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長大》這支片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上片第一週,第二
次是今天晚上。在找第二次場次的時候簡直傷透了腦筋,場次少、
時間又奇怪、不然就是會尬到課業。建議現在還沒看但是想看的人
趕快抓緊時間去查個場次,不然他會下片、你也會自然而然忘掉這
支片。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國片。很清新、雋永、不狗血。但
他確實有他的問題。
我來評分的話,會是普偏好雷。
-
以上廢話結束,以下進入正題
-
故事大綱:(有雷,可跳過)
故事圍繞在三個環山部落的小朋友:瓦旦、林山(小叮噹)跟晨皓身
上。他們平常在部落裡、在拉娃老師開的課輔班裡自在的來去、
生活,看似快樂無憂,但其實各自背後的家庭都有著不一樣的問題。
瓦旦是隔代教養,雙親已不在身邊,而唯一的哥哥最後因涉嫌私種
毒品被逮捕;林山的父母時常爭吵,一家還有四個小孩要養,有著
沉重的經濟壓力,但他的父親常酒後鬧事,搞得全家不得安寧;晨
皓的父母離婚,只剩父親在部落裡照顧晨皓,而想念母親的晨皓偷
偷記下母親寄送生活用品時,上頭那個陌生的台北地址,希望有一
天能夠到台北找他的母親。
除了他們三人之外,拉娃老師、瓦旦的哥哥家虎、林山的爸爸等,
都有屬於自己最想達成的心願。有些心願可能一輩子無法達成了,
有些則會迫使一個人鋌而走險,然而還有些是會真真切切讓一個人
願意改變。
故事的最後,其實還不是真正的結束。當瓦旦站在畢業典禮的門口
,等待著明知不會再回來的哥哥家虎時,我們便知道:有的電影拍
得像人生,但《只要我長大》拍的就是人生。
優點:
1. 細節非常細膩動人
本人沒有在部落長期生活的經驗,但是完全能感受到電影裡頭的每
一刻都是真的有可能發生在生活中的。比起有些電影努力營造自然
的感覺,卻不讓角色好好說話、說人話,這支片給人的自然流暢感
是好非常多的。而很多有過部落服務,或是我認識現在生活在部落
(無論漢人還是原住民等)的好友,在看過片之後都也感受得到這支
片的自然流露。
2. 幾個主要演員演出滿厲害的
首先讓我驚訝的是小薰,看來為了演戲他做了很多的努力,不管是
輪椅的移動還是說話的方式,都不會讓人出戲或不自然。再來是葉
瑋庭,滿多人因為之前好聲音的事件而不喜歡她,但是這次她出場
還蠻讓我訝異的,雖說吵架的戲乍看不那麼難演,但演得差的還是
所在多有啊,她算是好的了。最後要力推的是瓦旦。小朋友很容易
出戲,但劇中的瓦旦特別厲害,演出很入戲也很自然,台詞最多但
是完全不卡詞,如果有看第二第三次的可以多多注意。
3. 故事順暢
這部分有可能是剪接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故事本身的問題。之前我
帶爸媽一起進戲院看《太陽的孩子》這部片,出來後我媽問我:「
怎麼看起來卡卡的?」其實我心裡也有一樣的疑問,不是說故事看
不懂或是很跳,但有些地方就是覺得怎麼這麼突然?但這支片幾乎
沒有讓我有同樣的感覺。或許結局有點,但本人滿喜歡這個結局的
,所以不覺得有影響。
4. 結局(毀譽參半)
一般而言電影會做開放式結局有幾個理由:要不就是拍到後來沒錢
沒時間、素材不夠把故事補完,不然就是劇本本來就是這樣寫,或
者編劇把故事散開了但收不回來只好放掉。我私心覺得這部片是第
三個。滿多朋友看完都問為什麼結尾這麼唐突?很想直接回編劇無
力啊,但其實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結局方式。因為這才是真正人生會
發生的事。很可能你我的人生沒什麼大事情再發生,日子稀哩呼嚕
就會過了,但很多問題並不會因此就「也過了」,它會在你心裡種
下,在你最脆弱、最你要人陪的時候出來偷襲你。當你還小,你便
會覺得這一切沒什麼、我還可以應付所有的問題,只要等時間過了
、等我長大就好了。可是事實是,就算你長得再大,有些遺憾就是
這樣了,有些困境是無法扭轉的。這個時候若應是要解釋或補滿這
些「人生」,反而會變成另一種矯揉造作。對我來說,《只要我長
大》的結局是一不小心把最真實的事情表現出來了。好在於他的真
實,而不好在於技術上,編劇對於長篇故事的展開、收束能力。
缺點:
1. 角色故事比例分配不均
如同故事簡介那裡說的一樣,這個故事裡有許多角色、許多問題待
解決。一般電影劇本的處理方式是,選擇一條做主線極力發揮,而
其他的副線作點綴,依著這條主線去鋪陳一個大家所熟知的三幕劇
。但是這支片採取多線進行,每個問題都想說、每件事都講一點點
,如果執行上不夠熟練就會變成每個事件都講不滿,或每件事變成
都要用生硬的方式去補足故事。例如:與家虎聯絡的吳哥便是很功
