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幸福路上 平凡、迷惘卻仍追求幸福的人們

作者: imaydayaa123 (阿蔥)   2018-01-15 10:17:51
【微雷】
幸福路上
— 給所有平凡、迷惘,卻仍追求著幸福的台灣人
一個故事之所以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由,能夠引起觀
眾廣泛的共鳴共感,無疑是其中之一。
幸福路上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每一個生長、生活在這座
島嶼的人,很難不從裡面的任何一個角色,發現、看見某
一部份的自己,感覺到「啊,我也是這樣子呢。」
.
抓起一些具有歷史感的元素,無論是部編本裡的神話、老
蔣小蔣逝世,或是解嚴後的風起雲湧、獨台會案、九二一
大地震、兩次政黨輪替....等等,好像是一件相對簡單的
事,困難的反而是刻畫出走過活過那個時代的人們。
在這一點上,幸福路上做得非常好,那些大事件就是主角
人生中的一部分,既不無關痛養,也不那麼絕對重要。
比起重要與否,讓劇中人物活過來、讓觀眾想到自己的,
是那些並不如此「大事件」的種種,是那些構成生活與記
憶的日常元素。這座島上的人們不會特別意識到它存在,
但看到、聽到、遇到它們的時候,毫無疑問會想起並同意,
這就是那個年代、這就是台灣。
.
就像導演在映後座談提到的,電影裡的大排水溝,不只是
新莊的中港大排,更是全台灣各地在工業化時期,隨處可
見的,那樣污濁、飄散各種廢棄物的大排水溝,然後又在
近十年內隨著都市變化,開始清理水質、整治成公園一般。
比如我,就會想起雄中附近的河南、河北路,旁邊是愛河
的無名支流,一路從民族路口,沿著建國路,由東向西流
到家樂福附近,匯入愛河。
高中時期那邊雖然不算髒臭得離譜,但怪異的氣味也從未
少過;河裡沒有死豬或廢傢俱,但河邊的人行道總是一堆
飲料杯、硬掉的口香糖、檳榔渣等等;補習班下課的晚上,
還會遇到一堆跨在摩托車上的三七仔,在各種OO大旅社
附近,到處問「少年仔,要不要鬆一下。」
幾年後回高雄,不只怪異的氣味沒了,人行道也重新鋪過,
栽上了新的樹木,那些OO大旅社多半翻新成給背包客住
宿的青旅、或是作移工外勞假日休息生意的 hotel,晚上
的三七仔則不知還在不在。
連那條無名支流,也取了一個和這部電影恰巧相呼應的名
字,幸福川。
.
這樣的點點滴滴,檳榔攤的菁仔、老公寓裡的家庭卡啦ok
聲、雙北之間的河與橋、一整棟大樓的補習班、殺雞的阿
嬤以及搭在家屋門口的靈堂,都讓人很難不想到,這就是
我們生活的台灣。
更重要的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
樣的呼喊——以及隨之而來的徬徨——去了美國,然後呢?
這樣子的課題,也在所有台灣人心中以不同形式顯現過,
上高中、選組、念大學、作一份平凡的工作騎機車上下班,
或者是開一間機車行兼職報明牌,又或是離開、或者留下,
又或是結婚、生小孩....什麼才是幸福?
.
以動畫來說,這部電影當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包含桂
綸鎂的配音一直讓我想到 city cafe 的那個 OL — 甚至
小琪下一幕拿著一杯 city cafe 的大熱美走出來我都不
意外 — 之類的。
但導演也極大地運用、發揮了動畫的特點,女主角的各種
綺麗幻想場景,展現的意象與象徵,不只充份表達了內心
的情感,一定程度藉此推動了女主角人生的前進感。
作畫方面,雖然精細程度也不可能和日系動畫相比,但不
僅場景及物件的細節考究得佳,人物表情的變化,也漸漸
走出台灣動畫公式化的誇張表現,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
的細微之處,例如阿嬤那既流露疼惜,又忍不住訕笑女主
角幼稚的笑容,個人便認為刻畫得很到位。
最大的缺點大概還是配音,不過台灣在這塊,就算不缺人
才,長期以來沒有一個有系統的養成及工作環境,也是無
可厚非的事實。
.
