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姜塔石窟-中段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0678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下樓走出「阿姜塔六號窟」,不遠處「七號窟」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還挺少,門廊算是
特別,被左右分切為二,廳裡則無華,於是在我相機裡只留下菩薩團圍的正位主龕,以及
前室縱橫綴滿的小佛。但這也好過「八號窟」的遭遇了,資料上稱其地勢低矮,過於接近
河流,縱使交通方便,卻有崩蝕的高風險。早早被棄置的結果就是我一張它的照片都沒拍
,在網路也找不到圖片。
看過一連串給僧侶起居的「毗訶羅」,不得不說開始有些麻木,何況不少只是空包彈
,而這樣的情緒終於在「九號窟」被重新挑揚,因為那是間儀式用的「支提」(Chaitya
)。齒狀內紋的馬蹄形望窗佔據了大半立面,再以減縮型態在周邊列併,輕易便抓住了我
的目光。這很讓人聯想到「馬哈巴利普蘭」的「五戰車」,也想著,莫非這樣的圖騰其實
傳承自北方的佛教?畢竟此窟開鑿於「部派分裂」期間,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的「百乘王
朝」,遠早於南印度的「帕拉瓦王朝」。
那個年代的教義仍未將佛陀以人像方式敬拜,多半是用隱晦的象徵物品,例如菩提樹
、法輪、佛塔、甚至是腳印,所以在看某些敘事圖繪時會很疑惑,因為找不到固有概念裡
的人物主角。而如今的立面空餘處既已被各式佛陀填滿,可想而知是「大乘佛教」時的添
加了。
走了進去,廳裡格局跟昨日於「孟買」看過的很相似,縱長空間在末端鑿生一座「窣
堵坡」,石壁也在那兒轉為弧牆與拱頂,宛如是種抱擁。這樣的結構其實很像教堂,也同
樣有著讓心胸澄靜的空靈,不過那時引領歐洲的應該是羅馬帝國吧,究竟真為建築風格的
東傳,還是殊途同歸?我盯著頂上木質肋條存在過的痕跡思索起來。
儘管球形佛塔持著初始的風格,樸實屹立,上段壁面與簡約切削的兩側列柱卻如外牆
一般,已被後期的藝術家上了彩繪。只是很可惜地,保存狀況比「一、二號窟」的又更差
,頂多能辨出些佛陀形樣,是否也存在著敘事主題,就真的需要倒轉時光的魔法,才能夠
知曉了。
隔壁地勢較高的「十號窟」同樣是座「支提」,在說明板上兩座皆被冠以「阿姜塔」
最古的封號,彷彿連學者們在年代的排序仍有爭論。但若挪去以想像復原的木質窗架與遮
簾,其門面就是個碩大拱洞,很讓人感覺它僅為先行的試作品,直至「九號窟」,才發展
出標誌性的「支提拱窗」。這兒也是「約翰.史密斯」最先來到之處,沒品的他站上窟裡
堆積的土砂,在某根柱上簽了名,個子高的人可以試試自己眼力。
身為同期開鑿的石窟,廳內的景貌也雙生般形似,走入其間會有點錯詭,像被愛惡作
劇的時間之神倒拉了一把,需要多望幾眼,才能察覺這兩兄弟的差分。比較明顯的應該是
彩繪吧,縱使壁面禿殘得更多,僅讓幾許斑剝的塗料勾起想像,其餘部分卻比「九號窟」
完整。佛陀們手拈法印或坐或立,由立柱切面的堆疊,延伸至環廊的天花板,與間或開綻
的蓮花綴抹出瑰麗天界。而當這麼望著,才發覺這兒天花板是弧面的,中廊廊頂的拱度也
較大,接連一起便多了躍動感,彷彿暗示著此窟才是更加成熟的作品。
或許,這正是考古的趣味所在,永遠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想法,偏偏沒人能給你正
確答案。
看過「九號、十號窟」,照道理,接續應仍為部派分裂時期的作品,結果「十一號窟
」卻是「大乘佛教」僧侶的居處,很讓人感到突兀,可能他們覺得這區段經歷數百年仍穩
固著,地層狀態肯定好,就找空處挖鑿進去,後世若有誰因此困擾,都只是庸人自擾。
它既與「一、二號窟」年代相近,在風格上自然走同樣路線,門廊天花板是灰階格框
拼組、花鳥綴連,牆上遺留了彩繪過的痕跡。但多承了幾年光陰還是有差,色塊裡的人物
大多只存輪廓,難辨細節,僅有主龕的坐佛還垂目冥想著,彷彿千年不過一瞬。
