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三五】安曼古城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20 12:20:35
~※ 安曼古城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74317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在約旦走了那麼多天,離開前,我們終於抵達了首都「安曼」,這地方在耶穌受洗處
東方約莫一小時的車程,從石器時代便有聚落,照道理,應該散佈頗多值得參觀的遺蹟,
不過身為時間受限的觀光客,我們只能抽個幾小時,聚焦在位處山丘的古城。
穿進入口廣場,迎面是幾塊刻上文字的碑石,以城名的三段演變帶出其經歷的長漫歲
月。最早它被稱為「Rabbath Ammon」,是「亞捫人」的居住地,他們跟南方的「摩押人
」(Moab)有著相同始祖,也就是亞伯拉罕的姪子「羅得」。根據聖經創世紀的記述,「
索多瑪」與「蛾摩拉」兩城罪惡淫邪,導致上帝決定降災毀滅,只有「羅得」因信仰虔誠
被預先通知,得以帶著家人逃離。儘管如此,妻子仍因沒遵守天使吩咐回了頭,變成鹽柱
,只剩兩個女兒與他一起。
後續的發展比較微妙,因為不願被人知曉來自罪惡之城,他們三人在山裡隱居,為避
免絕後,兩女竟灌醉了「羅得」並獲得子嗣,分別繁衍為「摩押人」與「亞捫人」。這樣
的情節令我雙眼瞪大,但也說明他們與約旦河西的猶太人其實血緣相近,偏偏人類縱使是
親手足也能相殘,因此聖經中不乏這幾個部族互鬥的軼事。
爭來爭去這片土地還是都被波斯人占領,然後陷於「亞歷山大」的鐵騎,而在「馬其
頓帝國」分裂後,「Rabbath Ammon」被歸屬至其中的「托勒密」,「托勒密二世」還以
自己的名字「Philadelphus」重新命名。「Philadelphus」送去google搜尋應該會先得到
「費城」這個熟悉字眼,不過它其實來自希臘文,意喻著手足相愛,不曉得這樣的改名有
沒有對其歷史的針對。「托勒密二世」在位時算是王朝在物質與文藝上的高峰,也於「亞
歷山卓」建了規模龐大的圖書館,不過如此的文化重鎮仍因著火災與戰亂,傾頹於歷史。
我身處的這座古城也隨之被「納巴泰」主宰,而後成了羅馬帝國及後續拜占庭的一部分。
至於為何會變成「安曼」(Amman),那就是伊斯蘭人接手後的事了,「伍麥亞」、
「法蒂瑪」、「埃宥比」、「馬穆魯克」、這塊土地在他們手裡盛了又衰,直到「鄂圖曼
帝國」才由荒城慢慢復甦起來。
往前走,近處是些用途不明的散亂石堆,僅右側的一小區被特別標註為「拜占庭教堂
」,只剩牆礎的它,尾堂弧圓,兩列斷柱被接回「科林斯」式的翻葉柱頭,勾勒出本該有
的三道主副長廊。儘管本體能端賞的不多,跟周邊遺跡襯合一起便是風景,幾道弧拱彷若
這片石湖上的虹橋,點躍間有著不願沉眠的魂靈,坍塌的牆構曲曲折折,待人將其串起,
找回原本故事。
除了教堂,在視野裡醒目的,是幾根羅馬時代留下的神廟殘柱,與它們相比,教堂內
的便渺如矮岩。當走至近處抬望,更覺其高聳參天。留存的似乎是神廟的門廊,經過修復
後,有兩根還能以翻葉柱頭支著一小段橫樑,樑上刻紋像帶著字樣。類似的斷樑被特意擱
在路旁的兩根殘柱,顯明了柱頭的雕琢,也讓樑上字紋更容易辨析,雖然文字與我隔閡,
根據說明板,它記述了當時的總督名諱,也說明此廟是獻給雙皇「Marcus Aurelius」與
「Lucius Verus」。同為上任皇帝的養子,前者不願只有自己居於高位,因此元老院破例
允許兩帝共治。而他不但延續了盛世,讓這段期間被學者稱為「五賢帝」,也以自身的智
慧與著作,得到哲學家皇帝的美名。
儘管有銘文紀錄了片段歷史,神廟敬的主神是誰,卻缺乏明確證據,一般都稱其為「