能性的存在;而拉娃老師與錄音帶的故事也因為可能沒有其他篇幅
,只能在最後一場拉娃老師在臥室廳收音機時才去完整解釋來龍去
脈。
故事裡鋪陳最多的是林山,其他就連瓦旦詳細的家庭背景、晨皓父
母的問題都沒有做出很清楚的交代。那難道這部片的主視角是由林
山做出發嗎?而被片商幾乎打為第一女主角的小薰在整支片是不是
也變得有點像功能性的說故事角色,而比較不像「真正有故事的人
」呢?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可以問下去,大家可以多去想想。
2. 劇情鬆散
延續上一個問題,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結果就是劇情結構不夠嚴謹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電影都要像好萊塢的故事一樣起承轉合很明顯
,但如果在自己所想要的結構下,沒有辦法把事情說清楚,就會造
成劇情上的鬆散,使得觀眾抓不住這支片的重點是什麼。你可以選
擇你就是不要一個明確的重點,就是要整部電影散散的,像「生活
」一樣,你可以,那是你的選擇,那觀眾會有他自己的一個選擇,
要看或不要看。這事似乎有點無關好壞,但他著實會影響票房表現
及大部分觀眾對本片的觀感。電影不是拍來給自己爽的,好希望所
有的國片導演都能夠深刻明瞭這點。(不過這支片已經相對地給出了
很多的善意跟誠意,滿值得鼓勵的。)
有一點我實在分不清該放在優還是缺,想拿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關於刻板印象/現實生活
我看到劇中的孩子、部落生活的時候,會覺得真實,有一部分也是
因為我從小就聽到大人們說原住民都這樣這樣、那樣那樣。當我秉
持著「這只是大人們的刻板印象,不一定是這樣」的態度時,這支
片卻又把幾個我腦中的刻板印象叫了出來,然後告訴我:這很自然
啊。
其實我有一下子突然不知所措了。如果這些刻板印象其實真實透頂
,那代表那些「大人們」曾經灌輸我的情景不是在唬爛我,問題出
在哪?目前我自己有個小小的解答:當我們面對我們不熟悉的生活
方式時,時常帶著「他們不如我們」的眼光去解釋對方一切的行為
,這使得我們看事情的時候會自己陷入一種奇怪的道德批判模式,
並且深植心裡:原住民就是愛喝酒愛亂花錢、生活很困難、小孩都
不聽話啊等。我們從來不想,如果(我是說如果)喝酒是文化的一部
分、生活的困難是強力外族(如漢人)造成的、孩子的聽話與否從來
只是某種社會規訓底下才會出現的評分方式,那我們所覺得「不合
乎常態」的「常態」,是不是就合理許多了?那即使他是一個刻板
,他也可以是個中性的、不帶有好壞的樣貌吧。
但出了戲院後,還能自己想一大堆有的沒的的觀眾有多少?如果觀
眾們只是覺得這樣的生活樣態很可愛(但是不要發生在我身上)、很
有趣(懂得笑就不會恨了),那會不會得到一種結果是,讓人們更加
相信自己的「(負面)刻板印象」?反正「電影告訴我真實世界也是
如此」嘛。
這問題可能有點亂,但希望大家能懂我的意思。
來做個小結好了。
本人雖然電影看得不多,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這幾年滿常看國片的
。(我說的很常,可能也只是比一般人多一點而已......)我有一個
大略的感受是,台灣的導演不太會說長篇的故事。我覺得本片把每
一個支線都拆開來便可以成為一部部很好的短片,但合在一起便有
點雜亂無章法。但儘管如此,他還是比許多國片還有誠意。如果你
看了同一個檔期的《五星級魚干女》,覺得稍微失望了(不能怪他,
作為一個新類型嘗試我覺得這樣其實不錯了),來看看這部片,你會
覺得滿不一樣的;如果你很喜歡《太陽的孩子》,你也可以來看這
部片,因為他比太陽的孩子更誠懇、所觸及的面向更生活化,而不
只是一部部落憤青的怒吼片。(但我也喜歡太陽的孩子啦,歌太好聽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說不出口支持國片救台灣這種話。但是如果你
想要看這個產業越來越好,你就應該多多關注台灣的作品,不是有
個海角七號你才高潮一下、有個那些年你才關心一下、有個大尾鱸
鰻你才失望一下。你手上的電影票跟選票的道理是一樣的。你的每
個選擇都在左右台灣電影的未來。覺得爛當然可以不看,但若覺得
好就不要猶豫啊。台灣每年都還是有國片產出,優良的作品也還是
有的,多一些關注,讓這些作品能夠繼續被產出吧。
題外話,今天在威秀看電影的時候外面魏德聖正在拍片,可能是他
的新片。不得不說有點期待,希望台灣的電影能一天比一天更進步
、更好看。(然後今天散場的時候大家都有把最後的演職員表感謝
名單看完,好感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