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廢城記》,雷很大,我自己沒太多深刻的感想,可能這些來自中國的衝擊。就跟在台
灣遇到的,一樣煎熬吧。
準時,從來就說不準,於是我遲到了。迫遷,也從來就說不準,於是一群外鄉人就這麼沒
戶口、沒土地、沒水沒電,也就準備/正被迫遷了。
「你的老家在哪阿?」
「河南」
「回去過老家嗎?」
「去過」、「沒去過」聲音此起彼落。
「你去過北京嗎?」
「這裡不就北京嗎?」
那群河南的外鄉人第二代孩子,就在廢品回收的村落、暫居小學,這樣被提問與回答著。
北京,直徑約200公里,半個台灣大,約1700萬人,還有許多外鄉人沒報戶口的。過往農
業社會的血緣群帶關係,就為了掙錢生存,遷入/嵌入城市的周邊體系。外鄉人回不去了
,回去也沒人了;北京也到不了了,因為城市要建設增值膨脹,不斷被推擠出去的外鄉人
。才知道自己從不屬於北京。
自己跟北京掛上鉤的,也就是北京「之外」的,像廢品回收,曾經是的卻不再是的,但我
們彷若仍能秤斤論兩,算出點價值——為何得留在北京的價值。
映後座談的最後,前一場《順民刁民》的導演批判《廢城記》前50分鐘就像流水帳,毫無
主訴求,之後才冒出迫遷、教育、權力階層、城市治理等議題。或許新手導演仍然生澀,
但我卻覺得有另一種觀點看待這樣敘事的離散——如果我們觀影的經驗,就如同在做一趟
廢品回收呢?我們何嘗不是隨著導演在梳理素材、秤斤論兩、討價還價,最後才驚覺,自
己能回收的,遠不及被人剝削的;我們現階段能處理的,遠不及國家機器要奪走的。
就連停水停電,是不是晚上六點恢復,都得看著辦不是嗎?如果沒有,我們也只好明天在
堵村委會抗議了不是嗎?
這樣無力回天又苦笑著盼望。
.
北京-《廢城記》
這是一個關於一群拾荒者在北京的故事,他們試圖從被廢棄物包圍的城市中尋找自己的生
活。距離鳥巢國家體育場三公里外,是與城市風景截然不同的樣貌:約三萬多來自河南的
移民住在這裡,他們自行搭造簡易的房舍,透過賣廢品為生,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社區聚
落。大人們撿拾、買賣,而孩子們依然每天上學;雖然有時必須在戶外用餐、洗頭,也常
遇到斷水斷電的問題,但孩子們依然期待著偶爾跟家人上街買東西的日子。在2015年,「
廢城」即將被拆除…
.
延伸閱讀
北京五六環:住著最富的人和最窮的人
http://goo.gl/misx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