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bibolu:你應該逆向思考,佛陀為什麼能知道遠古的生物到今日是遞減? 08/26 00:11
→ bibolu:人類也是挖到化石才知道恐龍時期的巨大。 08/26 00:11
→ bibolu:不可否認,確實佛經很多方面的記載超乎現在觀點,但是又透 08/26 00:13
→ bibolu:露出佛陀對這些事情"描述" 之不可思議符合現實邏輯推演。 08/26 00:14
我僅能由原始佛教來回應這位b先生的推文。如果從最原初的教義來看,說實話,
從你的推文,我只看到因為佛經把悉達多神祇化所導致的一個結果。
悉達多最初所要傳達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是讓人從「苦(dukkha)」這個集合中跳脫
出來,從苦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苦、如何滅除產生苦的根源,以及如何一步一步
達到自我的完整,這些主要的教法構成了整個原始佛教概念的核心 - 四聖諦(後
來被貶為小乘教法就不提了,我認為大小乘只是一種無謂的分別。)
1. 苦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我們有了愉悅、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的消失就會帶來苦;當我們升起
怨恨、憤怒等令自己不愉悅的情緒,也會帶來苦;希望獲得一個穩定的自我而求不得
,這也是一種苦。
悉達多將苦分成了三大項:
(1) 苦苦:一般的苦難,如生老病死。
(2) 壞苦:因改變而成的苦
(3) 行苦:什麼是「行蘊」?簡單來說,是習性反應。容後解釋。
2. 為什麼會產生苦?
悉達多用十二緣起來解釋。然而,在提十二緣起之前,有幾個名詞是必須被定義清楚
的:
(1) 行:悉達多將自我分成兩個部分:可見(色)與非可見(名)。在非可
見(比如聲音、味道、想法...等,但絕對不是靈魂這一獨立於身體的存在
。)的部分,悉達多用了四個集合名詞來描述「名」的運作過程:受想行識
。而化作中文的話,大概如下:
識:感官與外物有所接觸而生的「塵」,比如說眼睛對到顏色,而
不是聽到顏色。
↓
想:對這些「塵」做分類的動作,分辨是哪一類的感官所感覺到的
「塵」。
↓
受:對這些感官所接觸而引發的事件產生感受。比如說,我聞到屎
的臭味,而產生一種厭惡之感。
↓
行:我們對感受的固有反應,有些人會說「認同情緒」。比如說我
有了憤怒的感受,我以前是對這種憤怒的感受是怎樣處理的?
是迸發出來?還是壓抑?或是採取其他作為?如果對這個過程
沒有認知,我們就會一直採取同樣的作為方式繼續下去,這就
是自己本身的「業」(因果法則)。
(2) 無明:對受想行識這個過程的不瞭解、對自我本質的沒有體認,以及對
自己的行為與情緒沒有控制能力,如同蒙眼在路上開車一樣的這
種狀態稱做無明。
回歸十二緣起,十二緣起的內容如下:
無明緣行:因為不知道自己作感受的認同模式,所以不斷地重複以往所採取的認同
方法,此時,「我」的概念也在此生成。
↓
行緣識 :這種既有的認同方法存在於時間流上的每一刻,並反應出片片刻刻的意
識流。這裡的識並非五蘊中的識蘊(分別蘊),而是自己的意識流。
↓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對我的認知進一步擴大,產生出身體與心靈的兩個分類,
這兩個分類又被切割成六種感官:眼睛、鼻子、耳朵、舌
頭、身體,以及意念流。而這些概念又會回去補強識的認
知,形成一個不斷回饋的迴路。
↓
六入緣受:因為有感官,所以對應外界事物就有了種種的感受。
↓
受緣愛、愛緣取:我們對感受產生於愉悅和不愉悅的判斷,而有了愛執:偏好的感
受出現,而更進一步地去追求好的感受(貪)、厭對不好的感受
(嗔),並且持續地對這種平價感受的模式執迷(癡)。
↓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就不講了。
3. 如何滅除產生苦的根源
苦的根源是什麼?悉達多發覺到,如果無明(因為對自我運作方式的不瞭解而產生的
混沌狀態)消失了,那麼既往的習性也消失,跟著自己身上的獨立存在那些部位的想
法也消失,對「有一個獨立、穩居世間不變的我」的想法也消失。
簡單來說,是內在種種妄想的熄滅 - 即涅槃(火焰的熄滅)。
而剷除苦根源的方法,在於八正道 - 八種讓你探覺自我的方法。
4. 八正道
八正道可以分作三大項:戒(自我的規範)、定(定力的增加),以及慧(智慧的產
生)。
(1) 戒:持戒的目的,在於減少自我的惡業(業是行為的意思)。惡與善的
分辨標準很簡單:你說這話、做這事,是不是會損害到他人心中的
平靜,或者會傷害到他人的身體?
(2) 定:定力的增加,可以增加自我的觀照能力,也是分為三類:
(3) 慧:持戒可安定,定則可增慧。慧是讓自己走出苦難的最主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