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同時發表於ViewMovie網站,作者阿不思多
網頁有圖文好讀版
https://www.viewmovie.tw/news/1193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這部電影是甫一知道就決定一定要去看的電影,也可能因為早已決
定一定要去看,所以連電影預告都沒看就直接進戲院了,看完後,真心的覺得,這不是一
部電影、而是你明明不願意接受卻活生生存在的現實。「跨性別」這個題材、搭配著多元
成家議題,這大可以是一部大做文章並且很灑狗血的劇情,畢竟是非常具爭議性的題材、
價值觀,但導演很殘忍,她用了最直接、明白的方式把現實搬到大螢幕逼妳去面對、去思
考、去省討。
在探討劇情內容與角色前,先來粗淺的認識一下究竟什麼是「跨性別」?
跨性別 (Transgender)通常是用來指稱那些將自己的性別角色之部分或全部進行反轉的
各種個人、行為與團體。
對於「跨性別者」這個字的定義問題目前還有很多爭議。不過目前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
那些在出生的時候根據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個性別,但是卻感覺到那個性別是對他們一
種錯誤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
通常使用的名稱為:若從生理女性跨越成為生理男性者(Female-to-male,可能會縮寫成
FtM),生理男性跨越成為生理女性者(Male-to-female,可能會縮寫成MtF)(以上參照
維基百科)
所以本部片的主角凜子,基本上就是MtF,也就是從原本生理男性變成生理女性。一出生
下來靈魂就是女生,被裝在男生的身體裡,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無法認同也不能接受,一直
期待自己有女生該有的生理特徵。
跨性別者很容易被錯認成變裝癖、或者是被謾罵成變態、男不男女不女、精神有問題、有
奇怪性闢好......等等各式各樣難堪、不入流的標籤。但其實他們就只是上天開了個大玩
笑、靈魂裝錯了身體,打從心裡認為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例如:身體是男生、心裡卻
認為自己是女生,或身體是女生、但心裡認為自己是男生),很多跨性別者很早(童年)
就認知到自己的不一樣,這跟創不創傷的、有沒有童年陰影不一定有關係,就是單純的:
覺得自己應該要是異性。但不一定每個跨性別者都會選擇做變性手術。
好,說完跨性別的定義與認識,接下來就進入電影劇情討論與角色介紹吧!(以下有大量
劇透)
這次我反而想花更多篇幅來描述對各個角色的想法,電影的劇情內容先稍做介紹,後面再
重點探討。
劇情內容很簡單:
小友是一位被媽媽離家出走拋棄的國小高年級女生(11歲),只能去投靠舅舅牧生(而且
不是第一次投靠了),卻發現舅舅有位同居的女友凜子,凜子實際上卻是已經做完變性手
術的男變女跨性別者,小友從原本的排斥陌生到相處之後,漸漸與凜子產生類似母女般的
感情,而凜子也因非常喜愛小友而萌生了加快辦理身份證上性別更改的過程,想跟牧生結
婚來領養小友成為自己的孩子,也算是補償自己未能幫牧生生育孩子的遺憾,最後當一切
似乎準備就緒時,小友的媽媽卻又突然出現,要把小友接回家,小友最後的選擇讓人不禁
感嘆也惋惜.......。
為什麼想特別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角色?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裡面的角色並不多,但每一
個角色都有其背後重要的意義與存在,不只在電影中,更是真實的反應了這個社會的寫照
、社會的氛圍與容易出現的各類型的人。
【小友】
小友代表的是『希望』。
我覺得她代表的是這個社會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翻轉世代的一個族群,也是希望的象徵
。
小友代表的是「從原本的排斥抗拒,到願意花時間去瞭解、傾聽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最後
真心接納這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並且意識到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進而願意去捍衛他們
權利的人」。
電影一開頭就出現白目國小男生在黑板上寫下的滿滿充滿歧視與霸凌的字眼,小友對於被
貼上死同性戀、變態標籤的男同學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會大聲要對方不要在學校靠近自己
,以免自己被波及,這樣的行為人之常情,是人會下意識在團體中求自保的舉動,對於一
開始看到凜子的反應也是:「ㄜ..喔。」這種很勉強做出的回答。但是隨著她和凜子的相
處,她也願意漸漸放下心房(例如:去觸摸凜子的胸部、問怎麼編織毛線、坦白告訴凜子
其實非常喜歡手作便當...等等),進而意識到凜子對於她的關愛超乎自己的預期與想像
,明白凜子是個心地善良的人,所以當男同學的媽媽自以為是的關心其實是歧視的「關心
」小友要她可以投靠阿姨,而不要跟「奇怪的人」在一起時、以及小友媽媽最後對凜子的
言語,小友會義無反顧的拿洗碗精噴對方、大力打媽媽等舉動,都是為了捍衛凜子!甚至
是當男同學自殺後,小友在病房裡超認真的對男同學說的話:「你絕對、絕對、絕對沒有
罪孽深重。絕對!」都代表著她漸漸明白到,不管是變性人凜子、還是同性戀的男同學,
他們都沒有什麼不對,他們的心是善良的,這比什麼都重要。她不再把他們當成異類、當
成奇怪的人,反而挺身守護他們。
所以,我說小友,她代表的是目前社會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翻轉世帶的一個族群,這個
族群是:他們也許不是這些弱勢或少數族群,但是他們願意挺身而出為了這些弱勢或少數
族群發聲!