海克利斯神廟」,緣由於此處掘出的巨大雕像殘遺,及在鄰近出土以「海克利斯」為頭像
的錢幣。雕像的殘肢被收置在神廟的另一側,雖只有部分掌指和一段手腕,以其作比例尺
放大,仍可想見整座雕像的巨偉。比較令我疑惑的是,從還原圖來看,雕像本是放在側邊
空地,並非威嚴坐於殿內正堂,是因為若要放入此等高度又不顯侷促,建築量體可能過於
巨大難以施作,所以採用了折衷方案?若是如此,被置於正殿敬祭的又是什麼呢?陷入猜
想的我望著幾乎無存的後堂,免不了的感慨唏噓。
古城不同時期的遺蹟摻雜,神廟鄰近的幾個土丘其實有著更老歷史,它們可追溯至青
銅器時代,為當時居民的墓穴。不過隨著時年,用途也不斷改變,甚至成了建城工匠收納
材料的小倉庫。至於比較珍貴的文物,在有關單位的整理蒐羅下,多半被集中在旁邊的「
約旦考古博物館」。
隨著領隊走進,館內的佈置挺陽春,沒什麼裝飾,展櫃也簡約,且由於展品多半是幾
千年前的製物,不太可能有令人讚嘆的精微刻鑿,可以感覺大家都瀏覽得挺懶散。不過若
仔細端詳,還是能找到頗具特色的,像是新石器時代的塑像,它們類似稚童的黏土作品,
從胸身揉出頭顱、捏壓五官,然後用墨色勾出眼瞳,由於歪歪扭扭,兩眼又沒對焦,有一
尊居然是雙頭,就有種雜含逗趣的詭秘感,令人望之莞爾。
差不多時期的還有一種像是面具的東西,被註解為在頭骨塗附陶土的祭物,似乎當時
人們會在入土死者皮肉剝落後,挖出頭顱重新以土塑形,放在家中祭奠,這有點驚悚啊,
時間一久不就滿室人頭?此外,西元前十世紀左右的一批棺木也滿特別,它們由陶土捏製
,為了方便搬運,還附加了成列提把,且因受到埃及的影響,棺木外殼浮透手臂,有的甚
至於頭部棺蓋上雕出五官,很有可能本來表面也有著彩繪衣飾,遠望栩栩如生。而早年手
工粗糙的雕像,到這時期漸漸充滿細節,王室出品的還可辨出纏帽、衣袍、與手持的蓮花

時代輪轉,羅馬帝國的產物就趨近常在博物館看到的,為真實比例的男女,當中一尊
頭像被擺在大廳中央的醒目處,說是此城的守護女神「The Tyche of Amman」,能帶來幸
運,冠冕以牆磚城門為形,別出心裁。然捏塑出懷孕中的婦女便有點意義不明,一尊還正
以站姿分娩。
逛到伊斯蘭年代,終於讓我看到較具雕琢的器物,某個金屬火盆的複製品有著蕾絲般
的綴邊,不僅腳座呈怪鳥展翼、四角化生出小人偶,盆欄也拱龕繞圍,每格都有人物故事
。另個說是皇宮澡堂天穹的縮小版,雕鏤亦很精緻,外圈為結出果實的繁複圖騰,往內轉
為葉片拼組的花形開綻,但可能審美觀與現代迥異,蕊心外探的幾個小人頭表情都滿呆,
若抹去詭異的眼眉勾邊應會自然些吧。
於館內逛覽的時間不多,大致理解過,挑些勾起注意的拍了照,便被招喚著往外頭續
行。隨隊繞到博物館的後頭,望見的區域屬於八世紀伊斯蘭「伍麥亞王朝」的建築,近處
看似荒蕪的空地,其實是當年的清真寺,由殘遺的柱礎可以拼湊出一個四方空間,有諸多
立柱縱橫列陣,圍繞著小小的中庭。這跟概念裡的清真寺結構有點不同,難道當年並沒有
設立禮拜大殿嗎?我瞄向場地遺留的孤單牆板,上頭有幾許挖嵌的小連拱作飾,本想或許
正是通往大殿的門面,但門後光禿一片,反倒更像整個寺區的入口。
懷著疑惑隨大夥往前走,空地的另端是古城裡最完整的建物,不僅四壁猶存,拱頂也
安在,頗有清真寺主殿的氣勢,然這個猜測才竄起,板上說明便將它踩熄,因為它是「伍
麥亞」王宮的外門。走了進去,內牆跟清真寺那塊孤立牆板風格類似,以狹長的連拱併接
,密集之餘,也更有雕琢。簡約的部分應是近代修補的,往斑剝處望,便能找到原本該有
的圖騰,拱心及框邊以環圈狀的花卉堆疊,每朵的姿態都相異,讓人不禁用想像將這片花
海拓染開來。而外頭看似完好的拱頂,從裡抬望才知是修復後經過偽裝的木製品,根據說
明板,當年好像真的是用木材堆砌,這令我有些困惑,較早的羅馬帝國都已有磚石拱頂建
築,莫非那樣的技術力沒流傳過來?