總之,看得出來導演及製作團隊已經下足了功夫,也有滿
滿的誠意和創意。
正如同導演所說,大家現在想得到,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
的本土動畫長片,大概是20年前魔法阿嬤了。
同樣是充滿台灣在地的元素,幸福路上絕對比魔法阿嬤在
各方面都有不少進步,但也是導演所坦承的,一部作品的
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留給市場決定。
所以,希望大家能一起進戲院捧場,真的,看見在幸福路
上的自己,看見在幸福路上的台灣,以及台灣的動畫作品。
.
..
.
補充一些,不管是 movie 版的版友,或是個人臉書上的臉
友,蠻多評論都圍繞著政治的元素打轉。
個人雖然也有一些想法,甚至批判,但礙於篇幅,以及自
己私心認定的重點不在此,而且也有許多版友寫得更好,
因此就稍微提一些相關、但不甚深入的看法。
雖然政治元素是本片很重要的部分,普遍而言,也具有被
包含電影在內各種藝術作品討論的價值。
然而個人認為,幸福路上這部片,在政治元素上的頭重腳
輕,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如實地反映了活過那個年代的台
灣人,經歷過解嚴、總統直選、兩次政黨輪替,最後對政
治及社會運動從狂熱到淡然處之。
要強調的是,所謂淡然處之並不是冷感,否則導演不會在
劇末,又特別透過沒有畫面的對白,安排小琪爸媽對太陽
花學運攻佔立法院、馬英九有沒有做錯事....等等的一小
段鬥嘴。
重點在於,如果以引起觀眾身為台灣人的生命記憶共鳴為
最大公約數的目標,那要討論的議題就必須有所取捨。畢
竟一部不到兩小時的電影時間有限,不可能把政治、教育、
家庭、婚姻....全部塞進去。
.
簡單地說,以這樣的比例來看,個人認為政治的部分,在
表面上其實已經差不多了,再更多的話,就會超過多數台
灣人的生命經歷了。
當然,關於政治,導演絕對也有他想表達的東西,只是多
半藏得有點深,很容易不小心就呼嚕過去了。
陳幸妤突兀的、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破壞上述比例平衡的出
現,大概是最明顯的政治批判核心之一。
以劇情的結構來看,把陳幸妤出現的片段全部拿掉,其實
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陳幸妤的反覆出現,回應了很多
沒有被明講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包裝了導演好幾層的批
判。
最表面的,無疑是對於民進黨或阿扁的批判;其次是對於
民進黨(或之後的國民黨)上台,就能得到幸福,懷抱著
這樣想法的批判;最深層的是,對於「改變社會就能得到
幸福」的批判,甫入學北一女的陳幸妤,點破了當時小琪
及阿文表哥的熱情與幻想,而現實是,時光與歲月也證明,
小琪、阿文表哥與眾多走在街頭的人們,並沒有因為社會
的改變而得到幸福。
導演最後似乎透過死去的阿嬤之口,給予了幸褔的困惑一
個非常唯心的答案。但個人認為,與其用唯心且個人的角
度解讀,倒不如當作是,去追尋自己相信的事物,而非創
造一個巨大如阿扁、民進黨/國民黨或「整個社會」等等
的他者,並將希望寄託於其身上。
畢竟,阿嬤講的最重要的一句話,莫過於,「幸福是沒有
永遠的」,這也呼應到片名,「幸福路上」,我們永遠在
追尋幸福的半路上,沒有任何終極的答案,不管是阿扁或
是阿嬤,都不會也沒辦法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
幸福是什麼,大概沒有答案,但本片最後開放的結局,或
許正暗示著,如果沒有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那無
論依賴政治人物,或是情人伴侶,或抽象的理想,或遙遠
的美國異鄉....依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得到幸福,畢竟
幸福路上是要自己行、自己走的,不是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