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報] 超單身時代/享受一個人 心靈╳財務╳居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18-11-01 06:35:46
※ [本文轉錄自 Divorce 看板 #1RsYoeiB ]
心得: 這篇報導 對於單身人口原因 有概括性的介紹
也提供了些許實際應對建議
可參考看看喔!
超單身時代/享受一個人 心靈╳財務╳居所╳醫療完全準備
作者 : 嚴珮華
人生從求學、結婚、就業到退休,每個階段你我都可能面臨或長或短的獨居。如今隨著台
灣不婚、離婚、喪偶共逾700萬人,生育率創下低點而壽命卻創歷史新高,今年每3戶已有
1戶是獨居戶。全球獨居戶激增,台灣獨得更快,在20~25年後,每2戶就有1戶是獨居戶
,台灣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大國」。
全球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未來不管年輕人、中年熟齡或是退休的銀髮族,都要開始適
應一人的生活潮流。」
過去,人生是為了生存;如今,生活本身及品質才是重點。在全球獨居浪潮下,你準備好
了嗎?《康健》為你解密,過好一個人的生活,必須有2種準備、3種能力及2項預先安排
,讓一個人也能怡然自得。
30歲的長勝在科技公司上班,以薪水的一半租下大安區15坪高級套房,並計劃明年連假與
朋友去澳洲玩。「存錢買房子很難,不如現在好好享受。」他目前沒有結婚計劃,享受自
在獨居生活。
晚上12點老闆從紐約傳來緊急簡訊,菁文立即起身處理。45歲的菁文是知名科技公司副總
經理,先生派駐大陸,一雙兒女住公婆家,處於暫時獨居。「這樣也好,這個工作需24小
時待命,」她說。
65歲的何太太,子女早已成家立業,原本計劃等何先生退休,夫妻出國旅行,沒想到,何
先生因心肌梗塞驟然過世,何太太被迫獨居。
台灣獨居戶已達281.5萬戶新高,每3戶就有1戶是獨居戶,並為台灣第一大家戶形態(見
圖表1、2)。11年來,台灣獨居戶的增幅比整體家戶數多1.6倍,依此增速,25年後,台
灣每2戶即有1戶是獨居戶,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大國」。
台灣的獨居戶速度正追歐趕日。2015年亞洲數據顯示,日本獨居戶佔三分之一、韓國達四
分之一,中國為16%。根據國際組織統計,目前北歐人獨居佔比四成,為全球之冠,西歐
、北美分別為31%、27.6%。瑞典首都六成都是獨居。
為何全球獨居盛行?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柯林因伯格(Eric Klinenberg)認為,重
視個體自由選擇、女性地位上升、人類壽命延長,也就是不婚、不孕、高齡等因素。全球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指出,「單身、中年離異、空巢老人是3大獨居族群。」反映在台灣,
這3大族群已佔三成(見圖表3)。
「獨居不等於孤單或寂寞的生活處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阮曉眉指出,在
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不婚與離婚已從被譴責到接受。即使在婚姻中,少子化、子女外出工
作就學、配偶死亡都可能造成獨居。
全球獨居戶盛行原因
●重視個人選擇:個體推崇,珍視自由與個人選擇。
●女性地位上升:高學歷、高薪、晚婚。
●不婚、離婚率增加。
●少子化:生育率下降,空巢族群更多。
●通訊變革:通訊更方便,聯繫不成問題。
●大量城市化:愈城市化,獨居者愈多。
●人口壽命延長:老年鰥寡增加。
資料來源: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柯林因伯格(Eric Klinenberg)、《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做好2種準備:規劃時間、財務獨立
不論自願或被迫,獨居已成為人生可能面臨的情況,如何一個人活得更好?專家說,應有
2種準備、3種能力:即規劃時間與財務獨立的準備,以及自處能力、生活心理能力與建立
友誼網絡的能力。
《時代雜誌》報導,美國心理學家妲茲(Jenny Taitz)認為,「單身是找出個人『使命
感』的機會,」更能弄清楚自己是誰,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獨居生活完全屬於自己,可盡情規劃,追逐內心的雄心壯志。
6年前悄悄離異的溫筱鴻,曾面臨為親人償債陷入人生的谷底,從此她明白,能為人生奮
力一搏的只有自己。1964年生的她,把1天當作2天用,從飯店櫃檯人員、雜誌社的小AE做
起,沒有傲人的家世背景、沒有高學歷的加持,一步一腳印成為嘉裕大中華區副總、時尚
界的CEO。
台灣文學之母齊邦媛,逾八旬高齡自美返台,住進長庚養生村,獨自寫出撼動史家與文壇
的《巨流河》。
新聞媒體人蘭萱於40歲寫下《是的,我單身》,教導單身熟女如何寵愛自己、享受生活,
