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音為愛》用「青春懺情錄」重繪家國歷史構圖

作者: happywings (Love the world)   2017-11-20 12:06:35
完整圖文好讀版:http://evermissing.pixnet.net/blog/post/47647146
(本文節錄自《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與《音為愛》的閱讀對照一文)
《音為愛》:用「青春懺情錄」重繪家國歷史構圖
2013年,MM2 Entertainment Asia製片公司的執行總監Melvin Ang曾向
原先從未想過跨足電影創作的新加坡籍華人音樂創作巨頭李迪文提案,
希望他能考慮以自己的生平故事撰寫一部劇本並且擔綱導演,計畫一直
擱置到了2016年,懷抱著剛剛完成六十歲個人紀念演唱會的念舊情感,
李迪文終於應允參與製作,由資深編導王國燊起草協作共同編劇、有過
短片創作及電視劇拍攝經驗的任錦添擔綱共同導演負責拍攝技術面的支持
,於同年10月開鏡,最後耗資將近2900萬台幣(130萬新幣)的預算完成
本片《音為愛Wonder Boy》,電檢評核時遭當局判定為「未滿16禁止收看」
的級別,2017年8月於新加坡本地世界首映。
「演出屬於你自己的旋律吧!It’s Time to Play Your Own Music!(英
語海報宣傳標語)」《音為愛》以李迪文本人16~18歲的人生階段為基底,
將其他後續重要人生大事透過編劇手法嵌進這段青春,經由首張專輯
《Life Story》裡的精選歌曲接力串燒,把那些鮮為人知的旋律與他不為
人知的輕狂面貌緊密扣連,最後成了他首度跨足電影創作就自編自導(甚
至自演)個人生命故事的「自傳電影」。
平心而論,《音為愛》自始至終都並無太多讓人驚艷的影像語言配置手法,
更少不了陳腔濫調的溫情精神喊話云云,若沒有類似台灣人對《我的少女
時代》的本地時代背景、文化情感結構支撐,若沒有對李迪文這位華人流
行音樂創作人的基本認識,恐怕一般觀眾很難看從《音為愛》這部電影本
身出太多共鳴或感動,這款「通俗娛樂向的念舊情懷」與「特定文化圈知
名代表人物」共同組合,造成了相對難跨越的觀影入戲門檻,「畫地自限」
的敘事框架卻多添上了幾分不可免除的家國情懷。而正因為這部電影讓主
人公的生命與國家文化歷史的關聯如此密合,猶如燙手山芋般的真實人生
傳記內容,被賦予了更多意在言外的觀看可能。
本片大致將Dick Lee的「青春荒唐紀事」切分成互為因果的前後兩大部份
,結束後便飛快地鋪陳轉進結局。故事前半描述了Richard這位故事主人公
升學進入高中的環境,蓄勢待發的音樂創作能量也被幾個同儕承接,不但
共同組成了合唱樂團「Wonder Boy」,一起經歷了一段為音樂夢想奮鬥的
起落,內心更逐漸樂團團長Mark萌發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同性情愫,最
後以創作慾望與情感慾望都慘遭片面否定,同儕團體關係也分崩離析的悲
劇作收。
某種程度上,根固於華人思維裡的「含蓄表達」在這個段落的敘事安排上
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有真話不直說的習慣成自然,不直說則已,硬要說往
往就把話說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份上。也許,是基於男男情愛無法被直接
高調宣揚的顧慮,又或許,單純是基於自傳自白的害羞情感,總之,由於
無法直面這份情感存在的創作狀態,劇情安排讓情愫萌生的關鍵契機,被
硬生生鑲嵌在一場樂團團員們被警察追捕的街頭逃生戲中,而這段關係的
死,也得要十足戲劇化地被擺置在眾目睽睽的校園走廊上讓衝突爆發,被
判處字面意義上的「見光死」,仿若沒有這樣一個大時代政治氛圍的包裹
,這段被鬧革命假象緊緊包裹的愛戀根本不可能開展也就不會不歡而散。
最後,《音為愛》前半段的故事達成了近似於:「我那不為眾人所知的同
(雙)性戀傾向,這個國家的當權歷史政治環境也都推了一把!」的總體
敘事宣示效果,再從片名《Wonder Boy》的命題看來,根本就是類似於《
傾城之戀》的國家級淒美緬懷。
中後段故事承接了上半段的劇烈情感斷層(甚至還刻意投入了一段名存實
亡的異性戀愛),萬念俱灰的傳記主角決定全然自暴自棄的時刻遇見了Linda
