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 如此詩意,如此孤獨
是什麼讓我們得以成為人類?這是《銀翼殺手》試圖探討的問題。改編自
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82年上映的《銀翼
殺手》,背景設定於2019年的洛杉磯,Rick Deckard(哈里遜福特飾演)
是名退休警察,當四名人造人(Replicants)逃出所處的採礦殖民地、回到
地球想見他們的「造物主」時,Rick的上司要求精明幹練、憤世嫉俗的他
復出,追殺這四名叛徒。
《銀翼殺手》用了許多心思建構這灰暗的未來世界,原著背景城市在舊金
山,電影改為洛杉磯,不過看起來更像洛杉磯、紐約、東京、香港的綜合
體,並且擁擠、黑暗。場景細節不只建構出未來感,也勾勒出生活型態與
階級。此時環境已經難以生活,地球上只剩沒錢能去其他星球的人,或是
仍有辦法在地球上享受爽日子的大富翁。地球上的統治者似乎從政府變成
了企業,製造人造人的Tyrell公司,建築物像是屋頂削掉一塊的金字塔,
內部宛如老派貴族的豪宅;外頭的世界則是陰暗髒亂,不曉得是否因為氣
候系統失調,電影中的洛杉磯總是下著雨。
Rick緝捕人造人的過程中,需要有分辨人與人造人的能力,方法之一"
Voight-Kampff"測試,是藉由詢問某些問題,觀察對方的眼睛,來判別對
方是否缺乏記憶或基本的情緒回應、是否為人造人。其實在《銀翼殺手》
裡面處處看得見「眼睛」,電影一開頭畫面就是眼睛,測試是否為人造人
的觀察點是眼睛,某角色在抒發心情時希望別人能看見他所見,另一角色
被殺害時眼被挖出,Tyrell公司有隻電子貓頭鷹(一種總給人「監視感」
的鳥類)......等等。或許導演非常認同「眼睛是靈魂之窗」這種概念,
「張開眼」為生命體驗的起點,用眼睛探索世界、並從他人眼裡窺見對方
的真實情感,直到雙眼闔上、生命終結。
在Tyrell公司總部,Rick遇見了Racheal(西恩楊飾演),她是新一代的
人造人,被灌入了頗為完整的假記憶,希望能增強情感穩定性。透過這些
設計,Racheal似乎真的自認是人,直到Rick所言透露出疑點,才讓
Racheal產生自我懷疑。
《銀翼殺手》安排Rick經歷三個使他對過去價值觀產生重大質疑的關鍵事
件,一步步搗進「如何定義人類」這個核心問題。第一步就是Racheal。
原本Rick很清楚人與人造人的分野,反正人造人就是單純的非人類,跟張
椅子沒兩樣,殺掉他們防止這些人危害社會,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用猶豫
遲疑。但Rachael令他迷惘了。Rachael在懷疑起自己真實身分後,竟有受
傷的感覺,後來還主動選擇幫助Rick,這些行為與情緒,都讓Rachael更
像個「人」,Rick看在眼裡,竟也開始對Rachael這樣一位人造人,產生
了彷彿是愛的感情。
第二件關鍵,是那幾個「很像壞人的」、逃亡中的人造人。Rick原先謹守
警察本分,決意追捕他們,不過這些人造人「反派」顯現的特質,越看越
不像是該死的「壞人」、「惡徒」,促使他們違反規定來到地球的原因,
只是因為製造他們的Tyrell公司,由於擔心人造人活太久會開始情緒不穩
定、甚至反抗命令,所以設計了預防措施──讓人造人只有四年壽命,這
件事觸發了這幾名人造人的求生本能,不甘人生如此短暫、且只能為奴,
於是來地球討公道。就因為這樣,他們被視為兇惡暴徒,格殺勿論。但到
底誰比較殘忍呢?四名逃亡人造人的首領Roy(魯格豪爾飾演),他的情
緒如此直接、熱切,對比著在進步科技下越來越缺乏人性的人類(例如
Tyrell老闆),頗為諷刺。導演雷利史考特在拍攝畫面上特別強調了人造
人殘酷的死狀,觀眾接收到的訊息裡,「好人打敗壞人」成分較少,「真
是個悲劇」的成分較多。
***以下有雷***
最後一個讓Rick翻轉思考的關鍵,則是關於他自己的身分。在《銀翼殺手
》的Final Cut(本片有好幾個版本,詳見文末說明)裡面,關於Rick很
可能自己也是人造人的暗示,非常明顯,先是在電影中有一段Rick關於獨
角獸的夢,到了片尾他則在自己家中找到警探Gaff摺給他的紙獨角獸,暗
示著他腦中所想、記憶與影像,也可能是被灌入的。
到這一步,對於Rick來說,人,人造人,差不多是一樣的事了,如果連自
己都分不清,那麼誰又能說Rick是不是人?對他自己來說,人能有的七情
六慾以及各種感受他都有。不管是人或人造人,從每個「個人」角度來看
,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有限的光陰,做自己想做的人,
過想過的日子,即使此生結束之後要面對的,恐怕是永恆的虛無,也求能
