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6-09-01 18:21:54
關於大乘菩薩的修行階位,以及大乘修行大略的法門方向。
以下盡力說明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謹供參考,敬請指教。
首先必須要了解,大乘經典在歷史上是有長時間的演變歷程,是許多不同時期所編造。
所以會發生許多大乘經典思想相互衝突,不能一致的情況。
所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才會發明一套「五時判教」的說法,來試圖統合不同經典思想。
後來一些漢傳宗派也循此模式,而各有各的判教觀點。
以往所謂判教,簡單來說,就是承認一切經典都是佛說,而想出一套思想理論體系,
來為不同經典說法,編出合理存在藉口而調合彼此矛盾。
智者大師判教的藉口說法,是認為佛陀在不同時期為不同根器的眾生應機說法,
所以才有種種思想不同的大乘經典;但這純粹是智者大師腦補的看法,並無實據!
現代考證的看法是認為,大乘經典並非佛說,而是後世不同時期的不同編造。
所以談論菩薩位階,也必須要知道菩薩位階的體系觀念,也是有著思想上的演變歷程。
這些演變歷程的歷史考據與各種經典的不同位階體系,可以見於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第五節‧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與實踐〈菩薩的階位〉。
而《佛光大辭典》可見如下評論「菩薩階位」: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8%258F%25A9%25E8%2596%25A9%25E9%259A%258E%25E4%25BD%258D.html
 『指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達於佛果,其間所歷經之各階位
  ;通常以「位」或「心」稱之,如十信位(又稱十信心)、十迴向位(又稱十
  迴向心)等,均為菩薩階位之名稱。然有關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
  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
  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於「十地」以前三賢位之初位而已,故知菩薩階位
  說亦每隨教理史之發展而更變。於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
  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古以降,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十信
  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以名義之整然,位
  次之無缺,而廣為一般採用。』
也就是說,菩薩位階體系是後世逐漸編成的,在其中還有重覆對應,
譬如「十住」「十地」本都是由初發心到成佛的菩薩進程,但後世卻將其編成前後關係。
最終《菩薩瓔珞本業經》總合眾說編成一套體系,而這體系為《楞嚴經》繼承。
但在這裏,我要談的是修行進程而非思想比較,也就不多談其他經典的不同思想,
而專注於《華嚴經》《楞嚴經》《圓覺經》這三部經典。
這三部經典是關於菩薩位階較為成熟的作品,而後兩部更是在修行上較為成熟的作品。
《華嚴經》與《楞嚴經》雖有相同名稱的菩薩位階體系,但在修行進程上有些不同。
《圓覺經》雖沒有列出與前兩部經相同的菩薩位階名稱,但修行進程上通於《楞嚴經》。
但請切記!大乘經典是後世逐漸編出,內容會有修行或見解上的誤謬問題。
例如《華嚴經》〈離世間品〉此句誤解了三果聖者不會受生:
 『不樂三界,求盡有漏,於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愛著,是阿那含人明了法』
這可能是因為欲界頂主宰神無法觀察到阿那含對於色界淨居天的受生執著。
《華嚴經》編造的十地菩薩階位,依〈十地品〉內容意義,可以大略簡說如下:
初地 歡喜地 初發心 廣造眾善,願求佛果,歡喜行道,而謂歡喜。
二地 離垢地 持戒律 守持戒律,清淨無染,捨離世惡,而謂離垢。
三地 發光地 修止定 修持禪定,定境深入,顯現光明,而謂發光。
四地 燄慧地 修觀慧 修持禪觀,觀境生滅,猶如閃燄,而謂燄慧。  
五地 難勝地 智方便 平等大心,萬物一體,濟世利生,而謂難勝。
六地 現前地 入緣起 聲聞果證,緣起智慧,平等現前,而謂現前。
七地 遠行地 起覺慧 獨覺果證,方便覺慧,遠離世染,而謂遠行。
八地 不動地 破時空 寂滅自在,無生法忍,無功用行,而謂不動。
九地 善慧地 寂滅行 無量智慧,勝解觀察,善知世行,而謂善慧。
十地 法雲地 受佛智 得佛智力,廣行佛事,法雲濟生,而謂法雲。 
在《華嚴經》並無等覺菩薩的階位,所以在此第十地就是所謂的補位菩薩,