穿過外門,視野裡是一整片殘頹的遺跡群,以帶有鋪面的長道為軸,兩側漫展。長道
原本應是有列柱添增氣勢,照立牌的解說還曾設立閘門,把關著與旁側住宅區的各個出入
口。說是住宅區,既建在王宮裡,住的該也是高階的官員貴族,但時光的磨蝕是平等的,
現今望去,牆石散跌得滄桑,跟一般民宅沒多少差別。
最重要的主殿也沒逃過這命運,儘管懷著期待從道末的缺隙穿入,沒標牌提點,不會
覺得曾有王室頻繁進出。由板上復原圖而觀,千餘年前,這兒本該以氣勢宏大的拱門,接
引訪客進入「謁見廳」(Audience Hall),可惜醒目的只剩下側牆了。而再往裡略呈十
字狀的「王座廳」同樣沒得到特權,近代修添的石磚僅勉力砌回其輪廓,少了拱頂,缺失
了刻鑿綴飾,便很難揣想原先風華。好不容易找到的,是在外圍堆置的幾塊長岩,岩上留
存了斑剝卻緻密的紋刻,會是主殿哪兒的橫楣嗎?我望向矮牆雜劃的這片迷宮,推不出更
進一步的想法。
從宮區返折,方才行過的外門旁其實還有區建物,是當時的蒸氣澡堂,分析圖上畫了
兩個入口,朝外的正門給平民,朝裡的私密過道自然是貴族專用了,穿過中庭是相對較闊
的更衣區,再往裡是三間由冷至熱的浴室。然眼前荒草亂石相結,能憑依的僅有板上的小
小復原圖,以及與其相鄰的圓形大水池。它有地下管路與澡堂相接,也擔起王宮的平日所
需,近乎二十公尺的直徑讓它能大量收集雨季的降水。
這邊的步道接往來時見到的「拜占庭教堂」,算是完成一圈古城的巡禮。離開前我們
領得了自由活動時間,這時間不多無法多作探險,想了想就還是走到神廟那側,從坡間頹
屋殘階的參差落降,望至丘下的「安曼」街區。街區的地勢起伏,有灰白色的房閣簇密漫
生,感覺在高度形式上有經過規制,沒什麼怪奇巨樓破壞這片景觀。由於曾經過羅馬帝國
的經營,除了位處高丘的「海克利斯神廟」,平地也有些典型建築,以約旦王室為名的「
Hashemite Plaza」是當時的論壇廣場(Forum),短邊側有個小劇場「Odeon」,長邊與
殘遺列柱相依的則是可容納六千人的弧形階座大劇場。
它跟「佩特拉」那座類似,同樣從山坡開鑿出來,儘管離我甚遠,仍舊能感受其氣勢
,原本它也被光陰摧殘得老衰,經過修復後看來已獲得新生,不但能繼續接納藝文表演,
兩側的小閣也被改造成傳統文物相關的展館,據說近年市區還新建一座更大的「約旦博物
館」,不僅徵調了「考古博物館」的部分展品,由於場地開闊,介紹佈景也更全面。
另個與羅馬相關的是「Nymphaeum」,為當時兩條主道交會處的造景水泉,三道大拱
弧框起諸多人物龕室的背牆,水瀑迭降,可惜不論怎麼尋找,也沒瞄見什麼類似的凋零牆
拱,或許那樣的街邊景緻在城市裡還是太微渺了,不堪密樓的吞掩,一如各種曾經的盛世
,成於人,也散滅於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