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36) pg339L6~pg339L19
子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丑三、止觀自性
───────────────────────────────────────
【《菩薩地》云:「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
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
名奢摩他。云何毘缽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
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
───────────────────────────────────────
.《菩薩地》說,於不可用言語說明的依他起的實有法,以不可言說的實有法的本質當
作所緣的對境,(單就這個對境)令心完全安住在上面,(專注為業)遠離沉沒掉舉的障
礙戲論,完全遠離內心裡的沉掉等散亂想作意,這時才能於諸善所緣境,專一緣取所緣而
作勝解,(以住所緣、安住所緣為作業)對於等持所緣取的對境,內心依次生起九住心─
─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捨(等持),由這樣
的住心,次第得到第九住心的等持之後,(由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名為奢摩他。何謂
毘缽舍那(勝觀)?安住於前面具相的奢摩他安止之上,相續不斷地串息奢摩他安住於對
境的止,如前專注安住的所緣境,觀察思惟分析它的行相,(分析所緣對境上世俗諦的性
質、分析所緣對境上勝義諦的性質、分析所緣對境上個別的性質)依此多門清淨正理,如
所有性、盡所有性、各個分別的審定解了,觀察善所緣境,產生堪能簡擇、勝抉擇等覺明
慧行增上的勝慧行持,這種趨入對境所得到的殊勝勝慧,當勝慧的行持得到勝觀的時候,
就稱為毘缽舍那(勝觀)。
■ 解說──
1.實有法是有為諸行之萬法,是依他起的法,是無常的法。唯識宗的宗義將諸行的法及
無常法稱之為實有法、稱之為依他起的法,意思是,不是由我自己獨立自主形成,而
是需要依賴很多其他因緣才能成立的,因此稱依他起。所以「於離言說唯事」是說,
不能用言語說明的實有法。
2.五根現前識趣入對境時,實有法是五根現前識的直接對境,但不是第六識分別心的直
接對境。五根識直接趣入的對境是實有法,但第六識卻不能直接趣入。第六識分別心
與能詮聲所趣入對境時,是以排除而趣入的方式,稱為「排入」;而當五根現前識的
心識(有境)趣入對境時,對境是什麼樣子就可以如何去趣入它,稱為「立入」。
3.就對境來說,第六識分別心的直接對境是「恆常」和「義總」,但是現前識直接對境
的是實有的法。五根等現前識,它的對境是依他起的法,而第六識分別心不能直接去
接觸它;依他起的實有法不是第六識分別心的直接對境、也不是能詮聲的直接對境。
因此這裡談到「於離言說唯事」,是指不可以用言語去說明的實有法。
4.離言說是指能詮之聲不能夠去趣入對境,也就是實有法不是能詮之聲的實際對境。現
前根識門取相後在第六識分別心上形成相分,繫心安住在相分上。「於離言說唯事」
僅僅只有對於不可言說的依他起等實有法,當作是安止的對境;「唯義所緣境中,繫
心令住」僅僅只有對不可言說的實有法的本質當作所緣的對境,不就它各別的性質去
思惟,僅僅安住在它的本質之上,當作所緣境。
5.「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離諸戲論”是指離諸繁雜。在內心沒有散亂專注
在所緣境上,把對境作一個廣大的演繹,此稱為繁雜,修安止時不要這樣子做。“離
心擾亂想作意”指不由自主地胡思亂想,沒辦法控制它,此稱為散亂,也不要這樣子
做。前面的“離諸戲論”是能專注控制下對於對境作繁細、廣大的演繹,後面的“離
心擾亂想作意”是已經不能控制的胡思亂想,修安止的時候,這二者都要排除。
6.「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能夠把繁雜和散亂都排除之後,這時,才能專一緣
取所緣而作勝解,對於等持所緣取的對境,內心次第產生「內住、安住、等住,廣說
乃至一趣、等持」等九住心。
7.「廣說乃至一趣等持」專注一趣為第八住心,等持即等捨,為第九住心。由這樣第九
住心,所得到的輕安攝持的定,是名奢摩他。
8.何謂勝觀呢?即毘婆舍那,安住於具相的止之上,「熏修作意」表示它具有相續不斷
的安住的止,「即於如先所思惟」即如前專注的所緣境,開始觀察思惟它的行相。
9.如何觀察?「如理簡擇」,「極簡擇法」是指具有多門正理而觀察,都是依多門清淨
正理來觀察善所緣境。
10.「廣說乃至覺明慧行」,「覺」是覺知,「明」是指明了,「慧」是指觀慧這樣的行
,覺知行、明了行、觀慧行,都是觀察慧的別名,觀察慧的種類,不同行相而已。這
種觀慧就稱為毘婆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