【牧生】
牧生代表的是『真愛』。
他對凜子的愛是真愛,他看見凜子的善良與溫柔,從他跟小友一段對話中,他說:「能喜
歡上像凜子一樣心地善良的人,其他什麼的都無所謂了!」也許其他人會覺得他很奇怪,
就像小友媽媽質疑他的性癖好,但是這些外在的影響都不能改變他真心的喜歡,他對凜子
的愛,是因為愛上對方的靈魂、愛上對方個性的本質、而不是因為對方的性別或身材甚至
是其他經濟外在條件~
這也讓我們重新回歸到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愛情?愛情的本質應該是什麼?
你愛上一個人時,是因為他的外在、他的身材、他的條件、他的背景、他對你的好、他的
個性、他的性別?
還是你就是愛上這個人的靈魂、他的個性、他的本質?不論他高矮胖瘦、不論他是同性還
是異性還是跨性別、你就是喜歡他的全部,而且你願意接納他的所有,並不畏懼外在的眼
光。
我一直認為,愛情的本質應該是不分性別的,就如同人們會描述真愛不分高矮胖瘦與長相
,很常看到的一個狀況是:路上走著一對男高帥女矮胖又不是很好看、或者是女生非常漂
亮男伴普通甚至真的就不好看的組合時,人們會語帶調侃的說「這真的是真愛了!」
但同樣的狀況,為什麼當發生在喜歡上同性時、或者是像凜子一樣的跨性別者時,就被說
成是「不正常、變態」?真愛,不就本該持著愛情的本質,而愛的本質,是該區分性別的
嗎?還是它有固定的模式?不屬於這個常模的,就是異常?值得反思。
【凜子】
凜子代表的是『幸福的少數』。
凜子是跨性別者,這無庸置疑是這社會的少數中的少數,如果說同性戀相較於異性戀是少
數,那跨性別者就是更弱勢的一個族群,他們被貼上的標籤與需要面對的惡意相對的言語
與攻擊,更是無窮無盡,只要這個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一天不消失,他們就每一天都有被攻
擊傷害的機會。而且更可悲的是,這些「加害者與施暴者」甚至渾然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
多惡劣,本身帶有歧視偏見的人,他們對於自己的歧視與偏見會是盲目的、看不到的,如
果意識的到,那就不會是歧視與偏見了。
凜子是幸福的,她有一位願意傾聽他、並且完全接納她、陪伴她的媽媽,當電影裡凜太郎
因為上體育課道服被同學扯下時的尖叫,而回到家無助的哭泣時,她跟媽媽坦白想要有胸
部時,媽媽訝異的眼神、卻很快地轉換心情來陪同孩子一起「想辦法」時,我的眼淚真的
是噗漱漱的掉.......媽媽的同理,媽媽貼心的縫製了兩個看似搞笑、實際上卻是滿滿母
愛的胸部拿給小凜子,兩個人迫不及待的試穿時,小凜子開心的笑容,令人難以忘記,那
是一種被媽媽懂得的幸福,那是好偉大的愛。
而長大後的凜子,面對這整個社會的不友善,她同樣用著溫柔的方式面對,那就是編織,
她跟小友分享不可以拿洗碗精對著人噴,心情不好時可以編織、透過一針一線慢慢的讓心
情平靜下來,這個社會、大眾的不理解一直在傷害她,但她沒有選擇反擊、更沒有復仇,
她只是靜靜的自己療傷,牧生說凜子心地善良一點也不為過,她值得這麼肯定的形容。
【男同學】
男同學代表的是『絕大多數躲在櫃子裡的同志』。
我想導演是刻意安插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頭的,目的就是要讓社會大眾省思,究竟我們的環
境、社會氛圍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於這些躲在櫃子裡的同志們是有多麼的不夠友善
與能有多大的進步空間?
