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744104
自由開講》心疼大齡師!55歲錄取正式教師/應關注台灣教師甄試改革議題
2024/07/22 09:50
◎張天泰
近日,看到《聯合報》做〈大齡師上岸/熬過代理師的次等職涯路 55歲考上正式老師 「
永不嫌晚」〉新聞,企圖做成勵志新聞,但新聞之眼不只有看到社會問題表象,也要看到
造成社會問題的大結構性議題。
此位大齡師歷進千辛萬苦,一路辛酸,過程遭遇被當成免洗筷、次等公民的代理教師,兼
負沒人要做的行政苦差事,但媒體和教育部等政府單位,更應該直接關注此事件背後的大
結構性議題,現行台灣教師甄試制度是否周全的問題?而台灣每年六至八月為教師甄試的
季節,甄試方式分為各縣市自辨或聯招二種,每年錄取率不同,平均錄取率約在0.4%至5%
左右,新聞常報導有人一年考36次仍落榜,來形容甄試錄取率過低的問題現象,但錄取率
過低就代表制度周全?錄取率過低就代表選擇到適合的教師人才?這是教育部急需檢視的
考試制度問題,以及媒體須持續追蹤調查,因目前台灣的正式教師制度,基本上只要不要
觸犯重大法律責任,幾乎可以說是終身職,也託年改制度的影響,只要經過正式的教師甄
試制度,其影響就至少超過三十年,而筆者觀察到台灣教師甄選制度的限制性如下所述。
台灣每年六至八月為教師甄試的季節,甄試方式分為各縣市自辨或聯招二種,每年錄取率
不同,平均錄取率約在0.4%至5%左右。(www.freepik.com)
首先,台灣目前教師甄選過程,主要採用「教學演示」的方式進行,但問題就在於,僅僅
只是教學「演示」,這是一種沒有對象的模擬過程,這類的評選方式,最大的限制在於,
只要反覆單一的練習,很容易就能騙過評審,但教學演示是否代表真正的教學能力?這需
要教育界共同商榷的議題,且教學演示無法完備的呈現教師在人際溝通、專業態度、合作
效能、創造力思考、教師自編教材等各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多方面專業能力。
再來,為面試的問題,現行教師甄選的面試內容,主要採行非結構化面試,只有設定大致
的方向,但具體要考那些能力、問什麼問題、對考生回應的解讀評斷、是否追問,需要看
評審個人的偏好或專長,然而,此面試制度最大的爭議為主觀性太強,且評審本身若沒有
足夠的相關經驗,很容易就會跑題,同時也因為評審喜好的特質各有不同,會讓教師甄選
面試者無所適從,而教師面試單靠一次的面試,很容易讓評審看走眼,再加上教師甄選考
試期程,通常一天至少會排十至二十位考生面試,導致評審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與
討論,或更進一步參閱面試者的相關資歷,某些問題也可能還沒有理解清楚,就礙於時間
有限就必須結束討論,在各種條件緊縮的情況下,還必須在當天就決定要錄取的人選,如
此倉促的決定進入正式教師的人選,對教育現場來說,無疑是一種危險賭注,且代價是三
十年,選錯了就是讓各種不適任教師進入教學第一現場,但受害的是無辜的孩子,Google
企業招募團隊中的博士級分析師卡萊爾(Todd Carlisle),根據研究發現用四次的面試
,來決定是否能錄取某人的精準率最高,從量和質的角度來改善教師面試制度,此為可行
的改革方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影響台灣這個民主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良師可以興國,國
家的未來在教育,但筆者觀察到台灣教師錄取率過低,出現五十五歲錄取正式教師的問題
現象,故在此文提出兩個問題「錄取率過低就代表好?」、「錄取率過低就代表選擇到適
合的台灣教師人才?」,再從教師甄試制度的根本問題,從「教學演示」和「面試」等現
實制度做檢視,期能拋磚引玉,讓台灣更多民意代表立法委員、教育部、教育專家、社會
賢達一同行動關注此教育議題,最後,或許聯合報的教育新聞應由「大齡教師上岸,永遠
不嫌晚」,改成「台灣教師甄試制度改革,永遠不嫌晚」,更能發揮台灣媒體第四權的功
能!
(作者為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