而往旁幾步路,身為初始時期的「十二、十三號窟」就讓視覺又回歸平凡,前者在廳
裡至少還有些「支提」樣式的馬蹄狀刻綴,使我按下了快門,後者則真的是很功能取向的
僧房,連網路文章都不願多評論幾句。迷信的人應該會說這區八成是有風水問題,因為再
過去屬於後期的「十四號窟」又是間未完成品,「十五號」則不知道怎麼了,就算門口飾
柱雕了小胖人托撐,舞者也賣力扭動纖腰,裏頭卻像有什麼羞於見人,被照片看板遮掩著
。
然當仔細瞄了瞄,板上照片還挺有趣,因為是修復工作的前後對照,有些是將支柱補
強,有些把雕像的殘缺區塊添回,對於壁繪也有作色彩的還原、輪廓的重新勾勒。這種修
補其實挺冒險,畢竟近代不乏為了省錢偷工,把名作毀容的案例。若是我應該會手抖吧,
怕毀了原畫,就此成為千古罪人。
觀覽路線在「十六號窟」前由主步道岔開往上,階徑口的兩側浮刻很有意思,是一對
相視的大象,顏色較淺的那隻人氣極旺,每個經過遊客都要找它拍照,雖然根據導遊的說
法,被冷落的小黑才是年代較久的古物。它們身後的轉彎處尚有間小龕室,由雕像附加的
多頭蛇頂蓋判斷,奉的應該是護法蛇王「那伽」。
循階拐轉,「十六號窟」在入口說明板被封為「阿姜塔」最大間的「毗訶羅」,記得
「四號」也有這樣的封號,總數不過二十餘,就有兩處最古、兩處最大,令我很想跟相關
單位說:「如果懶得認真確認,請慎用『最』這個字。」走了進去,前頭見過的主龕佛陀
都是盤著腿,處於冥想,這間比較不同,是在座上將腳觸地的傳法姿態,有手持拂塵的菩
薩左右陪侍。而一般在柱頭托持的小胖人,這回都脫離引力束縛,可以用背部吸黏於樑上
了,相當有趣。可惜壁上本該無縫接連的彩繪已崩落大半,得在那些殘遺的宮廷列柱間比
對許久,才勉強找到講述「難陀」的那段。身為佛陀異母兄弟的他迷戀女色,經過上天下
地的一番歷程,才終於有所感悟,然對於我,需要勘破的應該是分辨圖中誰是誰的執念吧
。
若要說時間的摧殘本就狠絕,「十七號窟」卻在隔壁馬上給了反證,外廊天花板的繁
複花鳥中,有女性相互勾手如瓣蕾開綻,類似的門框雕柱間,八對模樣鮮明的情侶放閃恩
愛著。門額上還繪了結著不同手印的佛陀,色階由黑白漸添色彩,彷彿光陰的流轉,據說
最右側戴著華冠的那尊代表未來,尚未現世。
不過這些僅是前菜,因為當走了進去,柱廊包圍的中庭,有天花板的同心環輪與之對
應,環輪如漣漪,在盪漾間化生出柱上的花葉,點綴對處主堂的,則是刻鑿更為緻密的門
框與雕柱。壁面更不用提了,彩繪滿溢,雖不免有些模糊,至少輪廓俱存,召喚著訪客研
究其中脈絡。但走過這麼多窟的我已學到教訓,先以相機捕捉下來,研究的功夫回家再做
。
只是也不知道為什麼,頭幾間石窟即使狀況不好,仍有文章以大篇幅讚美講解,這座
能找到的資料卻很少,頂多看到幾句稱其華美繁複,主題就簡單歸結為「本生經」,說是
佛陀的前世故事,極少數列了些篇章,可是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對應,對我這種未修習過佛
學的,也給不了什麼幫助。
在幾乎想放棄的景況下,一篇以此窟分析印度壁畫的專題令我目光一亮,他說裏頭以
宮殿柱廊為框的比較好拆解,情節似水帶有流向的,或如枝枒往上朝旁延伸的,便得先找
到根源,再賦予時脈。但這些原則也會有變體,右牆的「Simhala」王子復仇記就很像個
渦漩,初始的海難被不起眼地藏於右下角,往上為女夜叉族假扮一群遺孀在誘惑船員,王
子騎著飛天神駒逃回國的過程橫掠過頂端,串連夜叉女的緊迫追逐。經過左側夜叉女對國
王的欺騙與吞食,最後才繞轉到壁畫中心,呈現王子領著象群馬隊的復仇。
而左牆的敘述法又是另回事了,初始應為王子「Vessantara」發了願要讓人民有求必
應,結果敵人使詐要走護國戰象,導致他被懲罰。然據文章所說,它的構圖其實不連續,
有些情節是打散了補在邊角,雖畫了放逐路上被要走車、馬、錢財及小孩,卻找不到故事
的起頭,更缺乏最末的掙扎,也就是深愛的妻子成了天神故意的要求物。
該說是繪者偷懶或過於隨性嗎?倒也不一定,可能他是體察到這兒通常昏暗,與其鉅
細靡遺分散了注意,不如聚焦在幾幅過程,能真確傳達出困境中的誓言堅守與慷慨之心,
才是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