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行為改變技術
(一)正增強(二)逐步養成(三)積極演練(四)斥責(五)忽視法(六)
隔離(七)過度矯正法
根據實驗心理學的學習原理,一個行為養成是學習而來的,
因此也可以利用習得時相反的程序將它改變。若能熟練行為改變技術
的觀念和實際方法,在教學和管理方面必能事半功倍。我們將提供各
位教師一些行為改變的技術與實務,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如何適當的給孩子甜頭?--「正增強」(增強物的運用)
1.正增強的定義:在兒童表現某一種正確的行為之後,立即給予
酬賞,用以增進或增加某一行為的能力。
2.小學生在校的可能性增強物:
(1)社會性增強物
a.在口語上
˙特別的褒獎。
˙非直接的褒獎(告訴某人他們做了什麼或完成了什麼)、張貼照
片(本月學生)、張貼學生作品、圖示進步情形、愉快的笑臉、在作業
簿上寫大紅的「甲上上」、告訴家長他的良好表現、在紙上寫正向的
評語等。
˙建議的字眼或語句:
「是的」、「好」、「很棒」、「太好了」、「真聰明」、「好
能幹」、「你做得真好」、「告訴我們你是怎麼做到的」等。(請參考
一百句好話)
˙身體上:微笑、點頭、目光接觸、身體接觸、「OK」、棒、豎
大拇指等。
b.物質性增強物:食物、選擇教室的座位、特別的筆、球或其他
校內的體育器材等。
c.活動性增強物:當班長、股長、排長、值日生、小老師、糾察
員、到圖書館看書、有自由時間做喜歡做的事、免做功課、提早回家、
發作業、唸故事給同學聽、免打掃教室等。
d.代幣制增強物:分數、笑臉、貼紙、特別的紙、榮譽卡等。
(二)「逐步養成」策略的運用
1.定義:逐步養成是以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的一連串細小步
驟來發展新行為。
2.逐步養成的方法:
(1)延長做某事的時間(如彈琴)。延長行為的關鍵,適當某行為
維持一小段時間以後即給予增強,並慢慢的提高標準。
(2)縮短線索出現後行為啟動的時間。也就是教導孩子更有能力
去辨識各種訊息,並儘快採取因應措施。
(3)增加行為頻率:如增加問安、閱讀、寫信、撿紙屑的次數等。
(4)改變原來的反應形式。將一開始不太類似終點目標的行為,
開始一步步朝期望的目標邁進。舉例而言,一個孤僻的孩子首先被增
強的,可能是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個院子裡玩的行為。接下來是在小
朋友旁邊自己玩,最後是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與遊戲。
(5)增強反應的力量與強度。有些行為是要求在力量或強度方面
的目標,例如:上台講話的音量。
(三)「積極演練」技巧
1.定義:當錯誤產生時,需停止所有的學習活動,而來仔細重覆
演練若干次正確的行為。
2.實施重點:
(1)辨明需要練習的行為。例如:如果要改正孩子用力關門的行
為,那正確的演練行為應該是「要他輕輕關上門」。
(2)單純矯正或積極演練的判定。如果問題行為並不嚴重,或發
生率很低,或不是故意騷擾別人的行為,那麼單純矯正可能就足夠了。
但若此問題行為是經常性的,再多次提醒後依然故我,這就表示單純
矯正或光口頭要求是不夠的,要用積極演練。
(3)重覆演練正確行為。積極演練的有效有賴於充分學習與花費
的時間與精力,所以積極演練需要若干的練習機會。
(4)錯誤發生後應立即實施積極演練。立即實施可以干擾不良行
為及錯誤的進行,也可以防止不良行為再度發生的機會。
(5)對正確反應的讚賞。在積極演練時,一定要注意給予的鼓勵
或讚賞的次數是否妥當。
(6)孩子不願意積極演練時的處理。假如孩子拒絕做積極演練,
可能是因為這種技巧被誤認為是一種處罰,家長或教師應向孩子解說
實施積極演練技巧的原因。
(7)自發性的積極演練。若對象是有改正意願的年長學童或成年
人,這種演練通常可變成自發性的。
(8)記錄。行為記錄協助評鑑積極演練的有效與否,亦可提供討
論與回饋的資料。
(四)斥責技巧的運用
1.斥責的定義:斥責是一種表示不贊同的方式。除了採用口說方
式,包括:搖頭、指著對方等手勢,和用瞪眼、皺眉等面部表情來表
達都是斥責的一種。一般而言,用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愈有效,
但不可單獨使用斥責,應該和像讚賞良好的行為之類的贊同方式一併
使用才是正確的。
※運用斥責的基本原則※