成為職場與生活中,美麗、聰明又有能力的熟女。
享受獨處,練好3種心理能力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及督導趙慧香認為,成為身心健康的獨居者,先決條件是財
務上要能獨立,此外還需具備以下3種心理能力:
.獨處的能力
英國精神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指出,獨處的能力是指,「一個人與自
己融洽相處的能力」,擁有獨處能力者不會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說,獨處能力是現代人的必備,不要太依賴另一個人帶來的快
樂能力。一個人不代表孤獨,孤獨也不表示寂寞。只要內心是開放、個性好奇,一個人可
做很多事,喝咖啡、散步、上課、旅行等。
.照顧自己生活的心理能力
獨居者更需要紀律!趙慧香認為,獨居者要有照顧自己生活的心理能力,包括身體健康的
維持、居家整潔的維護,並養成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當人無法妥當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
需要時,往往也顯示此人的生理或心理功能在下降中。
.建立共同興趣友誼圈的能力
有能力獨處的人長期獨居,仍需人際上交流與連結,不論是付出關心或接受他人幫助,不
致失去與人的連結感與歸屬感。趙慧香建議,獨居老人除維持原有的人際網絡外,可參加
社區活動或課程,認識相同嗜好的朋友,獨居者更需要建立志趣相同的友誼圈,避免心理
上的繭居。
年輕獨居者趁早建立親近的朋友圈,許多人因而找到老後共居的好友。
全球加速老化,聯合國預估,全球未來20年內65歲以上人口將激增八成,佔全球總人口11
%。歐盟統計,65歲以上獨居老人已佔兩成,85歲以上已近六成,隨人類壽命近20年已延
長6歲,獨居最怕老時體弱失能需要依賴別人,德國獨居老人已佔41%,獨老成為全球共
同面對的問題。
從獨居到共居,改寫家人定義
今年日本電影《小偷家族》奪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這部電影中的家庭成員毫
無血緣關係,是由一群邊緣人組成的特殊家庭,打破過去家庭以血緣牽動關係,引發各界
關注。阮曉眉指出,德文中Wahlverwandte(挑選的家庭成員),是指自己選擇的家人親
戚,可能是好友、鄰居或有共同興趣的人,彼此成為一種「信任、合作、互助」共同體,
打破傳統由婚姻或血緣制約的關係。
這種關係已在歐洲展開!英國倫敦北部新地(New Ground)社區為年過50離婚、喪偶、未
婚女性打造老老共居社區,26名熟女住在25個獨立單位,共享花園等公共空間,分享彼此
嗜好。日本東京多摩市的混齡共居住宅有28人,每戶獨立,但共享公共空間,他們稱這種
居住模式為「鄰居以上,家人未滿」。
台灣政府也開始嘗試青銀共居解決獨老問題。文化大學學生住進陽明老人公寓,以每月20
個小時陪伴長輩並教導使用3C產品,換取3000元低廉租金。而個人興起自選共居者,荒野
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與他的12個朋友相約,找地自蓋銀髮公寓,與老友一起共度老年生
活。
從獨居到共居,最重要的是「注入心力,認真維護」。阮曉眉強調,如果以為這種形式是
可以隨便,共同體模式將無法建立。因為「挑選的家庭成員」不像傳統形式承載著「永恆
性」的承諾,而是可以輕易解除連結。
全球正積極嘗試各種模式解決獨老問題,但明顯的是,新獨居時代下,未來的家人定義將
重新改寫。
一個人的安心指南
●喜歡自己,學會獨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注意均衡飲食,保持身心健康。
●對外保持聯絡:與親友養成每日固定某一時間聯絡的習慣,一旦2~3日聯絡不上,立即
前往家中探望。
●重視人際友誼:年輕時結交的好友為老後最大的資產,與2、3位知心朋友定期聚會,緊
急情況或心情低落時,可以聯絡與陪伴。
●參加社區大學或社區活動:培養嗜好或興趣,並擴大社交生活圈,或參加宗教性團體、
擔任義工,絕不可長期不出門。
●與社區鄰里互動:外出時隨身備妥親友聯絡電話、健保卡、身分證等。
●隨時準備臨急用包包:《不依賴的老後》的日本百歲作者吉澤久子建議,隨時準備2個
包,一是放換洗衣物,二是放日常用品和重要身分證件。
●學會3C產品,善用數位工具:可網購生活用品、請家事達人及外送餐點等服務。
●運用政府的照護資源平台:居家照護資訊平台可協助符合條件者愛心送餐、居家照顧、
輔具租借、到宅沐浴、遠距照護等各項服務。
●運用政府免費的緊急救助服務:65歲以上失能獨居老人、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利用
免費救助服務。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康健十一月號《 享受,一個人》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8328&page=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