正是〈十地品〉所謂『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若以《華嚴經》菩薩階位體系,現今彌勒菩薩就算是十地菩薩。
上述《華嚴經》菩薩階位,其實是費心編造一套系統,可以納入所有解脫修行的果位。
所以在修行進程上,將阿羅漢(聲聞)、辟支佛(獨覺)、佛的涅槃都編排次序納入其中。
《華嚴經》的說法,是菩薩修行證達這些涅槃境界,但卻不取涅槃而往佛果修證。
從初地發心到七地,《華嚴經》是編造為凡夫到聲聞獨覺的個體修證過程。
實際上,當然並沒有證到阿羅漢與辟支佛的涅槃,只是腦補編造的唬弄說法。
七地修行境界,大約就是禪觀粉碎時空前的觀慧定境。
八地禪觀粉碎時空,也開始可以自在分出化身,自我超越意識而成為神我存在。
因為八地菩薩自心超越意識,而一切思維功用由意識發生,故謂「無功用行」。
八地菩薩的心已經超越意識,祂心中只起意志,意識就會自發運作去解決問題,
所以祂若要解數學題,只是意志起念,自覺並未運作思維,而是意識思維自行運作,
自然顯現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就像你想用手拿東西,自覺並未思維指揮肌肉運作,
只是意志起念,就可以看到手移過去拿。
但就像你會動手拿東西,卻不一定順利拿好,這與你的反應能力有關。
八地菩薩的無功用行也是如此,祂可以無心自發解題,卻不一定能解出來,
這與他宿世學習累積的數學經驗有關。
八地菩薩無功用行的能力,與祂在以前累積學習的修行經驗有關,故《華嚴經》說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
  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所以《華嚴經》會說八地以前的菩薩果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
八地菩薩分身也是這樣,只是祂的神我意志起念有個任務,
就可化出分身有著自發意識去執行任務,並不需要用意識去操控分身。
所以大力菩薩才可以有無數分身,因為每個分身都自具意識可以自動執行任務。
就像你要運作四肢,並不需要四個你去指揮動作,只要生起運作意志,手腳自會執行。
八地菩薩無功用行的能力,必須有不落意識生起的高深神我,故謂「無生法忍」:
 『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這種不落意識生起的神我境界,《華嚴經》稱為「寂滅」,此非佛教正法的涅槃寂滅。
這種不落意念干擾的神我境界,《華嚴經》稱為「自在」,此非佛教正法的無我自在。
這只是自我超越意識運作,而自覺超越意念作動的寂滅自在,乃是超脫而非解脫。
但《華嚴經》的大乘誤解卻以此為超過聲聞獨覺涅槃的寂滅解脫。
八地是大乘所謂的不退轉位,但其實不是不會退轉,而是要不落意識心才不退轉。
八地因為超越意識心,自覺不受意念煩惱所染,所以《華嚴經》說
 『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
  ,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
  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
  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
而從八地以後的修行,由於可以分身眾多而修,所以累積學習經驗更快更多;
因此,《華嚴經》說
 『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
  ......
  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
九地的善慧地,就是以所謂寂滅自在不動的神我大能,化現眾多分身更強累積修行經驗,
有越多的修行經驗,學習愈多世事知識,才能有愈強大的無功用行。
這就像AlphaGO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式雖然可以自動下棋,但有愈多有效棋譜經驗才愈強!
十地的法雲地,就是修行累積功德已經可以準備成佛;
當然這不是真正正法的佛,而是可以成為欲界頂大力主宰天神,所以《華嚴經》說
 『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
這可能就是與阿彌陀佛淨土境界的蓮花相境有關。
《華嚴經》增的八十一卷〈普賢行願品〉也提及阿彌陀佛而說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淨土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欲界頂主宰天神化現的清淨報土,就是有關大乘誤謂報身淨土。
《華嚴經》的菩薩階位,雖然浮誇描寫許多大乘修行能力,而納入佛法解脫果位,
但實際上是往成就欲界頂主宰天神的修行之道,名相眾多但卻缺乏深入修行的相關說明。
菩薩修行的深入說明,要見於後來漢傳出現的《楞嚴經》與《圓覺經》,
但兩經對於菩薩階位的一些見解,卻又是與《華嚴經》有所不同了!