大多數的同志可能從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但是學校若沒有教,
很多同志可能從小是從「別人口中」來認識自己,對於自己的不同感到困惑、自我否定、
甚至是自卑與害怕,那些「別人口中」對於同志通常帶有歧視,例如:死gay、死玻璃、
變態、不正常...等等,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意識到自己並沒有不好、不對、
不正常,所以男同學沒什麼朋友,他只敢跟小友透露心聲,當被家長發現自己是同性戀時
,不要說是國小的小孩子了、可能連高中的大孩子都有可能想不開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興趣者可google1994年兩位北一女學生自殺事件),當生命被挽救回來時,他有的只
是自責,他說:「媽媽說我罪孽深重」,連自己最愛的媽媽都如此斥責自己時,觀眾或許
藉由這個角色,可以稍稍微感受到同志族群從小面對的壓力與傷害。
如果當我們都意識到男同學的無助與害怕,儘管他是多麼才華洋溢(拉奏小提琴)、多麼
善良的孩子,卻只因為性向而不被接受甚至是降罪,如果對男同學有那麼一絲心疼,我們
是否更該擁抱與接納這些同志呢?你不一定是同志,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想法、可以不認同
,但至少不要去傷害他們。
【小友媽媽】
小友媽媽代表的是『原生家庭傷害下的複製品與惡性循環』。
從一次牧生的對談中,我們知道小友媽媽從小被母親嚴格的要求與對待,母親因為父親外
遇的關係而無心經營家庭,小友媽媽從小得不到母親溫暖的愛、她感受到的只是不斷嚴厲
的要求導致最後她離家出走,她沒有正確的感受到母愛是什麼,導致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愛
她的孩子,從最後她崩潰的與小友的告白中,我們知道她愛小友、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她只是複製了自己小時候的不幸、再加害了自己女兒的不幸。
當然,因為原生家庭的破碎而更努力用心經營後來家庭的人更多,但這樣因原生家庭的破
碎而不自覺的複製了同樣模式到現有家庭的人,也不算少數......。小友媽媽的角色,值
得我們去好好思考,自己從原生家庭得到了什麼、影響了自己什麼,該怎麼創造並活出更
美好的家庭,電影的最後小友回到家中,很明顯看出小友媽媽的努力,家裡從一開始的凌
亂不堪、衣服沒收沒洗沒折、一堆待洗碗、待收拾的垃圾變成了乾淨整齊的家,電影最後
給了觀眾一絲希望,媽媽願意改變並好好愛自己女兒的希望。
【男同學媽媽】
男同學媽媽代表的是『大多數社會大眾的成見』。
從她看到小友與凜子並肩逛超市臉色的慌張,拉著小友告訴她有需要可以找阿姨、不要跟
奇怪的人在一起、到撕碎兒子的情書、甚至當兒子自殺後跟兒子說出「你罪孽深重」的話
......觀眾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強烈的「恐懼」與「敵意」。
看電影的當下應該大多數觀眾很討厭她!(苦笑)覺得她就是一個可惡的壞人、甚至通報
兒童保護相關機構也要做「自以為正義」的事情,但事實是,她其實就是代表著整個社會
對於跨性別者、同性戀的恐慌、害怕與偏見,這些人是多數、是大宗,因為不瞭解所以恐
懼、因為覺得那就是不正常沒什麼好討論的所以拒絕去理解,她代表的是現實、是無奈。
真正最難改變的,正是這一群人,也許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甚至不覺得有瞭解的必要,當
拒絕溝通與對話時,隔閡永遠存在。
【凜子媽媽】
凜子媽媽代表的是『洋蔥』?!(誤)
凜子媽媽代表的是『對孩子無私的愛』,她真正接納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的性別或自我
認同是什麼,儘管她知道時的眼神很驚訝、但一閃即逝,她很快地決定全然支持自己的孩
子,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多麼善良、而她多麼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受到任何一絲
傷害。所以凜子媽媽出現時都讓我無法控制地掉下眼淚,包括與小友第一次見面的嗆聲(
笑),告訴小友她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凜子,就算是小孩都不會放過XD
還有跟小友分享凜子小時候的故事(電影演出的片段)、幫小凜子做第一對胸部抱在一起
的喜悅(再度掉淚)、欣慰凜子能遇到牧生。如果每位媽媽都能像凜子媽媽一樣,那這個
社會的同志孩子就不用那麼害怕的躲在櫃子裡,有更多的孩子會知道他們值得被愛。
凜子媽媽與男同學的媽媽也是強烈的對比與反差。
角色討論完畢!(終於)
接下來談談片中幾個橋段,個人覺得每幕戲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只是導演用了幽默的方式
來呈現,笑點不斷又讓人摸不著頭緒!
