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一佛乘菩提道與淨土法門(彌陀與彌勒)。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13 20:15:36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之銘言:
: 以一佛乘思想看淨土
: (一)佛陀的最終目的是要一切眾生都成佛。但必須先克服一道
: 最大關卡:
: 惡性輪迴==>執著五蘊為我的錯誤的識性思維方式結果。
: 所以先出三界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心出三界比身出三界
: 更為重要。
: (二)第一點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覺悟種性以及善根的培養為
: 首要之務。
: 一旦被培養起來,就如同菩提芽生,一生便不會再縮回去
: ,保証永不退轉。
感恩i大這麼用心分析淨土相關脈絡,很受用。
末學就文中 "一心不亂" 的部份提出學習中所瞭解的分享,可能略有不同處。
一心不亂,可分為三 :
1. 功夫成片 (二六時中一句佛號不斷,煩惱伏住不起。)
2. 事一心不亂 (見思二惑伏斷,證阿羅漢果。)
3. 理一心不亂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以 "信願" 為基礎,而念佛功夫達以上三者,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而一般所謂的 "一心不亂",是專指 第二種 與 第三種。
至於 "一心不亂" 的說法從何處來 ?
是從《阿彌陀經》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這個譯本而來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然而 鳩摩羅什法師 所翻譯的屬於 "意譯",古來翻譯有二種 : 直譯 與 意譯。
一般世間廣泛流通的是屬於 鳩摩羅什法師 的版本。
所以可再參照 玄奘法師 所翻譯的《阿彌陀經》 "直譯"本。
原經題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
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若再從《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的經文來看,就能明白意思,以下輩往生為例 :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從以上三經本合起來看意思 : 一心不亂、繫念不亂、一向專念。
臨命終最重要的是保持 "心中佛號的 一向(不亂) 專念(繫念)",
直譯本 與《無量壽經》,其實會更貼近原意。
而 鳩摩羅什法師 版本中的 "一心不亂" 是什麼意思呢 ?
這從唯識學的角度就更清楚明白了,人在臨命終時,第六意識會開始進入 "亂心位"。
這時候一般的人心念不可能不亂,絕對是雜亂紛飛的時刻,因為前六識能力逐漸消滅,
第八識的業種,這一生所造作的所有善惡業力種子力量會全部頓現,準備牽引當事者趣向
下一世的輪迴。《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一時頓現。」
所以這時能做的,就是平常念佛的功夫,在紛亂當中 "抓緊佛號",這是一般人可辦到的。
正如平常境界現前,雖然知道妄念紛飛,但仍能在妄念中繫念佛號(拔河)。
這也是為什麼平常要鍛鍊念佛功夫的原因,因為臨終之境絕對比平常,更亂百倍不止。
而處於 "亂心位" 的凡夫眾生,又怎麼能一心不亂 ?
可參考 玄奘法師 直譯本的意思,並非凡夫有能力一心不亂,而是因為繫念這句佛號,
名以招實,故與佛感應道交,彌陀聖眾現在其前,佛光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除非平日已經成就事一心不亂的功夫,否則一般人臨終的一心不亂,皆屬佛力加持故。
所以功夫成片,是念佛人一生當中要取證的目標,這相對於證四果而言屬於易行法。
而功夫成片,從何而起 ?
必定從內心當中欣求極樂、厭離娑婆之 "信願" 帶動起。
若無任何 "信願",縱使念到一心不亂,也絕無得生之理,為什麼呢 ?
因為眾生不願生淨土,故不與佛願力淨土相應,因果不相應故。
而一般淨土所強調必須具備 "信願行" 三資糧,另說 "行" 以功夫成片為取證目標。
但比較不建議以 "一心不亂" 為得生根據,因事一心與理一心,皆屬難行道之事,
淨土名易行道,便在此有所區分,否則淨土也屬難行道了。
故一般會將 "功夫成片" 與 "一心不亂" 區隔而談,
而從此處也可明白,念佛不僅有彌陀願力之攝受,亦兼有自力斷證之功德。
以上略述有關於 念佛與一心不亂之間的關係。
以下稍作釋疑 :
或有人問,信願念佛,全仗他力,萬修萬去,何須依靠自力 ?
答:
全仗他力並沒有錯,超脫三界生死確實全仗他力,並非凡夫眾生之力能成辦此事,
但須明瞭他力不離自力,凡夫眾生自心當中,若無有欣厭之心、無有解脫念佛之心、
無有全心靠倒彌陀之心...便無法與佛願力感應道交,依此故言不離自力。
或又有人問,《無量壽經》云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
,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信願俱足,一念必生,臨終蒙佛接引,又何須念至功夫成片 ?
答:
當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得做僥倖之想。
臨終一念是果,平日修持是因。無有斷惡修善積福懺悔,勤戒定慧三學,
何能結出 臨終無有障緣、其心不忘念佛、心不顛倒之一正念實果。
當趁強健之時,以此心念念彌陀,妄想降伏,方有把握信心生。
莫待體弱之刻,存僥倖心辦生死大事,有智者當明此理。
下述引《群疑論》:
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
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
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
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
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
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
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
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
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
十者、忽墜高巖傷壞性命。
「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
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
爾又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
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
如上《群疑論》所述。
故知平日必須斷惡、積善、修福、懺悔、迴向、念佛..等諸功德發願求生。
其中又屬 念佛 為本命,不虛此生喜逢此一大事因緣。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命欲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以上總述,實窺見略聞諸經教註釋,以作少分歸納。
不足總有,學淺無力詳述,有誤請見諒。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hunpiao (chunpiao)   2016-08-13 20:23:00
感恩!
作者: FRX (がぬすぬ)   2016-08-13 20:3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aqqq (^^)   2016-08-13 22:08:00
一心不亂講的真好~~ 但信願不足 我記得不是仍有邊地可生嗎?~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rc60710 (抑惡揚善)   2016-08-13 22:33:00
推,感謝分享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14 00:41:00
謝謝你的不嫌棄。有關於一心不亂的部分,其實我之前就已經有po文過,大體上與你說的一樣。的確,功夫成片即可。講一心不亂事實上也沒錯,最終的狀態確實是這樣才能往生。但自他力那段鄙人就有意見了。祖師大德的話我是保留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14 01:57:00
感恩i大,辛苦了。阿彌陀佛。回ya版大,信願不足,並非無有信願。以其信心當中夾雜疑惑,一者不信佛智不思議廣大,二者於自善根當中有所懷疑,以此信願不深,而說不足,淺信之意~所以古德常說 : 深信切願篤行,此符三輩往生正因。南無阿彌陀佛前述二者雖有懷疑,但仍信因果、仍願求生、仍行念佛。此就信願行三資糧深淺而論,與信願行三柱缺一不足鼎立,二者有所區別。淨土信心可分六項 : 自他、理事、因果。淺深可從此區別~一般常言,信他方有佛,號阿彌陀。此只是六信之一,仍然只算淺信,若能於其他五項深入瞭解起信,則由淺而入深。三資糧不斷提升,於往生正因就更相符了。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aqqq (^^)   2016-08-14 11:39:00
感恩~~ 可以請問一下信願深入部分 是出自哪裡的論述呢?有空來研究一下 謝謝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14 11:54:00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有提到六信,這部份也可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資糧》,黃念老這本書算《要解》的白話解釋,比較容易看懂。http://book.bfnn.org/books/0871.htm 《彌陀要解》http://book.bfnn.org/books/0107.htm 《淨土資糧》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