作者: kalestorm (沒心情)   2016-09-01 19:01:00
雖說我同意大乘經體系互有衝突,智者大師是腦補五時(其時五時也是受到當時其它判教思想影響) 但你對華嚴經的解釋,也滿腦補的....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9-01 19:07:00
為什麼你勇氣那麼強大?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19:19:00
世尊當時就是教滅苦之道,教授苦的原理,指導培養覺性,終成為有智慧的覺者,頂多是面對頓根者的時候,多舉些例子,多用些善巧方便,不會認為有的人不適合在地球修行,而教導另一套讓你離開地球去別的地方修行。現在就幫你滅苦你不要?沒辦法,各有因緣。不過說真的,還是得盡快離開研究的領域,人生很短。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龍)   2016-09-01 19:35:00
老實說,大乘非佛說我讚同,你說大乘判教自相矛盾有沖突,也是從經書中能考據但我覺得你在境界中腦補太多,基本上是一套無法證偽的理論,真的要討論某某淨土是在欲界還是色界,怎麼不乾脆修成天眼去看看?沒這能力怎麼不老老實實討論教理就好了,別人家的境界終究屬虛無飄渺之事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0:37:00
不過至今看大乘非佛說的論點,就跟格物致知非孔子說一樣,只要不是孔子一開始的思想,都進行反對的批判,而或討論與思想的演變或當與歷史情境對話的情形,討論到最後只成為信者恆信的結論。批判,而非討論與思想的演變或與歷史情境對話的情形,討論到最後只成為信者恆信的結論。(更正錯字)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0:52:00
基本上以世尊講的為主,因為他智慧無漏,他的弟子真的成為阿羅漢,他不講的是對修行沒幫助或障礙修行的,與其討論後來衍生物東西對不對,為什麼不照著世尊的教理去修呢?但又有一個問題是,每個人都說自家的法門是佛親傳,這個非得用實修去證明,但是四聖諦,苦,無常,無我是無法推翻的東西,要用別的手段學佛修行那是個人自由,可是不能間接的推翻世尊的教育。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1:55:00
但這意思也是只要能把握四聖諦精髓,皆為佛教思想發展,思考其演變與文化脈絡、與民族適切性,或許從這裡討論會更有著力點,要不從歷史觀點而言,上座部佛教要在中原發展,因為中原戰亂頻繁,要生根可是難關重重。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2:07:00
原PO這篇真的讓我有所收獲不過呢...華巖經在大乘經中算是比較早出現的,可是集結過程有兩百年吧....記的不是很清楚...我認為菩薩位階中的「寂滅」不一定跟原始的寂滅是不同的早期大乘經的特點就是不一定會與阿含經有所衝突所以華嚴經的寂滅是否與阿含經的寂滅不是同一個還要看華巖經本身有沒有對它的寂滅有更多論述基本上可以問問大乘法師對於華巖經的寂滅是否跟阿含經同一個。如果是的話,那大乘也就是上乘好兄弟,哈哈這會讓大乘很尷尬的我個人是不排斥大乘經的,不過如果是屬於外道法的大乘經我也是不信的有些大乘經的智慧是非常高的,我真的很欣賞,就是高到沒人懂得那種大乘經像金剛經,棒呆了金剛經也是講無我相、無人相這種東西,其實與阿含經是道理相連的現在講的菩提心其實也只是世間善心而已,或是欲求往生美好世界的偽裝心反正啦~~~大乘的東西早期和後期也是變更很多我們看到大乘到後來接收許多外道法根本就變得連大乘都不是了早期的大乘,是很厲害的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2:39:00
不過有趣的是,金剛經有一句為“若人言如來有說法,即是謗佛”,以此意推展,若人說如來有說四聖諦,就是謗佛,怎說與阿含內佛陀所說四聖諦合呢?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2:40:00
像是念咒拜菩薩拜偶像那種大乘已經是很末端的了這就是金剛經高段的地方咩已經不大能夠用字面去領會惹金剛經裡面很多這種用法,所以就絕對不是照字面這樣理解這跟耶穌說左手做好事不要讓右手知道是一樣的意思跟道家說做善事不外揚當做沒做過這件事那種意境一樣我想這在金剛經是還滿基礎的....你說這樣高端的東西怎麼可能跟念咒佛菩薩崇拜是同一掛的呢怎麼可能跟燃指供佛、雙身法、回向度鬼那些東西同一掛的呢這種東西,有意境的東西,才是最高的文化體現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2:58:00
...當你提到不能從字面領會時,跟只持咒念佛而不從中思索其意、只靠道感神交有不一樣嗎?不都是一樣的不求勝解?如果不先從字面邏輯解釋,只靠心領神會,這種方式最終會偏離四聖諦的。佛陀的教育弘傳,不論是上座部還是大乘、密乘,絕對不是靠feel就能解釋的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1 23:04:00
