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我認為所謂品牌忠誠其實是這麼一回事:
消費者對於你的整體服務收費及品質認同,
認為去找其他的產品的機會成本比不上直接消費的機會成本。
在這個條件下,理髮師漲價當然成立,
因為今天剪一顆頭300,漲到450就是避免剪不好的機會成本。
頭髮剪一次抵一個月,剪錯一次可能要醜兩三個月。
就像餐廳,五星級飯店有時候其實只比一些精緻的小餐廳好一點點,
但是人們會願意花兩三倍的價格上五星級飯店用餐,因為五星級飯店有它的品質保證,
如果跟客戶談生意因為省一千兩千上小餐廳結果遇到雷,
造成客戶生意談不成的機會成本反而更大。
但是,很多做生意上的東西都是有合約約定的。
客戶當然會有考量廠商品質的問題,但合約的約束卻能降低品質所遇到的機會成本,
畢竟沒有照合約走,最差就解約上法院解決。
如果今天你是客戶,
你知道這個產品服務的價格的行情是X,也知道這個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產品。
當客戶跟A廠商合作過後,下一次發現廠商A的報價從X變成X+Y,
那麼,在機會成本許可的情況下,你當然會找找看有沒有X的情況下就能做的了的對象,
因為Y比你認為自己再重新找到一個報價為X的廠商的機會成本還要來的大。
另外,政府機關的案子以前可能可以亂來,但現在管你是2億還是2萬都要公開招標。
當然招標還是有很多遊走法律邊緣的手法,
比方說綁規格的綁標,或是招標期限設很短(印象中最短一週),
但是要真的明目張膽的偏袒廠商(或是你所謂的忠誠度),
到最後都是有可能被抓去關的。
尤其是很多行業很紅海,一個案子有十個競爭對手,其中一個看你不爽告你,
那個承辦的公務員也吃不完兜著走。
以台灣公務員膽小怕死的心態,除非真的有拿錢不然不太可能亂搞。
如果真的說要什麼忠誠度,那可能就是要花很多時間去cook案子,
花很多時間洗腦承辦人員,讓承辦人員認為他的案子非你的規格不可,
然後你的同業技術又跟不上,那才有可能有高價得標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