【凜子的胸部】
從凜子與小友的初次見面,凜子就坦承相告自己的性別與手術,然後問小友要不要摸摸看
?「各200CC、Ecup!」
噗!讓人不禁笑出來,這是什麼對話?!XD
這代表著凜子她很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身體,她內心真的是女人,且為了自己的身體動了手
術、很認真的做了讓自己很滿意的胸部~
片中小友因為好奇而摸了凜子的胸部,到後來會時不時的要摸她的胸部、靠在凜子懷中睡
覺、一直到最後凜子送給小友的禮物。
『胸部』在片中其實代表的含意是『母愛』,小凜子有媽媽為她做的假胸部,那是媽媽展
現母愛的舉動~
而小友長期以來一直跟媽媽的距離陌生,睡覺各自睡,她渴望母愛,透過觸摸凜子的胸部
與躺在懷中,小友可以感受到她從小渴望的母愛,那是成年女性身體的象徵,所以看似搞
笑的動不動就摸凜子的胸部,其實都代表著小友對於母愛的渴望與凜子所能帶給他的母親
的關愛,直到最後,凜子的禮物個人覺得有兩個意義:
一、是傳承自己母親當年做假胸部給自己的母愛。二、是希望小友日後思念她時,可透過
禮物來解相思之情,代替凜子來陪伴小友。
【小友,妳長胸部了嗎?】
這個讓小友當場噴飯的對白,同場的觀眾幾乎都噗嗤笑出來!
凜子媽媽看似超直白的無釐頭對話,其實是關心正要進入青春期的小友,她知道小友媽媽
離家出走才會投靠牧生與凜子,擔心小友即將面臨的青春期會沒有人來教導、陪伴她(現
在小女生青春期大約高年級就差不多開始了),畢竟凜子不是真正的女人,而牧生又是男
生,所以這看似無釐頭的對話,其實當中是滿滿凜子媽媽對小友溫柔的關心,只是太直白
了,哈哈哈!
【108個編織品的超渡】
看完電影後我才回過頭去看預告,發現若先看預告,應該會有點困惑怎麼三個人埋頭狂編
織毛線?!
但其實,三個人是齊心合力的一起編織凜子的超渡品,因為想幫凜子快點超渡完這108個
煩惱,如此一來,凜子才能更快完成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牧生和凜子才有機會正式領養
小友,而小友也貼心的想幫凜子完成願望,所以預告裡面看似三個人很無交集的各自編自
己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小友與牧生一起齊心合作想幫助凜子圓夢!
電影中從一個人、兩個人、到牧生的加入三個人埋頭狂編織,那畫面真的是可愛到爆炸XD
文章的最後,我想談談關於家的定義。
小友從小獨自打理生活的一切、甚至要離別時從牧生告訴小友「姐姐就靠妳多照顧了」,
看得出來小友的早熟與懂事,但她始終是個孩子,對於母親渴望被愛、被照顧,所以當凜
子第一次做了滿桌的菜時,小友對於一整桌豐盛佳餚的閃亮亮眼神,她的內心充滿了開心
與滿足!當凜子做了便當,小友甚至因為覺得太幸福而捨不得吃,凜子會幫她作便當、會
與牧生一起帶她去野餐、會幫她綁頭髮、會抱著她入睡、會在她心情難過時貼心的遞過傳
話筒交換秘密,相信大多數的觀眾,都對凜子為小友所付出的愛與行動而被感動。
家的定義是什麼?家的定義是家中成員彼此陪伴、彼此關心、彼此聆聽、彼此付出,這個
社會上太多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的父母失職導致兒童受虐或受飢餓的新聞不斷,導致社
工介入與輔導。我也親眼見證過不孕症的大學教授夫妻選擇領養小孩,他們對不是親血肉
的孩子視如己出般的疼愛與悉心照顧,只要有愛,就能成就一個家。
家的本質,是愛、關心、陪伴、扶持,而不一定是侷限於血緣關係。
多元成家的議題不管在台灣或者是日本都備受爭議,原因是社會上還是處於保守的氛圍,
非常感謝導演這麼用心的拍出這部電影,或者應該是說:把現實情況絲毫不做修飾的呈現
在大螢幕給觀眾去思考。
導演在國外接受獎項時也說,她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可以去讓日本這個也是屬於保守的社
會,大眾可以藉由電影去省思,關心少數族群、減少社會上的偏見與歧視。
我想不到不推薦的理由,不管你的立場是什麼、不管妳的角色是小友、男同學、凜子媽媽
、還是男同學的媽媽,真心的推薦妳走進戲院,一起觀看這部電影,然後一起來重新思考
、省視自己的價值觀。真心的,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