,長期在地下江湖打滾的一位校園本地邊緣人同學,以此作為契機,開啟
了故事與他個人生命體驗的新篇章:娛樂藥物與瘋狂縱慾,搖滾與自由創
作的舞台。
有趣的是,因為作品從一而終的通俗劇式影像語言,主角的自願沈淪戲碼
竟顯得格外稀鬆平常也理所當然,然而,無論主角「同性戀自我」彷彿瞬
間消亡的原因,乃至他外表自在內心依舊充斥毀滅性厭世情緒的來由,都
只被深深掩藏在燈紅酒綠的非法邊境狂歡影格中,延續著描寫同性情愛關
係時的無聲進退兩難,能被看見的就只有最表面的慾望橫流事件本身,人
物實際的心路歷程卻絲毫不得而知。
說巧不巧,在這樣的前提下,相伴相依的兩個人物Linda與Dick也彷彿無從
相互深入交流理解,直到對未來想像的巨大歧異觸動了開關,這段關係便
再也回不了頭。以上一段關係的無疾而終作為轉捩點,故事特意抽離了人物
思路鋪陳,大幅減少產生投入情感認同角色的敘事手法,也讓更多外在物質
條件得以被醒目聚焦。
這兩段Dick Lee生命奇遇的電影傳記改編有個最關鍵的共同點:
面對及處理的都是社經階級位置的實質差異。故事主角之所以能夠天真浪
漫的揮灑創作、任性妄為的擺爛傷人,乃至無所牽掛的浪子回頭,都是因
為他擁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撐腰,主角的階級位置顯而易見地居於社會上層
,他所擁有的自由自在絕對跟他的資本雄厚正面相關。
相對而言,無論是他曾經傾慕的少男Mark,或者是無家人牽絆的早熟神秘
尤物Linda,一者是生長於恐怖單親暴力家庭,其實根本沒有資源走偏(即
便遇見真愛也會受迫壓抑自我)的「鐵異性戀」,一者是身為完全置身法
治紅線、心中冀盼「逃離鬼島」的失根社會邊緣少女,這兩段故事裡頭主
角沒能橫渡的情感鴻溝,再現的並不是少女少男心中純粹粉紅的愛戀情懷
,即便有著能夠互為彼此生命浮木的權力關係翻轉時刻,訴說的卻是道不
同不相為謀的慾望差異認知軌跡,終極指向的甚至是歷經數十年時間只有
加劇惡化的階級分野。
拿「青春年少時代」作為「個人傳記代表軸心」的文化表述語境有其可變
/可辯性,看向光譜的兩端,一個極端是企圖建立強而有力的不長進來以
偏概全,讓所有叛逆不羈的基因能夠就此化為生命歷程的永恆,另一個極
端,則屬於明白揭示成長終究不可避免的態度,從緬懷的角度來看某些被
視為不堪或歧異的過往,並宣告這是種注定會中止、被從良的經驗過程,
而根據故事結尾的收束敘事邏輯編排,《音為愛》的青春紀事回顧成果倒
像是在兩個極端的灰色地帶難捨難分。
綿延不斷的家庭衝突後,急轉直下的「意外戲劇性轉折」促使所有的荒唐
青春嘎然而止,在隨後自主步上常軌由「Richard」成為「Dick」音樂之路
上,卻也用力地留下了兩個沒被任何額外情節填補的巨大黑洞,無論是與
主人公妹妹關係緊密的意外事件涉入者Mark,或者致電要求懷孕處置費後
被家父出面用不明手段擺平的Linda,兩位人物此後便人間蒸發,音訊全無
生死未卜,進而就此昇華成整個故事裡最強烈卻最無從碰觸的懸念。
然後,隨著故事中他的首張唱片出版,Dick Lee看似沒有過度受到時政當
局打壓干預影響,朗朗上口的流行旋律一路爆紅名揚海外,幾個剪報畫面
過場結束,戲劇場景便轉回到他人去樓空的童年家屋,千帆過盡的成人版
本尊Dick Lee猛然現身,轉瞬之間影像與聲音就告別了青春的歌:他掀起
戲中陪伴自己走過青春創作的鋼琴琴蓋,在譜架擺上多年習慣書寫歌詞的
老筆記本,開口唱出他為1998年新加坡國慶典禮創作的詞曲作品《Home》。
這樣一場如夢似幻,虛實交錯的「時空置換」結局高潮,無疑是《音為愛》
全片在影像手法上最精密設計,連帶敘事衝擊效果也最為強烈的一段。首
先,直接從青春年花時空跳躍來到名為當下的未來,直覺削弱了「我的青
春小鳥一去不回來」的意味,並十足直觀地拉近了「過去的自己」與「現
在的自己」的直接關係,彷彿使Dick Lee成為新加坡樂壇教父的不是他為
了華語巨星創作歌曲的風光歷程,讓他「真正成為自己」的是這段赤誠放
蕩的青春年華。
隨著Dick Lee的演唱,影像畫面中原本空蕩蕩的「家」逐漸被思念牢牢掛
記的人物們靈性充滿,通過歌曲演唱內容的音畫同步對照對話,那些荒唐
青春往事的鬼魂迴返於是被深入推進來到「國家」層級的語境裡頭。若單
聽歌曲沒看電影,很難不去認為這不過是首虛華美好的家國情懷告白濫觴
,然而,在電影蒙太奇裡被重新演繹的這首《Home》卻能讓眼前風景轉介
成為兒女私情介入翻轉家國歷史建構敘事的強力表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v2TAI60f8
