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果法則】四之一 (摘自帕奧禪師《顯正法藏》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4-14 10:13:40
【業果法則】四之一
(摘自帕奧禪師《顯正法藏》一書 皮帶束縛經 講記)
《中部‧小業分別經Culakammavibhavga Sutta》:
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那時,婆羅門學生須婆都提子來見世尊,與世尊互相問候。
互相問候之後,他坐在一旁,問世尊關於業與果多樣化的十四個問題。
為什麼他會問這些問題呢?根據《中部》的注釋,
他的父親都提婆羅門(Brahmin Todeyya)是憍薩羅國王的國師。
由於都提在世時極端吝嗇,所以死後,他投生為自己家裡的一條狗。
佛陀將這件事告訴須婆,並且要那隻狗將它前世作人時所埋藏的寶藏挖出來,
藉此證明此狗,確實是須婆的父親投生的。
這件事激起須婆對佛陀的信心,促使他來見佛陀,並且請問業報的作用。
請聆聽他所提出的十四個問題:
「大師果德瑪,是什麼因緣使人類有高下之分?
人類有短命與長壽、多病與健康、醜陋與美麗、無影響力與有影響力、貧窮與富有、
出身低賤與出身高貴、智慧暗昧與智慧高超。
大師果德瑪,人類有這些高下之分的原因是什麼?」
佛陀首先以簡要的方式回答他:
「學生,眾生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業的擁有者,業的繼承人;
他們起源於業,繫縛於業,以業為依靠處。就是業使得眾生有高下之分。」
那時,須婆如此請求佛陀詳盡地解釋:
「對於大師果德瑪簡要說明而未詳細闡述的這段話,我不瞭解其中的詳盡含義。
如果大師果德瑪肯為我說法,使我了知大師果德瑪所說的詳盡含義,
我將感到非常歡喜。」
為什麼佛陀會以聞法者無法明瞭其話中含義的方式來說法呢?
那是因為婆羅門通常很驕傲,他們自認為是一切人當中最有智慧的。
如果佛陀一開始就詳細地回答,他們可能會說,他們早也已經知道佛陀所說的道理。
因此,佛陀先簡要地回答,當須婆請求佛陀詳細地說法時,佛陀才逐一地回答其問題。
在開始解釋佛陀於《小業分別經》中的回答之前,我想先與大家討論一下業果法則,
這將使我們對佛陀所作的回答有更深入的瞭解。
業果法則非常深奧,是凡夫們很難清楚地見到的,它是佛陀教法的核心。
要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與深信業果法則。
因此,我們必須密切地注意業果法則的解釋。
根據佛陀的教導,一彈指之間,就有數千萬個意門心路過程生滅過去。
每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裡有七個速行心(javana)。
業,就是在速行心剎那中形成。
速行心剎那中的思心所,特別被稱為業。
但是,《論藏‧發趣論》(Patthana)的業緣章裡提到:速行剎那中名法的力量(業力)
,也稱為業。請先記住這一點。
業,可以分為四種,即
現法受業(ditthadhamma- vedaniya kamma)、
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
後後受業(aparapariya-vedaniya kamma)、
既有業(ahosi kamma)。
『現法受業』是指,會在今生今世產生果報的業。
『次生受業』是指,會在下一世產生果報的業。
『後後受業』是指,會在下一世之後的未來世中產生果報的業。
『既有業』是指,雖然有這種業形成,但是過去世沒有產生果報,現在世沒有產生果報,
未來世也將不會產生果報。
在這些業裡,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一個速行心的思,不論是善的或惡的,
都稱為『現法受業』。
就欲界眾生而言,第一個速行心是七個速行心當中最弱的一個,
它可能會在今生今世結成果報。
該業若是沒有在當世結成果報,則它稱為既有業,意即雖然有這種業形成,
但是過去沒有結成果報,現在沒有結成果報,未來也不會結成果報,
而只是有業的名稱而已。
達成目標的第七個速行心的思,被稱為『次生受業』。
就欲界眾生而言,它是七個速行心當中第二弱的。
所謂的『達成目標』,是指完成了佈施等善業,或完成了殺生等惡業之目的。
當這個思(即思心所),
獲得適當的助緣及受到前面那些速行心重複(asevana習行)的資助時,
就可能會在下一世結成果報。
若是沒有在下一世結成果報,則它稱為既有業,即只是有業的名稱而已。
在第一個速行心與第七個速行心之間,其他五個速行心的思,都稱為『後後受業』。
它們具有潛在能力,可以在下一世之後的未來世中結成果報。
例如在因緣成熟時造成投生,形成結生識剎那的五蘊等。
只要它們還未結成果報,它們的這種潛在能力,就還會一直潛藏在名色相續流當中,
無論再經過多麼長久的生死輪迴,它們都不會變成既有業,直到般涅槃為止。
當第一個速行心的思,由於未受到負面妨礙及得到殊勝助緣而具有效力,
並且明確地以適當的優先業行生起之時,它會在今生今世結成果報,