(1)使斥責具體、特定化:
只有在具體說明下列三點後,斥責才最有效:
a.受斥責的行為事實 b.受斥責的理由 c.應取代的正確行為
(2)用堅定的語氣:
傳達斥責時必須用聲調來表達你的不滿。最好能降低聲調,千萬
不可用尖銳的聲音來表達斥責。要像斥責,不要像問話。一般而言,
音量大些還是比較好。但千萬不可失去控制而開始大叫,如此反而使
音調顯得不夠堅定。
(3)用非言語溝通方式加強表達:
能盡量用多種方式表達不贊同,斥責才產生最大效用。利用面部
表情與手勢是很有效的方法。直視孩子的眼睛或瞪著他來表達不贊同
是一種重要的斥責方式,如果孩子企圖躲避你的注視,你可以輕輕的
把他的頭轉向你或把你的自已移到孩子的臉前。此外另一種有效傳達
斥責的方式是緊抓住孩子的肩膀或上臂,但要注意抓緊但不可抓痛。
(4)必須靠近孩子身旁:
在孩子身旁的斥責最有效。如果能把斥責具體的表達出來,孩子
將會了解為何被斥責,也會停止不良行為。
(5)不要忽視不良行為:
要前後一致的使用此技巧。如果你偶爾忽視了不良行為,會造成
孩子投機取巧的心理而使斥責效果減低。不良行為通常會因時間的增
長而漸趨頻繁,當有一連串的行為連續出現時,我們最好能了解這些
行為之間的關聯,如果其中有些行為與消弱的行密切相連而且比較好
控制,最好先用斥責技巧來改正它們,以防範未然。例如:有兩個孩
子經常打架,每次在他們打架之前,總會先大聲爭吵。正因為出吵總
在打架前發生,所以在他們每次爭吵時就斥責他們。只要此一行為消
失,更嚴重的打架行為也會相繼不見。
(6)用身體接觸來阻止危險或持續性的不良行為:
原則上,凡對孩子或其他人有危險的行為應立即禁止,如:去觸
摸電源、在街上亂跑、進入教室時打架。教師須連忙跑到他們面前,
抓住他們、把他們兩個分開,教師在緊緊抓住他們時,斥責他們打架
的行為,並讓他們回座位坐好。
(7)經常讚美良好的行為:
雖然斥責對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有效果,但僅用斥責是無法建立
新的良好行為,所以讚賞來建立新行為,以代替原有的問題行為是很
重要的。為了讓孩子與你建立正面的良好關係,運用獎勵的次數大約
要比用負面的斥責多出一、二倍左右,並應採用整體分配方式靈活運
用。
(8)必要時,用具體的行動支持:
當斥責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可用其他減低行為的方式來配合,
以增強成效。在後面會再提到其他方式。
(9)情緒不要失控:
在斥責時切記要控制情緒。斥責的時間不可超過一分鐘,而且只
有在必要時才使用。最後要注意的是:在良好行為出現的剎那即應立
即給予稱讚,如此可使孩子了解,你只是不喜歡他那項行為而不是不
喜歡他。
(五)忽視法的運用
1.忽視法為何有效?長久以來,大部分的人常會在不知不覺中一
直增強一些我們不喜歡的行為而不自知,因為他們都給了那些不良行
為相當的注意力,故而加強了那些不良行為的發生。而有時故意不理
會他人是會影響到別人的行為,而忽視法就是利用這種原則來進行行
為改變。
※運用忽視法的基本步驟※
(1)界定或明確指出擬改變的行為:就是要很明確的決定到底要
改變哪個行為。
(2)測量行為:
這個步驟就是要了解我們所要改變的行為發生程度如何,可以記
錄行為發生的次
數、行為持續的時間、或直接記錄行為。這樣原因有三:
a.你可能曾發現你所要改變的行為並不如你想像中的那麼惱人。
如果真的這樣,你就需要再確定要改變的行為為何。
b.測量出最初行為的發生程度如何在日後提供一個比較的標準,
讓我們了解到底所要改變的行為是否真的已經改變了。
c.如果你能從測量行為的發展中看到欲改變行為的改變和進展,
則你會更常去注意另外那些我們希望出現的行為。
(3)設定行為目標:
在測量出行為的發生程度後,接下來就是要設定一個行為的目標。
有個衡量的標準, 就可以有目的的實行忽視法。
(4)決定使用哪種忽視法:
決定使用哪種忽視法前,必須注意下列重要事項:
a.一旦開始使用忽視法後,絕對必須貫徹始終,不可半途而廢,
否則不但會失敗,且可能對對方造成傷害。
b.你必須心理準備好,運用忽視法後,在它轉變成良性行為之前,
它可能會轉變為更糟的階段。
c.當你開始使用忽視法後,對方會開始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例
如罵人、打人等。
d.在實施這個策略之前,你必須先周詳的考慮一下可能發生的問
題,試想一下可能的解決方法,以順利運用此一技術。
e.此一策略的實施有許多方法,你必須選擇你能力所及的。
