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電子業小小一員,看到電子零件例子,覺得有點心得可以拋磚引玉討論各領域概況。
※ 引述《winterspring (冬春)》之銘言:
: 如題 版標叫做toberich
: 相信很多人創業主要是為了賺錢吧
: 但我好奇的是,創業不一定會賺錢,也可能會賠錢。有看過身邊人,自己成立電子零件公
: 司,結果被客戶倒帳800萬,到現在還沒還清。也有人自己做汽車買賣,搞到連老婆一起
: 背債。
電子業創業說豐富但也單調,常見是研發/代工性質,或是貿易性質等..
有很多代工廠員工服務品牌客戶久,決定自己成立公司,自己設計再找代工廠發包生產。
例如在ODM廠,帶著團隊開公司,然後原班人馬幫某品牌設計,再找別家代工廠生產。
這需要夠深的客戶關係、足夠的研發能力,完整的業界人脈,才能執行出來,
但很大部份依賴單一客戶提供的資源,若想擴大終究得去爭取更多案子。
另一種是貿易商,這種多半是上游零組件廠商,由於本身已經在該零件領域多年,
深耕上下游關係,取得優勢貨源及下游廠商需求,開始賺取中間差價。
這種就需要相當程度的信用基礎(不論對上游或下游)、業務基本功(特別是風險控管)
前期說白一點就是蟑螂,靠著人脈不斷衍生生意機會一買一賣賺錢,
而在賺錢的過程,也要能爭取更多上游支持,或是更大人脈來做長久生意。
但有時候會見到一種是,我有個idea,想做個成品出來賣、走募資之類,
這種成功率以我井底之蛙所見是最低的,可是一但成功報酬最可觀。
因為往往會陷入很多迷思或不必要的競爭,例如:
1. 想的過於美好,市場反應很差,沒廠商支持,單位成本太高,沒量直接財務危機。
2. 根本沒複雜技術直接被抄襲,畢竟電子業已經多少年沒新梗了..小廠可沒資源打仗。
簡單來說,電子業創業都必須讓自己入行練功到一個程度,才能具備足夠實力,
接著掌握機運,並運用這單一營收來源,去擴充第二第三條支線,逐步步上軌道。
: 創業需要有過人的能力和心理素質,也不是每個人的個性都適合創業。以我自己來說,學
: 習過很多幹大事的方法,但最後發現自己的個性不適合幹大事。我的個性像風一樣喜歡四
: 處飄搖,不夠穩定、抗壓性也不夠。
: 原po雖然沒有創業過,但長期觀察這些創業的人,他們都有些共同點
: -有領導力,看得清楚人才和庸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
: -社交能力,拉攏自己的同盟然後擊敗競爭對手。
: -有肩膀,抗壓性必須夠高。
: -有錢,金流斷了公司就沒了。
領導力,能出來做又有成功的人大多很果斷,事情決策成敗一翻兩瞪眼,決勝點在思考。
社交力,上下游沒人挺,公司向心力不足,那就不用玩了。
抗壓性、有錢? 最初的我這兩點我都沒有,就只有爛命一條輸了頂多包一包回老家。
其實上述能力不見得要同一個人有,公司組成可以是股東制,可以是同行策略聯盟,
甚至可以運用很多小技巧,直接規避掉自己的不足(這改天遇到對的情境話題再分享)
只要綜合起來有足夠優勢即可,是很靈活的,因為只要少數人就能決策每一件事。
: 通常具備這些能力的人,就算不創業也可以過得不錯。好奇大家是在什麼動機下想要創業
: 的呢?
不確定板上前輩是怎麼看待這件事,但很明顯多數圈外人都有很夢幻的迷思,
可能是IG上 #創業 看起來很潮,又或是有頭銜覺得光宗耀祖,朋友圈都有面子..?
但事實根本不是那樣,這就只是一份工作,差別是你幫自己(or股東)做事。
光鮮亮麗? 錯,找訂單過程的壓力讓你想笑都很難,而賺錢後你只會想低調。
自由度很高? 錯,什麼都要做,但也不知該做什麼,甚至什麼都要求人,可資源又少。
賺錢賺很多? 錯一半,也要幹的大才有得賺,不然乾脆去上班領個一兩百年薪比較輕鬆。
結論,我淺見認為創業是要遇到機運,不是動機。(想看動機的話問微商比較會講給你聽)
那機運可能是前輩、客戶、同事提拔,可能是中年失業回頭聯絡多年累積人脈,
也可能是嗅到不可多得的商機、掌握資訊不透明,懂的人賺不懂人的錢之類..
至於不創業也能過得不錯,是因為有上述特質的人,本身就已經是自己領域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