如此稱它為『現法受業』。
因為當那個思,如上述那樣的有效力時,它能幫助在同一速行剎那中的相應名法。
由於它對未來展望的力量弱,並且由於缺乏其它速行心的重複(asevana習行)資助,
所以它的果報小,也不像另外兩種業(次生受業與後後受業)那樣,
能期待到未來世的機緣。
『現法受業』只能在當世結成單純的果報,而不能造成未來世的投生。
正如不能結成果實的花,只是單純的花一樣。
相反地,另外那兩種業分別能造成下一世與更遠的未來世的投生,
它們所結成的果報也比較大。
業,只有在適當的因緣條件聚合時,才能夠結成果報。
若是缺乏適當的因緣條件,就無法在當世結成果報。
以佈施善業為例,若想要第一個速行心的思,能在今生今世結成果報,
佈施者必須要有德行。
接受者,也必須是剛從滅盡定出定的阿拉漢或阿那含聖者;
且所佈施之物,必須是以正當的方法取得。
還有,佈施者必須在佈施前、佈施時與佈施後,都具有堅強的意願與歡喜的心,
他也必須對業果法則深具信心。
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第一個速行心的思,就無法在今生今世(當世)結成果報。
為了要得到更清楚的瞭解,我想講述發生在佛陀時代的一個故事:
富樓那(Punna)居士,是優多羅難陀母(Uttara- Nandamata)的父親。
他是王舍城的貧窮人,替富翁須摩那(Sumana)做農工。
然而他與他的妻子,都對沙利子尊者(阿拉漢)有很強的信心。
在一個節慶的日子裡,雖然他的主人允許他放假,可是他仍然到田裡去做工,
因為他實在太窮困了,連稍微享受一下的條件都沒有。
當他在田裡忙農活的時候,沙利子尊者走過來,坐在距離他的田地不遠的地方,
進入滅盡定。
富樓那見到了沙利子尊者,感到很歡喜。等到沙利子尊者出定之後,
他就供養尊者清潔牙齒用的木枝及清水。然後,沙利子尊者就離開了。
那時,富樓那的妻子為丈夫送飯而來,也遇到了沙利子尊者。
她心裡想:「有時候我們有物品可以佈施,可是找不到接受的人;
有時候有接受的人,但是由於我們非常貧窮,沒有物品能夠佈施。
今天我真是太幸運了,不但有這位尊者作為接受者,而且又有物品可以佈施!」
於是,她很歡喜地將帶在身上的飯與菜,全部供養給沙利子尊者。
然後,她回家去重新煮飯做菜,再帶去田裡給丈夫。
富樓那居士聽到妻子說,供養了食物給沙利子尊者,心裡感到非常的高興。
吃完飯之後,他就小睡片刻。
醒來之時,他發現剛才自己耕過的田地,全部都變成了黃金。
富樓那居士將這件事報告國王,國王就派出車輛去取黃金。
然而,當國王的部下宣稱要為國王拿取黃金而動手取時,
黃金立刻變回泥土。只有宣稱要為富樓那拿取時,才能取得黃金。
於是,那些黃金全部都歸屬于富樓那所有。
國王還賜給他一個封號——『多富長者』(Bahudhanasetthi)。
他建造一棟新房子,在新屋落成典禮時對佛陀與僧團做大佈施。
當佛陀宣說隨喜的謝詞時,富樓那與妻子及女兒優多羅,全部都證得入流道(初果)。
在這個故事裡,富樓那居士與妻子,都是有德行的人(即持五戒的居士)。
他們所供養的物品,都是以正當方法取得的。
他們在供養時有清淨無染的心,
他們對業果法則有堅強的信心。
他們在供養之前、供養之時與供養之後,心裡都很歡喜。
而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接受者沙利子尊者,是一位剛從滅盡定出定的阿拉漢。
由於所有的必要因素都已齊全,所以富樓那居士與妻子,
他們那次供養的意門心路過程中第一個速行心的思,在當世就結成了很大的善報。
這種業,稱為『現法受業』(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
雖然這種果報,好得似乎令人難以相信,
但是與他的第七個速行心及其餘五個速行心的思,將在未來世結成的果報相比之下,
這種現世的善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因為富樓那居士與妻子,在未來世將證悟四果阿拉漢,徹底解脫生死輪迴。
第七個速行心的思,成熟時稱為『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 kamma);
它會產生來世天界的殊勝微妙善報。
而中間五個速行心的思,成熟時稱為『後後受業』(aparapariya-vedaniya-kamma);
它們會在更遠的未來世產生極為殊妙的善報,而且持續很長久的時間。
這是由於富樓那居士,在那次佈施之前、之時與之後,累積了非常多善業的緣故。
如果你還記得一彈指之間,就有數千萬個意門心路過程生滅。
而業,就是在每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裡七個速行心中形成的,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他累積了那麼多的善業。
——摘自帕奧禪師《顯正法藏》一書 (待續)
作者: Amtb09 (Amtb)   2016-04-15 01:13:00
感恩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