一字一句的柔情串接交融於Mark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臉面特寫,他的目
光直接打向鏡頭,看向觀眾也像望穿Dick的背影,接著便成為Dick側臉上
仿若親吻的疊影後靜靜消失,留下「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家。」的歌曲餘韻
繚繞;
隨後,無人的家屋裡Linda幽靈般的現身,帶來演員完美詮釋美麗哀傷的深
情凝望,歌聲同時唱著「每當有難關需要度過/我們總為找個方法重新來
過」時,看見她「自主選擇離家」前的笑容與半身回眸,終於,氣氛融洽
的家裡,徒留下其實沒什麼人物記憶點的正常人少女A,Dick本尊的身體
甚至還離開了這個家的空間,像是啟程去追尋消失的兩段青春往事一樣,
曲終人散。
同一首愛國歌曲搭配一段帶有意念的影像,便在Dick Lee的自傳文本裡擁
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性詮釋可能性;所謂的家國政治,其實深入綜合了各種
綿延糾纏的複雜慾望,揉合了不同階級的文化與經濟資本斷裂狀態,絕對
不是國家單面暴力想像後企圖肅清建立的那種純淨美好形象,不分階級、
無處不是有血有肉會愛會恨會痛的真實生命。
當電影不屬於戲劇的傳記真實擴散到了景框之外,確實將能迫使新加坡當
權必須對此踩穩自身立場,作為國家再也無法裝作眼不見為淨地一味逃避
面對,某種程度上,《音為愛》這部電影自傳可以說是開放了自己的影像
身體,挪用了自身的情慾懸念作為觸媒,創造試圖搭建起家國體系內部世
界大同理想的可能契機。
可是,一部電影終究只是一部電影,一部自傳終究也只是一部自傳,沒有
條件走在一起的人終究也沒能繼續走在一起,在穿梭進入電影呼求「Play
your own music」的時空之前,果然總還是得先好好「Face the music」吧!
事實上,不管新加坡現實言論自由的條件如何艱難,本片的發聲位置,就
像故事中描繪的Dick Lee音樂創作人生涯,始終如一都離不開既得利益者
的社會菁英階級原罪立場,若要美言本自傳作品「勇敢忠於自我」,那也
都得要認清這無疑是身處社會文化資本雄厚的地位才能擁有的「天龍勇敢」;
此外,《音為愛》電影顯然也沒有帶領意識革命的政治野心,說穿了,骨
子裏服務宣揚的價值可能就也還是那套「我們該一起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新
加坡」的危險愛國思維,甚至,敘事內容雖然創造滿滿懸念作為抵抗的張
力,仍然無可避免地為「搞同性戀與縱慾嗑藥」建立了特等的「以身作則
從良典範」,這類意識形態看似進步開明化的重新散佈,反而極可能弔詭
地削弱/收編真正邊緣主體所迫切需要的抗衡能量云云。
瑕疵當前高下立見的是,同樣身為明星包裝訴求取向、主要梗概雷同的通
俗商業電影製作,台灣劇情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就擺明了只打算消費初
戀情感和念舊情懷的盲目共鳴,所展現的全是毫無企圖捕捉社會文化階級
狀態的去政治化創作意識,《音為愛》則在導演的選擇下,透過自身不為
人知的年少輕狂作,開創讓普羅大眾能與家國歷史展開對話的載體與通道
,這種「既然當權動不了今日的我一根寒毛,我就盡我所能做我能成之事」
的創作態度仍然是不可能不感動人心的。
終究,最不能無視卻也常被輕視的關鍵總是人的情感,經典華語流行歌至
今仍傳唱著「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就像是愛與傷害往往是一體兩面
密不可分,這部作品啟發自一同一異兩段初戀的濃烈懷想,那些真實的內
心慾望才是驅動人們行動甚至開始改變的最大動力:「音為愛」弦外之共
鳴才能真實存在,「因為愛」眼前的一切,或許都將變得有所不同。
彷彿帶了點首次挑戰拍攝劇情電影長片的浪漫天真創作心態,滿懷譜寫樂
曲使用旋律表達的高度感性,《音為愛》用真實個人回憶進行戲劇改編,
直白地書寫下一種發自身心的懵懂慾望探索過程,進而去建構足以觸發階
級概念鬆動的期望意識,甚至還銘刻了尚且無從避免的失落無奈,這些都
是少了真實生命底蘊就難以成全的故事延伸,也是《音為愛》作為一部自
拍、自導、自演的「自傳電影」真正難能可貴的所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