夠心中無憾。
關於這個概念,《銀翼殺手》透過Roy的角色,發揮到極致。在電影後段
,Roy帶著人造人女友Pris見到了他的造物主:企業家Tyrell。這位造物
主沒有慈悲,手中的創造物,對他而言都是可以被取代的。Roy見到
Tyrell、得到答案後做的選擇,代表Roy將自己從神的禁錮中解脫了,不
管最後Roy是生是死,都將是自由人。最後那場Roy與Rick的大戰,導演特
別安排一幕讓Roy手上插著釘子,隱隱與上帝之子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故
事相呼應,Roy與耶穌同樣都等著被造物主犧牲,只是這回沒有復活,沒
有跟隨的教徒,沒有流傳萬世的影響力,只剩Roy自己的孤單句點。
待Roy感應到大限將至,沒有時間了,他反而突然停止攻擊Rick,並講了
一段話,這段話可算是影史上的經典段落(而且是魯格豪爾自己寫的),
幾乎可表示Roy超越了他的造物主:Tyrell從未能有過這樣的慈悲,Roy卻
能跳脫了基礎的情感如求生與復仇,去體會生命、或所謂「活著」的更高
意義,產生憐憫與慈悲。在雨霧之中,這一幕如此詩意,如此孤獨,將「
人的存在」帶來的歡愉與失落,凝聚在Roy漸漸低垂的頭、以及他臉上已
分不清的雨水及淚水。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Azpa1x7jU
人生很有可能是一場空。再高的紀念碑、再長的自傳,都掩蓋不了人類不
過是整個浩瀚宇宙中小到完全無關緊要的存在,不管甚麼樣的輝煌時刻,
都會在時間的洪流下沖散、消失。對於我們被賦予的神奇生命,只能盡力
去體會它的各種滋味,到了放手的那一刻,希望已能獲得真正的安息。
補充說明:
1. 關於《銀翼殺手》的版本問題
1982年首次在戲院上映的版本,有哈里遜福特的旁白,片尾有Rick與
Rachael駕車迎向新生活等等,這些部分據說是片商在初始版本試片反應
不佳之後,強行要求加上的,片尾那段美麗景致,甚至是借用庫柏力克導
演的經典作品《鬼店》沒被剪進正片的多餘畫面挪來使用的。這版本上映
後北美票房只有兩千六百萬,算是頗為失敗。1990年,某個原始版本在影
展上播出,觀眾讚嘆不已、口碑就此傳開:「這部片有個更佳版本」。
1993年,"The Director's Cut"上映並推出DVD,除了一些細節改變以外
,旁白跟太過光明的收尾都沒了,不過導演雷利史考特對這版本仍非完全
滿意。2007年出了終極收藏版,收了好幾種版本,其中的"Final Cut",
除了同樣沒有旁白與光明收尾以外,還調整了不少細節上的問題與不一致
,畫面也更加令人驚豔。
2. 哈里遜福特的旁白
如果看過《銀翼殺手》最初的戲院版,應該會記得哈里遜福特擔任旁白的
聲音有多麼令人出戲。他的聲音聽起來不自然、很彆扭,好像有人拿槍指
著他念一樣。其實當年這些旁白是電影公司硬加的,非導演史考特原意,
福特也不贊成,再加上據傳福特與史考特及西恩楊都不合,或許福特真的
是很不情願地念呢。幸好這些旁白在後來的版本拿掉了。
3. 關於Rick Deckard到底是否為人造人
我認為很有可能。在Final Cut裡面,Rick曾夢到獨角獸,搭配片尾Gaff
特意在Rick公寓留的摺紙獨角獸,暗示著Rick的記憶也是被植入的。Gaff
知道這個獨角獸,就如Rick知道Rachael的年幼記憶是來自Tyrell的姪女。
Rick若是人造人,很多部分都說得通,例如警方知道人造人不好抓,對警
員很危險,所以交由人造人逮捕很合理──讓人造人去執行這種危險任務
,不用在乎他們死活,一個失敗就再換一個。但上頭不能讓Rick知道自己
是人造人,否則他可能不願意追捕同類、甚至還可能加入叛逃的人造人,
所以上面給了他記憶,並讓他的能力與人類相近,沒有特別強(反正他死
了就再換一個,損失不大),讓Rick一直自認是人類。也許片頭一開始他
在路邊攤吃東西,警方人士來找他時,就是他剛「出生」的時候,也許他
正要頂替上一個被殺的人造人警察,那些關於他已經退休的故事,都可能
是被植入的。
而且,如果Rick是人造人,也解釋了他與Rachael一段奇怪、尷尬、甚至
暴力的示愛互動,或許這種情感與慾望對他是很陌生的,他不知該如何反
應。
4. 關於原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這本書是Philip K. Dick於1968年出版的小說,內容描述在未來,動物幾
乎絕跡,富人弄出了人造動物"replicants"(比如電子羊),而人造人被
稱為"androids"或"andies",大約有四年壽命,這是因為細胞惡化時無法
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