唉~~看個人興趣吧~~~阿含經當然是最重要的基礎那只是一種言外知意,並不是一種感應道交那是一種高超的文意表達的用法阿含經的教學對象是聲聞弟子,當然不可能用這種意會式的語法阿含經是教科書,當然不會用這種會讓人誤會的語法目前大乘個人神化崇拜的很嚴重其實那些被神化的人如果不信受四阿含經,境界也不會高到哪裡在佛法上的境界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6-09-01 23:17:00
金剛經所用特殊的詭辭「即非論理」(佛說A,即非A),意思不是「既肯定A,又否定A」這種邏輯上的矛盾,而是指思考上要超越「非A」和「非非A」的二元對立,屬於辯證思維。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   2016-09-01 23:24:00
題外話,想請問法句經的定位是什麼? 感覺跟其他經典的文風不太相似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6-09-01 23:25:00
因為佛陀並沒有說出任何具有自性的佛法(定法),如果說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3:27:00
佛陀說自己沒有傳法是因為法不是他發明的,是法界原本存在的真理實相,只是他發現了!只要你知道苦,無常無我,那基本就是四聖諦的大意了,裡面的細項是依根器而產生方便之說,知道了這些,就有如得到數學公式,能在生活中實踐,先了悟這些才能正確修習四念處,修四念處是到達四果阿羅漢的一個方式,這些不怕人質疑的,因為當你聞思了四聖諦你就會馬上了知為什麼會苦,而且知道如何運用在生活中,讓人生不再以貪瞋癡過日子,四念處能開發覺性讓智慧升起,這些都是在短短幾年內就能看到成果的,很多人認為佛法就是玄妙複雜的,因緣所導致,無解。
作者: neomozism (好風入室)   2016-09-01 23:28:00
有一個真理名叫佛法,那就可能讓人產生自性見。
作者: artemisnight (殷鸑)   2016-09-01 23:30:00
不過金剛經列座也是聲聞弟子,怎麼會用這種只靠言外之言的手法?我的主張是金剛經結集年代,有人提出四聖諦存在二律背反(諸行無常是常還是無常?涅槃是常還是無常?)上座部與大乘佛教分別提出回應而來(金剛經屬大乘回應)所以說不能以字面解釋,也不能只靠feel來解釋阿。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1 23:43:00
重點是沒人會解釋,所以平時只能看到一堆名相,文言文,看到最後,似乎很高深,其實有看跟沒看一樣,就是沒人要解釋一下,比如佛說a即非a是名a,假設你去買個便當好了,它是便當沒錯,但裡面的東西不是便當,是眾緣所聚,(豬的命,屠夫,農夫,菜販,原料供應商,調味料,烹飪者,便當店),還可以更細,那些人的父母,工作的器具製造者,講不完,好了,它最終還是一個你買去吃的便當,這是要跟你說一個道理,眾生皆菩薩唯我是凡夫,你是無法獨立存活在世上的,這道理的用意在減少與眾生互動時產生嗔心製造因果,且不利於修行。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但絕大多數人自認是一個個體。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龍)   2016-09-02 00:04:00
事實就是佛教在印度鬥不過印度教,大乘為了對抗於是不變吸收改造對方的法門,結果到後期變得滿天神佛,但最後印度教出了個奇才商羯羅吸收了佛家的理論反過來把佛教驅出印度
作者: ilha   2016-09-02 00:18:00
後人因革師說 則師勝抑徒勝?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9-02 00:32:00
是不是釋迦佛說的,跟是不是真理是兩回事。如果原始佛教理論完整,不會出現後來的狀況。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00:54:00
嗯,那麼是釋迦牟尼說的對,還是沒人知道什麼是真理,他說的是真理,還是後來補上的是真理?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   2016-09-02 00:58:00
題外話,佛法是不是某種層面上等同一般人常說的"不期不待,不受傷害"?有時候覺得蠻有道理的,不過有時候又覺得略為消極(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請見諒)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9-02 01:05:00
有衝突就不叫真理。但是自以為有衝突的不算。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1:12:00