f.你可能需要找一個了解你的行為改變計劃的人,給予你必要的
支持及回饋,以幫助你可以堅持實行這項計劃。
g.在你故意不注意某些行為以減少這些行為時,必須同時特意去
注意那些你想要對方增加的行為表現。
(5)決定選用哪些改變的方法:
你可以先找你的配偶、你的朋友、你的指導者一起以角色扮演的
方式來練習你預定要表達出忽視法的行為。當你決定運用忽視法後,
一旦對方出現不良行為,你必須在五秒鐘內表達出不想理會的行為。
(6)複習:
反覆的複習讓你熟練整個步驟,複習一下:
a.界定或明確指出擬改變的行為。
b.測量行為。
c.決定用何種忽視法。
| d.什麼時候開始行動。
e.對良好的行為給予特意的注意。
f.可能的問題。
(7)實行計劃:
在你要去改變對方的某一個行為之前,不妨先和對方說明清楚。
你只需向他說明一次,但要以鄭重其事的態度表達出來,然後從那一
刻時,你真正的忽視他的那個特定的行為。
(8)評量結果。
(六)隔離策略的運用
1.隔離的定義:當某人做出某一種非期待的行為時,藉由取消他
獲得注意與其他獎賞的機會,以減少不適當行為的一種方法。
2.運用隔離的基本步驟:
(1)選擇隔離的對象:隔離能用於廣泛的對象,包括成人在內。
但必須避免被誤用的情形。如對青少年的停學處分,對缺課、抽煙或
有其他不當行為的學生予以停學,只是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和所喜歡的
外界接觸,不如將他們侷限在學校某間完全無趣的空間一段時間,要
來得更有效。
(2)訂定行為改變目標。
(3)決定隔離地點:隔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將某人移至一個
少有機會作別的事、看別的東西或得到任何趣味或酬賞的地方。不管
選擇任何一種場所,都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a.必須是安全的。
b.必須遠離玩具、遊戲、音響、或其他引起興趣或樂趣的東西。
c.必須光線足夠且易於監視。
d.必須是經過安排的場所,以便孩子容易進入並且待上一小段時
間。
(4)決定隔離時間的長短:短時間的隔離在減少行為上較有效。
最好的隔離時間是二至五分鐘。
(5)向對方解釋隔離原因:在實施隔離前,必須先向學生解釋隔
離及其規則。這使你在實際運用隔離時,避免激烈的措詞或憤怒情緒
的發生,能使隔離更易實施。
(6)開始實施隔離。
3.潛在問題與出現抵抗時的對策:
(1)對以尖叫、踢門、叫罵等方式抗拒的人應延長時間。但請你
保持冷靜的語氣。年幼孩子,最適當的方法是以堅定而溫和的態度帶
他去隔離。
(2)孩子弄髒了東西,必須在隔離之後以冷靜的語氣堅持收拾乾
淨。
(3)打破了東西,必須要求他付出代價,可由零用錢中扣除或安
排他多做一些事。
(4)若不肯去隔離或因表現拒絕行為而導至隔離時間高達三十分
以上時,就必須使用後
援處理。可以以取消某項權利或強制做另一件事更為有效。
(5)若行為牽涉到兩個人(如吵架或打架),別試著去分辨誰先開
始,或是誰的錯。應該兩個人都分開隔離。
(6)若你發現你已經生氣,最好的分法是走開,等到心情平復之
後再回來。
(七)過度矯正法的運用
1.過度矯正的說明:
曼華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他經常因為無法按時繳交作業而成績低
落。在他連續兩個月一直沒有改善這樣的情形之後,教師告訴他,如
果他再不按時完成回家功課,那下課時間他就必須待在教室裡,而且
必要時還要請他放學後多留十五分鐘來寫功課。另外,他還必須完成
同一單元的額外作業,這就是過度矯正的方法。
2.運用過度矯正法的原則:
(1)針對違規行為實施矯正-在使用過度矯正時,我們要注意什
麼類型的錯誤應使用過度矯正,否則矯正就和處罰沒什麼兩樣了。
(2)若問題行為是故意的、常犯的、嚴重的或很煩人的,最好使
用過度矯正法。
(3)自問若要使問題的傷害到最小的程度,亦即要恢復原狀的話,
必須採取哪些補救措施。
(4)自問身為團體一分子,若要彼此尊重,與人和睦相處,而你
又無意中犯錯的話,你會如何自處?
(5)若闖禍者不肯合作時:
第一個原則就是提醒犯錯者注意,若他不合作,會有更嚴重的懲
罰等著他。
第二個原則就是在事情發生以前就要和小孩討論自我矯正的重要
性。
第三項原則就是養成自我矯正的習慣。
(6)自我矯正和懲罰不同,不可用生氣、大聲指責的口氣,而是
用冷靜溫和的語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