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PO 獻給逝世400年的莎士比亞
有違反規定的地方以及表達不好的話 煩請版友批評指教
/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Macbeth, 5.5.22-26)
對於熱愛Shakespeare的筆者,說什麼也要進戲院緬懷他老人家400年逝世一下。
觀後感想也和多數影迷一樣,對劇本編排有所怨言,但是不得說導演對於畫面的呈現以及
人物特寫真的不錯,不管是蘇格蘭壯麗的地景,或者演員深刻的表情。
過去看過多部文學作品電影,多半礙於篇幅以及詮釋手法,很難將原著的味道表現出來。
這部《馬克白》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全劇使用大量Macbeth原劇台詞,使我這種文學迷不
會被受限在視覺、聽覺的呈現上,可以非常自由地進入到文字中,
自己去挖掘悲愴
自己去舔拭鮮血
自己去品嚐腥羶
但絕非說演員和聲效不好,如同上述,劇組直赴故事背景的蘇格蘭取景,因為暑假有到過
蘇格蘭天空島過,所以電影所呈現那種壯闊的景象,以及大自然與人類同存的畫面,真的
非常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個值得提的是它的配樂,在人物對話中適時地留白,那種刻意製造出的屏息氣氛,真
的吊足了胃口。此外,劇中以及片尾多使用了蘇格蘭傳統樂器風笛(Bagpipes),沒有了
這個樂器本身的高亢,取而代之的是滄桑感,這也相當加分。
結尾由整部電影沒有任何台詞的Fleance (Banquo's son)做結尾,這小孩貫穿了Macbet
h自始至終的恐懼,但是不發一語的他從起初見到父親的喜悅、嗅到不對勁氣氛的疑惑、
目睹死亡的恐懼,到最後背對著鏡頭、拔起Macbeth寶劍、義無反顧地衝向鮮紅的迷霧中
,讓三女巫所下的預言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這也是有別於莎翁原著中劇情的地方,是相
當有意思的手法。
但是可惜的部分,就在於劇情選取還有人物刻畫不夠細膩。
畢竟《馬克白》也是四大悲劇之一,劇中大半畫面著墨在不是劇情主軸的戰爭上,使得其
他幕的時間被壓縮,無法看到最完整的故事,實在不解。
再者,悲劇之所以悲,在於戲中高潮與低潮之間的迭起,先不說主角Macbeth,畢竟主線
都繞著主角走,所以較無詮釋不足的問題,重點在於另一要角Lady Macbeth。其最精彩的
雙手染血在劇中被草草帶過,甚至成為王后後的精神轉變也幾乎看不到,導致整部電影看
完後感覺少了一個支柱,那種空洞感真的不過癮啊。
(但是私心的這段有被演出來,覺得相當開心:
"I have given suck, and know
How tender 'tis to love the babe that milks me:
I would, while it was smiling in my face,
Have pluck'd my nipple from his boneless gums,
And dash'd the brains out, had I so sworn as you
Have done to this.")
這部電影在台灣看的話,有個避不掉的缺點就在於中文字幕翻譯。
先不要說從現代英文原汁原味轉成中文的難度有多高了,
要把Shakespeare的原文跳過現代英文的轉譯,直接轉成中文,這根本比登天還難。所以
在看片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被中文字幕帶走的話,就很難品味到原文的味道了。
總結,好久沒有遇到因為文字起伏而帶起心跳的文學作品電影(上一個是《大亨小傳》)
,那種因為劇情而難以呼吸的窒息感,還有那熟悉的古英文韻文節奏,這部電影算是值得
進戲院看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