佛說(如果是的話)VS他人說 四可能: 1.OO 2.OX 3.XO 4.XX不過這裡應該不會討論到3&4。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9-02 01:14:00
沒辦法,這種事情就會這樣一直吵。無論誰堅持什麼主張,我都想告訴他們一個事實。他們也是一種信仰而已。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1:54:00
其實我覺得討論3&4比較有趣,不過可能要換個版說。話說對一些佛教徒佛說與否是很重要的但比較接近心理感受,若嚴格貫徹非佛說排斥態度那一堆法師說法或論都不用看了。事實上就連自己對佛教的理論的很多詮釋也不是佛說的。
作者: 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   2016-09-02 01:55:00
請問有什麼3跟4的例子或相關討論嗎
作者: jksen (Sen)   2016-09-02 02:07:00
私下聊~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9-02 05:39:00
不同的法 不可信 是因為要渡當時 不同的時空 不同的眾 ~以前有個很講究因緣法的y先生跟我戰 也貼過一篇文 該文~大意是說: 肚子已經餓扁扁了 是要吃肉以得渡? 還是餓死?然後那篇文是選擇餓死 然後那個人為佛所讚嘆其它選擇把肉吃掉的 好像則被佛呵...(本人則持不同的看法)律部 也有件有名的公案 當時一些弟子聽說身可厭之類的法然後就很急迫的想自殺 或叫人殺他..請問你要選擇哪一個?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9-02 10:01:00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說法,即是謗佛”慎思..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2 10:36:00
佛板天才小釣手就決定是你了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0:57:00
知道什麼是真理的話可以分享一下阿,有時講一堆意識形態的東西,講一堆經文名相,遇有疑問就打太極,或一直轉貼法師的開示,其實自己一直懵懵懂懂,所以有的話題才會不停鬼打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1:12:00
欲界天有六天,華嚴經記載二地至七地菩薩有轉生作六欲天的天主,二地菩薩作欲界天最下層天四天王天主,一直到七地菩薩作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天主,而八地菩薩本欲入涅槃經由諸法勸請起無量差別智門,繼續修行圓滿佛果一切遍智八地至十地菩薩有轉生作色界天天主,報身佛成就的是色界頂天色究竟天密嚴剎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遶……。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另外,破除煩惱與斷除煩惱,二者層次不同,例如,初果和二果聖者知道三界無可貪戀,但是還未完全斷除欲界煩惱,故分別還有欲界的欲界人道與欲界天道的極七返生,與欲界人道與欲界天道的一往來,同樣的,三果聖者也知道三界包欲界色界無色界,無可貪執迷戀,但是其證得的道果只能斷除欲界所攝的五下分結,還無法斷除上界的五上分結,故還會投生上界的天界,此與外道厭離下界貪執上界的情況不同三果投生的天界例如五淨居天,包括色界第四禪天色究竟天諸佛勸請(推文第四行筆誤更正)報身佛成就的密嚴淨土(十方淨土以密嚴剎土為根本)相當色界第四禪天色究竟天的層次,但不是一般的色究竟天,如一般說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相當欲界天層次,但不是一般兜率天。《大乘密嚴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眾謂佛化身,從於兜率降,佛常密嚴住,像現從其國,住真而正受,隨緣眾像生……。」破除煩惱與斷除煩惱的次第,先由經由正法聞思修破除煩惱的比量智,依於聞思修三慧破除煩惱的比量智,才有斷除煩惱的瑜伽現量根本定智,依於聖者現證無我空性根本定智的力量斷除煩惱品味的差別,而安立聖者果位的差別。位(筆誤更正)如阿毗達摩論藏說到,欲界的九品俱生我執煩惱中,當聖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斷除遍計我執煩惱乃至五品俱生我執煩惱安立為初果,聖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斷除欲界六品乃至八品俱生我執煩惱,安立為二果斯陀含;聖者的根本定智有能力完全斷除欲界九品俱生我執煩惱,五下分結盡,安立為三果獲得聖者位的根本定智,是聖者瑜伽現量的現觀,聖者根本定智瑜伽現量的現觀,是透過止觀雙運的增上緣而成就,如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說:「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止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經由見道根本定智八忍八智十六心剎那,如上說依所斷煩惱品位的差別,而在第十六心的道類智安立果位的差別。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2:57:00
