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veme (hihi)》之銘言:
: ※ 引述《twyes1688 (twyes1688)》之銘言:
: : 哈哈
: : 我不完全相信這一群人講的話
: : 首先: 台北電影節一直都是紀錄片拿獎,這是不是代表 台北電影節圈子太小
: : 或者定位過小,或者有一些問題
: : 事實上這一些人在這一圈子搞不好有一些盲點,受限於他們自己的一些模式
: : 一直限制在自己的圈圈
: : 電影節本來就應適當的商業化
: : 我用不同的方向思考:這一群人是對的嗎?
: : 當一群人一直用某些思考,當有人提出不一樣的方向,就會集體攻擊
: 我支持類似這樣的講法,
: 這個圈子長期以來只有非我族類者死,
: 你只要威脅到他們既有的生存地位,
: 他們就會反彈.
: 因為他們有的人怕會沒有靠這些就會沒有生存空間.
原po明顯不懂電影,也完全扭曲事件焦點,
整個事件根本不是牽扯到什麼資源分配的問題,而是舉辦影展的理念不同。
李烈辭職後,台北電影節目前群龍無首(策展人據說也一同請辭了),
明年辦不辦得出來還是未定數,
一旦台北電影節停辦或倪重華下台,
影展員工或電影從業人員會多分到甚麼資源嗎? 根 本 沒 有
一旦真的停辦,電影節部份員工恐怕面臨失業,
製片方少了一個平台可以宣傳新片 & 拿獎金,
從利益考量來看,他們根本該去捧台北市文化局的屁股,
讓倪重華開開心心,說服他給業界更多補助,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辭職撕破臉,甚至發起揭竿起義式的抗議聲明。
(別忘了文化局還掌握了另一個很重要的單位叫台北市影委會,
製片方拍片時得仰賴它們的補助和協拍資源,
你覺得李烈和文化局槓上對自己的公司是好事嗎?)
總而言之,把李烈辭職與電影工作者的集體聲明,
簡化成權力鬥爭,真是空穴來風的指控。
: 如果台灣的演藝界這麼厲害的話,
: 為什麼不像美國成立影藝學院,
: 奧斯卡學員秘密投票的方式來運行?
臺灣市場太小,沒有工會體制去認證出具備資格的從業人員,
奧斯卡的會員投票制度是仰賴各部門工會而架構起來的,
全世界真正能像奧斯卡這樣玩的電影獎不是沒有,
但在極少數工業健全的國家才有可能。
: 為什麼類似金馬獎就要幾個評委定生死?
坎城影展 柏林影展 威尼斯影展 盧卡諾影展 東京影展 翠貝卡影展 鹿特丹影展...etc.
為甚麼可以讓幾個評委定生死呢?
金棕櫚是幾個人選出來的? 也不過十個出頭,規模比金馬還小。
重點是評審的資歷夠不夠,以及最終結果能否服人,
獎項本來就是專業影人的主觀藝術視野去互相辯證所決定的結果。
: 同樣的情況存在台灣其他類似的環境裡面,
: 他們已經習慣靠一個或數個既得掌控的媒體平台來篩選自己人,
: 保護自己人,
: 當網路時代來臨時,
: 被實際市場威脅時,
: 他們開始靠納稅人的補助掌握一些資源平台,
: 企圖讓非歐美文化或電影入侵的勢力下,
: 扔想佔有僅剩下的可以生存的資源空間,
: 卻不自我改進反省,
: 為什麼這個圈子不進步?
有段時間如果過去沒有輔導金等扶助制度,
臺灣電影界恐怕面臨毫無資金的窘境,
你連片子都拍不出來,怎麼去進步?
韓國電影能走到這一步,
最初就是靠國家政策去保護與扶植出來的,
而不是完全開放讓好萊塢攻城掠地。
不過臺灣電影工業本身夠不夠商業化這個爭議,
其實都和台北電影節的策劃一點關係都沒有。
台北電影節的本土競賽(台北電影獎)從不排擠本土商業片,
海角七號、艋舺、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都在北影得過獎,
你難道要說它們是藝術電影嗎?
