與慰安婦就如同我的歷史課本般束之
高閣。感謝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帶著我們一起回頭看這片土地上的人物與故事。
從這段歷史與個人療癒的紀錄鏡頭當中,我們有太多的課題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