il,有衝突是因為否定他人而自己卻也不懂真相,若以知識來回應,至少能減少衝突,較能形成互利的討論。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9-02 13:51:00
r大,知識有其瓶頸。我自己是理工人非常清楚。樓主的兩篇文章都非常主觀,連被我提出證據的觀點也置之不理,堅持己見。到底他提出的是知識還是我執與妄想,不得而知。至於他提考證那段我也早就知道了。要反駁當然沒問題,只是我覺得跟樓主周旋並非件有意義的事。他這樣搞下去以後不會快樂的 。只要人心中認定只有某個東西才是對的,那永遠不可能客觀。只可惜這正是世界禍亂的根源,學佛者能不注意嗎?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9-02 14:59:00
他有先說不一定正確,其實我覺得看到自己覺得不如法的,只要講出如法的東西,大家自然只吸收如法的東西,當不如法的來考驗你時,你也能站得住腳,因為真理實相就是很難被撼動的東西,能先利己後利人,所以說佛學根基打好很重要,有時他人的言論也會點出自己不足之處,不過只做研究真的很浪費時間就是,修行之餘,專修之前來哈拉討論還可以。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7:30:00
@coo大 今天癥結是 amidha講出一套說法 擔心依你說的那套既有觀點所教進程-並無法獲得聖道-而提出異議尚請coo大針對amidha"哪裡誤解"予以釐清-不然本文是amidha否定華嚴經所做的論證 co大以華嚴經"再說1次"這無濟而事~coo大自己想想盧勝彥"真佛經"若盛行於世有人效法a大風格指正真佛經為偽經 結果盧某的某弟子效法coo大風格 把"真佛經"內容與次第"再說1遍"--這並未釐清被指正的部份是否因"再說1次"就變得沒問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7:47:00
以上推文裡只是舉出經文中的記載,例如當有人說對岸中共一千多顆導彈對準台灣,與是否支持這種做法是兩回事。如推文裡有舉大乘佛典經文記載報身佛成就的淨土是色界頂天,而原po說的報身淨土是欲界頂天,可參考看看。佛典經論的對比,與是否採行,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7:59:00
我知道 華嚴經作者敘述了佛的報身淨土位在色界的這個"書中描寫的句子說法"--amidha則如運用須深比丘被佛啟迪的思維方法 雖未實證該境界 但以智慧推理去判斷"所謂(被誤解為佛國的)淨土區域"-其實位於欲界?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05:00
末學推文裡舉報身淨土在色界是從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記載也有聽過有法師說往生西方淨土若還在花苞內是欲界禪定層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08:00
所以 這相連於amidha認為華嚴楞嚴圓覺3經所教是似法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08:00
次,待得色界的近分定等禪定層次才會從花苞出來花開見佛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09:00
修佛其實(若以道教比喻)修成天人(仙) 無法究竟解脫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18:12:00
可自行抉擇。末學現在運動時間到了,有緣再聊。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2 18:15:00
17:59更正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作者敘述了..)ps.南傳菩薩乘的版本 佛陀沒有在一堆後人經文作品中分那麼多地階或製造什麼大願淨土 比較沒那麼複雜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18:48:00