台北電影獎只根據電影的好壞來評斷,從沒有獨鍾藝術而放棄商業。
(歡迎原po舉任何例子,來告訴板友上述作品排擠掉更優秀的商業作品,
使得它們沒有被觀眾看見,甚至因此票房慘澹?)
倪團隊所說的"選片不夠商業",比較像指策展方向,也就是觀摩影展的部份,
我不知道原po有沒有在關注影展片,
但對於喜歡海外藝術/獨立/非好萊塢電影的影迷,
影展的選片非常重要,它的目的在於促進文化交流、美學品味的養成,
讓影迷能看到世界各地最新的多元藝術電影,
而不是一天到晚只能選擇院線的好萊塢大片。
倪重華團隊"放映以前賣座片即可"的說法,
給人的感覺,就好比你讓一群商人去博物館策展一樣,
藝術迷想看的是羅浮宮借來的寶貴真跡,
他們卻只會在禮品部賣蒙娜麗莎明信片。
: 在國外,
: 也是有靠納稅人補助下生存下去,
: 但沒有必要到完全將這些資源分配給這些特定的族群來篩選,
: 說實在的,
: 你要自己實力夠的話,
: 你也可以學有些美國獨立電影自己募款,
: 不需要靠納稅人在補助某些資源給你.
台北電影節的爭議和中央(文化部)輔導金政策一點關係有沒有,
原PO又再度扯遠了。
舉例來說,法國CNC的電影補助是直接從毎一張電影票去課稅,
再由評審委員去分給特定的本土電影,
這群委員當然有專業的電影背景,
也經常是同一批國際電影圈人士,
難不成你要讓非專業的販夫走卒的去發輔導金嗎?
: 在美國募款,
: 不只是電影或文化圈,
: 大部分有的募款都是先自費花一些經費拍出一些成品來,
: 才會讓人看到實際上的成績想要掏出錢來贊助.
: 而在台灣常常看到只是一些紙上談兵的計畫,
: 就想要拿類似納稅人補助的方式或是其他的人募捐.
: 要不然就抱怨台灣的觀眾不懂藝術?
世界上有太多國家電影機構、或政府花大錢補助的國際影展,
都有針對本土/小眾/獨立電影設置扶植措施和電影基金,
請原PO不要再拿那套資本主義下市場自由競爭,
讓電影人自生自滅的那套邏輯,去批評電影圈拿補助這件事。
(過去科技業、晶圓廠也有一堆減稅獎助條例,原po怎麼不去罵他們?)
: 台灣人不懂藝術怎麼會選擇美國電影不看你台灣拍的電影?
: 你有沒有想過你們這些族群的特定圈子,
: 不斷重複沒有創新的拍攝一些成品出來,
: 讓人不想選擇把錢掏出來給你.
: 即使是一些市井小民,
: 常常看到新聞說某某背後出資者大戶如何如何?
: 他錢多又如何?
: 你拍出來的作品有人看嗎?
: 錢在怎麼多有比看得人掏錢聚集起來的多嗎?
換個完全無關的例子來類比:臺灣的農地/農產品要不要保護?
我們為甚麼要花錢補貼農民,不直接開放那些便宜的大陸農產品進口?
臺灣農民夠爭氣的話就種出更便宜更好吃的東西啊?
為甚麼要浪費納稅人的錢來保護臺灣農業?
如果你說電影是100%純商業我沒有意見,
但文化事業對一個國家文化的存續有關鍵的影響,
具備一定的獨特性,不該任由一般自由市場邏輯輕易宰割。
: 那種相對之下的比例能看嗎?
: 沒有那麼多你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有那種能力拍出像樣的作品?
: 你要拍獨立電影非主流電影.
: ok啊~
: 但不要長期占用納稅人的資源,
: 設計那些奇怪的評審或其它的制度來維護自己圈子的利益好嗎?
請原po舉出過去10年的輔導金評審委員名單,
來向大家證明都是"同一個圈子的人"在彼此護短,
或是建議一個比較"不奇怪"的輔導金評選制度,來讓大家好好參考。
(如果你能發明出一個網路i-voting機制的話我也不反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