coo大的菩薩位階次第說到有甚麼甚麼智的,就是以唯識轉識成智為基礎的分法。根原PO所引用的華嚴經菩薩位階次第的境界會有風馬牛不相干的感覺華嚴經並沒有說到幾地菩薩要有甚麼智,還提到了寂滅光是菩薩位階的境界,早期大乘經與中期大乘經就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明明住同一屋簷下,卻猶如陌生人這就是早期大乘經與中期大乘經典的差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07:00
北傳的大乘經典中多有菩薩位次的敘述,例如大般若經說到:「若菩薩摩訶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法義趣如實分別,如是名為以法供養承事諸佛,又諦觀察諸佛法身,....諸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地時,於此四法應勤圓滿。」又推文裡提到的根本定智,是聖者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增上緣現觀無我勝慧的根本定智,凡聖之別,聖者的定義是有現觀無我勝慧的根本定智,推文是舉初果、二果等依根本定智斷除煩惱的位次(註:初果二果等位次差別不是階級差別)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20:46:00
不過說實話華嚴經的十地位階問題也不少就算華嚴經算早期大乘經,裏頭的東西也不可以盡信大乘麻煩就在這裡,華嚴經也不過是由各個單行本編輯而成也就是散於民間的經典給他集合而成....裏頭的東西有不可靠的可能光這十地位階的描述就有違反阿含經本義之處不過可以確定這十地的境界寫出時,唯識學派或經典並未出現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55:00
若依北傳大乘教理而言,華嚴經的第八地是以最鈍根者而說如果初果的極七返生是以最鈍根的初果而言,並非所有的初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2 20:57:00
否則一定會有唯識學派的痕跡在裡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9-02 20:58:00
果都會經歷欲界人天極七返生,而是採最一般寬泛的說法。如同(本次推文第二行筆誤更正)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2:58:00
想請教amidha你列出的華嚴經十地品的大略內容是如何整理出的?我查了一下華嚴經十地品沒看到緣覺果證、聲聞果證之類的用語。還有平等大心、萬物一體。我怎麼在十地品找不到不會是你自己意會出的吧?我想知道amidha那個十地簡略內容的由來,如果是緣PO腦捕的簡略內容那我會對十地品產生誤為會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3 15:42:00
amidha可否解答一下uguar13:03的詢問 釐清經句出處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6:19:00
早期大乘經內涵比較多阿含經的基礎教義,也等於含攝聲聞這是早期大乘經還留有許多原始教理的特色但不是說哪一地就對到哪個果位我也看不出哪裡有萬物一體的說法,也沒類似說法,有的話我也想看看希望原PO下次將有問題的經文引用出來即可,不要自己消化出來,這樣會出現偏差即使是大乘也是可以輕易分出是屬於哪個時期與派別的經典這是很重要的大乘經雖然有來源未明的問題,但至少看得出裏頭還是有它的理論邏輯性該是哪一時期哪一學派是可以看出來的你知道增一阿含經就出現的一次[阿賴耶],就成為阿賴耶識在增一阿含經的渺小立足點...全大藏經就阿彌陀經說念佛名可往生,就衍生出一整個淨土法們全阿含經就一個蛇咒,有些人就可以認為佛陀許可念咒修行這方面還是要慎重.....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3 17:58:00
反觀世尊在很多經典說應修四念處 結果漢地不重視四念處 XD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03 18:19:00
大乘經提及念佛與彌陀淨土,至少一百部經以上。建議還是多深入瞭解再評論為妥。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3 19:34:00
憶念佛功德本來就存在於阿含或大乘經典,但怎麼看都是修行上的助力,好樣還沒看到哪部經教人專持佛名,放下其他基本佛理的。我上次聽到某位法師解釋菩提心,他說菩提心就是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心。念佛法門從來就不成一個法門這討論很多了,不想再討論....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9-03 20:07:00
當一個人發自真誠心想瞭解大乘佛法,才有可能見到大乘法.覺悟明白之路,始於菩提心,終於菩提心,圓於菩提心。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